口袋空空與腦袋空空
●華羅奇
在民國初年,有一位歐洲的神父到山東傳教。他看到當地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引發了他的惻隱之心,他苦思良策想改善教友們的生活。
有一天,神父走過一戶人家,看見婦人在門口梳頭,有些頭發掉落在地上。這一幕觸發了他的靈感。
神父想起了他的家鄉——歐洲,從工業革命後,工廠紛紛設立,廠內的女工都必須任佩戴發網,這麼一來,不但可避免頭發卷入機器中,而且也可做裝飾品。如果把婦女們掉落的頭發刷集起來,然後編織成發網銷到歐洲去,豈不是可以改善教友們的生活嗎?
於是,神父就告訴婦女們,在梳頭時,務必把落發收集起來。另一方麵,他告訴商人,拿些針線與洋火來交換婦女的頭發,並教導商人把頭發編織成發網,外銷歐洲。
這就是發網業在中國的濫觸。
再說一則黑灰的故事。
日本北海道冬季嚴寒,積雪的期間常達四個月。積雪對農作物而言,固然有防蟲與防寒等好處,但積雪期間太久的話,會影響農民播種的時間。
鏟除殘雪,得花大錢;等陽光來融雪,天公常又不作美。因此農民隻好撒泥土來融解積雪,但泥土太重,融雪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幾十年來,積雪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北海道的農民。
有一天,一個老農夫試著把爐中的黑灰撒在積雪上,沒想到,效果非常好,一舉、解決了數十年的難題。
黑灰不但較泥土易於搬動,而且熱度高,融雪的效果倍於泥土,再說移出黑灰,等於把火爐消除幹淨,真是一舉三得。
“不怕口袋空空,隻怕腦袋空空。”
一躍而下
●張自強
當人們在冷天遊泳時,大約有三種適應冷水的方法。有些人先蹲在池邊,將水撩到身上,使自己能適應之後,再進入池子遊;有些人則可能先站在淺水處,再試著步步向深水走,或逐漸蹲身進入水中;更有一種人,做完熱身運動,便由池邊一躍而下。據說最安全的方法,是置身池外,先行試探;其次則是置身池內,漸次深入;至於第三種方法,則可能造成抽筋甚至引發心髒病。
但是相反的,最感覺冷水刺激的也是第一種,因為置身較暖的池邊,每撩一次水,就造成一次沁骨的寒冷,倒是一躍人池的人,由於馬上要應付眼前遊水的問題,反倒能忘記了周身的寒冷。在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呢?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不妨做“一躍而下”的人。雖然可能有些危險,但是你會發現,當別人還猶豫在池邊,或半身站在池裏喊冷時,那敢於一躍人池的人,早已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把這周遭的冷,忘得一幹二淨了。
心存破釜沉舟之想,打定主意,便全身投入,由於急著應付眼前重重的險阻,反倒能忘記許多痛苦。
胸有成竹
●白堯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都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日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隻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隻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都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這就是畫的秘訣。
誠實的果實
●高文
有一天,亞曆山大大帝到花園散步。
在小榭亭旁,他看到一個年輕的侍從因疲倦而靠在石柱上沉沉地睡著了,腮邊還掛著一點淚珠。
亞曆山大大帝覺得有些奇怪,剛想厲聲喝醒那個偷懶的侍從,但一轉念又停住了,因為他看到一封已拆開的信從侍從的衣袋裏掉了出來。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亞曆山大大帝拾起了那封信。
原來信是侍從的母親寫來的,信上說侍從上次托人帶回家的錢已經買了藥,夠吃些日子的了,並勸慰兒子不要記掛母親的病……
看完信,亞曆山大大帝深感母愛的偉大,如一股清泉,流溢於心。
於是,他從口袋裏取出一袋金幣,連同信一同放在侍從的衣袋裏,轉身返回了宮殿。
過了一會兒,侍從從睡夢中醒來,下意識地摸衣袋裏的家書,竟意外地在衣袋裏發現了一袋金幣,裝金幣的金絲袋上還繡著亞曆山大大帝的名字。
侍從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心裏害怕極了,心想這一定是有人陷害自己。為了澄清自己,侍從連忙到宮殿求見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聽到稟報後,立即接見了那個侍從,並大聲問道:“侍從,你有何事想見本皇?”
“尊敬的陛下,小人剛才沒有忠於職守,偷懶睡了一會兒,醒來時發現衣袋裏有一袋金幣。這一定是有人想陷害我偷了陛下的金幣,望陛下明查,予以澄清。”說完,侍從手捧那袋金幣遞給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大帝聽後,和藹地笑道:“看來,你很誠實,那麼這袋金幣就是你誠實的果實。現在你可以把這些金幣捎回家,給母親買藥治病了,並代我向她問候。”
我想,那個侍從一定不會想到,自己的誠實會獲得如此豐厚的回報,而這個故事也恰恰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啟迪:
誠實是人心靈純淨的折光,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一個人擁有了誠實,也就擁有了“生命的黃金”。
誠實是人心靈純淨的折光,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一個人擁有了誠實,也就擁有了“生命的黃金”。
風雨之後見彩虹
●王麗平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位對佛學做出傑出貢獻的僧人——鑒真大師,他剛剛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了誰都不願意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仍然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破爛爛的瓦鞋。住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破瓦鞋做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瓦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言外之意表示了對自己現在工作的不滿。
住持聽後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段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答“當然是想做名僧。”
住持撚須一笑;“你昨天是否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走過。”
住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十分不解地說:“昨天這路又幹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住持又笑笑說:“如果今天我們在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腳印嗎?”鑒真說:“那沒問題,一定能找到。”
住持聽了,微笑著拍拍鑒真的肩膀說“泥濘的路才能留下腳印,世上芸芸眾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曆風雨,就像一雙腳踩在又平又硬的路上,雖然比泥濘的路好走很多,可是到最後卻什麼也沒留下。”
鑒真恍然大悟。
有一個小女孩,在公園裏玩耍的時候,發現了一隻正要破繭而出的飛蛾,她好奇地蹲下來,想要看看這隻飛蛾是怎樣出來的。
可是飛蛾看起來很痛苦,它在繭裏奮力掙紮,將繭扭來扭去的,但卻一直不能掙脫繭的束縛,似乎已經沒什麼力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