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指瑕《漢書注》的王勃
王勃(649~676),唐代的大文學家,初唐四傑中的佼佼者。作品以《滕王閣序》最為著名。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省父,渡海遇險,溺水而死,年僅26歲。自幼遍讀詩書,6歲時能寫詩文,9歲時作《漢書注指瑕》,16歲已蠻聲文壇。
唐朝高宗永徽年間,王勃出生在絛州龍門之地的書香之家——王家。王勃是戶主王福疇6子中的第三子,從小酷愛讀書。
一日王勃與兩位哥哥正在談詩論文。父親王福疇和當地名望較高的兩位文人走了進來。
王福疇對三人說:“別高談闊論了,快快拜見杜大人、範大人。”
三人作揖後,杜大人說:“常來常往,無須多禮。你們王家以詩書傳家,一代勝過一代。王勃,你過來。你經、史、子、集、詩、賦、駢文,無所不讀,涉獵廣泛,知識淵博。所寫詩文,我已覽閱,構思精巧,文采四溢。”
範大人表示讚同,並說:“王勃,你告訴我,你6歲就寫詩文,你這寫詩作文的靈感從何而來?”
王勃上前一步,作了個揖,謙虛地說:“大人過獎了。王勃隻不過是憑一時興起,隨手寫來而已,哪裏談得上什麼靈感?但說真的,書讀得多了,腦子也就靈了。我的目標是對前人的詩文學習借鑒,努力開創自己的風格,希望能夠獨樹一幟。大人請勿見笑啊。”
杜大人聽後,連連點頭,又說:“當朝中專門研究訓治之學的大人物中書侍郎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聽說你讀了他的《漢書注》之後,竟發現了其中不少的錯誤,還寫了10卷《漢書注指瑕》,可有此事?”
王勃坦誠地說:“確有其事。我認為,給古書作注乃是一門極其嚴肅的學問,不能有絲毫疏誤,不然就會貽誤後人。我在讀《漢書注》時,發現了其中有不少錯處,於是就記錄下來,指出其錯誤所在,並予以改正。這些隻不過是我個人的見解,不一定成熟。”
範大人想見識一下,便說:“可以拿出來讓我們拜讀拜讀嗎?”
王勃頗感高興,便說:“正想請二位大人指教呢。”
於是,王勃去書房,取出《漢書注指瑕》10卷,遞與二位大人,說:“王勃獻醜。”
杜、範二人翻閱《指瑕》,不斷驚呼:“此處有錯,是呀!”“不錯!這樣說較為妥當!”等語。杜、範二人看完,拍案叫絕:“9歲儒生竟能指出大學問家的差錯,堪為奇跡!此童稟賦超常,將來必大有作為!王大人,你這書香門第又出高人啦!”
王勃並未因二位大人的誇獎而驕傲自滿,仍刻苦學習,作文練筆。
一日,家中有客人來拜訪,父親王福疇在客廳中招待客人,客廳旁邊即是王勃的書房,在書房中,隻見王勃端來一杯水,倒一些在一塊大硯台中,拿起一塊墨,不停地研了起來。研好之後,王勃洗了洗手,揩了一把汗,掀開蚊帳,蒙頭就睡。
客廳中,客人對王勃的舉動難以理解,就問王福疇:“你家公子研好墨,不作文章而上床睡覺,這是何種學習之法啊?”
王福疇笑答道:“這是小兒的一個習慣,他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頭構思,然後開始寫作,一氣嗬成。”
客人聽後,思考片刻,頻頻點頭,並說:“此乃打腹稿!貴公子有他的獨到之處啊!”
王福疇陪客人閑聊,不多時,隻見王勃翻身下床,走到桌前,鋪好紙,拿起筆,一首五言絕句頃刻而就。
客人好奇地湊近桌前,王勃謙虛地說:“請伯伯指點。”
客人一看,這首五言絕句立意新穎,合仄押韻,而且一字不易,驚歎不已,連聲稱讚“賢侄奇才”。
公元664年,太常伯劉祥道巡行至關內,年僅14歲的王勃便上書劉祥道,提出了自己對治理國家的一些見解。
劉祥道覽閱王勃的《上劉右相書》後,拍案驚呼:“14歲的孩童能提出如此精辟的治國方略,實為難得,此乃神童也。”遂吩咐左右去請王勃,對王勃的學識,讚歎不已。
不久後,劉祥道上奏唐高宗,將王勃9歲寫《漢書注指瑕》十卷等事一一陳述,並稱此童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最後向唐高宗舉薦王勃為官,唐高宗隨即封王勃為朝昔文郎。王勃在職其間,作有大量詩文。16歲已蠻聲文壇。20歲出任虢州參軍,後被革職。26歲時,寫下名揚天下的《滕王閣序》,文采洋溢,辭真意切,流芳千古,曆來為後人作文的範文。
公元675年,年僅26歲的王勃去交趾省父,途中不幸渡海遇險,溺水而亡。王勃是初唐四傑中的佼佼者,他以獨特的詩文創作拉開了唐代文學的序幕,使光輝燦爛的唐代文學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