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囊
唐代著名的大計人李賀,雖然隻活了短短27年,卻寫下了大量的詩歌,而且後人稱他為“鬼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李賀7歲便能作詩。有一次,大文豪韓愈來到他家,叫他當場賦詩。李賀早已胸有成竹,詩興大發,揮筆而就一首《高軒過》的詩,使韓愈驚歎不已。從此,李賀便名聲大振。然而李賀並不滿足,相反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了。為了搜集、積累創作材料,尋覓佳句,李賀經常大清早就背上一隻錦囊,騎上一匹白馬外出遊曆。他一邊走一邊觀察,每當觸景生情偶有所感時,便及時寫下來,投入錦囊中。一天下來總能寫上幾十條。晚上回到家,再把那些即興寫下的紙條掏出來,整理成一首首完全的詩,投在另一隻錦囊裏,而那隻空錦囊,又將是他明天外出的伴侶。他的母親見他從錦囊裏掏出來這麼多紙條,不禁心疼地說:“我的兒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呀!”
李賀就是這樣日積月累,嘔心瀝血,寫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他的成功與錦囊是分不開的。
半船書
明朝有個文人叫陳濟,在江浙一帶頗有名氣,人人都知道他讀過半船書的故事。
陳濟15歲那年,父親讓他帶一批貨到外地經商,臨行前囑咐道:“這是我多年積累下的貨物,是咱們的一部分家產,你要認真替我做好這樁買賣,讓家裏人放心。另外,派兩個可靠的師傅與你同雲,幫你當參謀,打理生意。”
“知道了,貨物賣完後我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呢?”
父親說:“你自己看著辦吧,看咱家看缺什麼,你就帶什麼,但千萬要長些心眼,貨比三家,千萬不要讓人騙了。”
6個月以後,陳濟順利歸來。全家人都十分高興,稱讚他有出自己,能夠繼承你業了。家裏有趕緊從船上卸貨,一看陳濟買的物品,大為光火,頓足漢息道“你都買了些什麼啊!”原來陳濟買了半船書回來。
陳濟說:“這正是咱們家裏缺少的啊!不讀書積累知識,談何做學問。”
從那以後,陳濟每天利用業餘時間,開始一本一本地讀他的書。天天如此,一連讀了七八年,終於讀完了他買回來的半船書。書讀得多了,積累的知識也多了,他就開始試著寫些辨偽論真的文章,此時他文思如泉湧,幾年積累下來的知識都用上了。他寫的文章不講究詞藻的華麗,隻求簡捷明快,疏通事理。他常說:“好文章應該像布帛菽粟一樣,要有益於世。”
有人表示疑惑,說:“你讀了半船書,文章又寫得好,為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謀個一官半職?”
陳濟笑笑:“我讀書是為了寫點我願意寫的文章,當今謀取功名的人那麼多,不少我一個人。”
陳濟不求功名,但卻出了名。
後來,經人,陳濟與解縉、姚廣孝參與了修纂《永樂在典》的工作。這全得益於他產時的大量和積累。
謎戀昆蟲的法布爾
法布爾是一位科學家,在生物學方麵頗有造詣,為寫好這《昆蟲的故事》這本書,天天起早貪黑地去觀察昆蟲,從不想當然地下結論。
一天清晨,法布爾起床後,又照例去觀察昆蟲。他的妻子拉住他說:“昨晚,你不是產今晨有客人來嗎?”
法布爾這才想起來,忙腳回書房去了。
一會兒門前來了一輛馬車,法布爾看見一位達官顯貴從馬車上下來,急忙迎了上去,此時他穿著一件布滿破洞的衣服,引領客人進了書房。
一會兒,客人走了。
法布爾的妻子問道:“這位客人是誰?”
法布爾說:“教育部長!”
“啊呀,你怎麼穿著有破洞的衣服見客人啊!”
法布爾笑笑說:“我哪有沒有破洞的衣服呢?”原來法布爾為了寫好關於昆蟲的書,到處觀察昆蟲,樹枝、荊棘剮破了他許多衣服。
說完法布爾又去觀察昆蟲了。
法布爾到一個大花盆前,一大堆昆蟲正向花樹上爬,等第一條蟲子剛爬到頂,法布爾就用刷子把下麵的全部痕跡刷幹淨,又用抹布把花盆四周擦幹淨,不讓蟲子吐的絲留在上麵。為什麼呢?原來,前幾天法布爾看見一群蟲子正列隊一邊吐絲一邊向上爬,等天黑後好順鋪好的路回家。法布爾想,如果切斷絲路會怎樣呢?於是他擦斷絲路,毛毛蟲果然迷路了。法布爾為這事在花盆前整整觀察了一天一夜。後來他終於依據自己的細心觀察寫出了《昆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