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虎”的來曆(1 / 1)

“馬虎”的來曆

人們都喜歡用“馬虎”來形容某人辦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這個俗語的背後,原來有一個血淚斑斑的故事。

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麼。一次,他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大兒子見了問他畫裏是什麼,他說是虎,次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人家的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他的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卻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畫家悲痛萬分,把畫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詩雖然算不上好詩,但這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從此,“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翻跟鬥

從前有一個老實忠厚的莊稼人,名叫潘銀鬥。他妻子姓乜。這一對小夫妻對父親極孝順。父親死後他們一塊到廟上去祭奠父親亡靈。

廟裏的道士認字不多,尤其是見了這潘字和乜字,更黨眼生,又不肯問問他倆姓什麼,怕丟了自己麵子。於是硬著頭皮念道:

“孝男——翻跟鬥——”

潘銀鬥聽見道士讓他翻跟鬥,心想:

“必定是亡父在陰曹地府受磨難,叫我翻跟鬥替他贖罪。”於是就在廟堂地下橫一個、豎一個地翻起跟鬥,累得渾身冒汗,兩眼發直。

道士認為潘銀鬥是犯了心口疼的病,不然怎麼突然滿地打滾?“不去管他,還是念我的……”道士接著念道:

“孝媳——也氏——”

潘銀鬥聽見“也是”二字,頓時慌了手腳,急忙伏地給道士磕頭:“道士老爺呀,可憐可憐我們吧,我老婆懷有身孕,不能翻跟鬥呀,要翻,還是我替她翻吧!”

道士自己也糊塗了:“莫非是中了邪?怎麼盡是胡言亂語?”

“算了,你們回家去吧!”道士一氣之下回後房去了。

“馬病下牛”的故事

一天下午,三年級學生馬玉聰托隔壁的小李給張老師帶去了一張請假條。張老師打開一看,上麵寫著:“張老師:馬病下牛不來。”

張老師拿著假條,左右看不明白,就到教室裏去問小李和跟小馬同村的另外幾個同學。大家看過馬玉聰的假條後,七嘴八舌地猜開了。有的說小馬的爸爸是飼養員,飼養場的馬病了,他要幫爸爸照料牲口,所以請假。也有的說,準是飼養場發生了怪事,一匹母馬生了頭小牛犢,馬玉聰看熱鬧去了。

放了晚學,張老師同這幾位同學一起到了馬玉聰家裏,進門一看,小馬的媽媽躺在床上,馬玉聰正在一旁給他媽媽熬藥。

張老師問候了馬玉聰的媽媽,又問馬玉聰:“小馬,你怎麼下午沒去學校啊?”

馬玉聰看著小李問:“你沒把我寫的請假條給老師嗎?”

張老師掏出假條,交給馬玉聰:“你看看你寫的是什麼意思?”

馬玉聰接過假條看了看,又抬頭望著老師,困惑不解地說:“今天我媽病了,下午要熬藥,所以不能去學校。”

“哈哈哈哈!”同學們終於恍然大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來。

張老師沒有笑,她對馬玉聰說:“小馬,你仔細看看,這張假條上有兩個錯字。‘媽’字少了‘女’,‘午’字出了頭,就把事情搞亂了套,差點鬧出大笑話。”於是,她把剛才大夥的猜測又說了一遍。

馬玉聰聽了,臉一直紅到了脖子根。馬玉聰的媽媽聽了,氣得沒喝湯藥就渾身冒開了汗。她指著兒子說:“你這個小迷糊啊,看你還要不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