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子

清朝乾隆時期的著名文人紀曉嵐,是四庫全書的總編纂官,詩文寫得都不錯,但多是歌功頌德的作品。有一次,他正在總編篡官的辦公室裏工作,因為天氣很熱,就打著赤膊,沒有穿上衣。突然有人來報告,說是乾隆皇帝來了。赤膊見皇帝是大不敬的,他在來不及穿上衣的緊急情況下,就當機立斷,鑽到書櫥下麵去躲起來。

乾隆皇帝進來後沒有看到他,就在房裏很隨便地東看看,西走走。後來到書桌上看到一篇文章,看入了神,很久不出聲響。紀曉嵐縮伏在書櫥下麵,時間久了,腰酸背疼,心裏著急,看到有仆人走過,就悄悄地問:“老頭子(指乾隆皇帝)走了沒有!”不想被乾隆皇帝聽到了,就問:“是哪一個在說話?”紀曉嵐不得已,隻好從書櫥下麵狼狽地爬出來拜見皇帝。

乾隆皇帝很不高興地說:“你剛才是怎麼稱呼我的?”

紀曉嵐一聽這話,心裏冷了半截,趕忙分辯說:“這老頭子的稱呼乃是最高貴的尊稱。”

乾隆皇帝覺得奇怪,就問:“這話我還沒有聽說過,那你就解釋解釋!”

紀曉嵐趕快解釋說:“皇上稱為萬歲,萬歲就正是‘老’麼!皇上稱為元首,乃是萬民之首,首就是‘頭’。所謂‘子’者,乃天之子也。老頭子就是萬歲元首天之子的意思。這豈不是最尊重的稱呼麼!”

乾隆皇帝明知道他是巧辯,隻因他的話說得好聽,也就算了。

其實他的解釋是毫無道理的。“老頭子”這個詞,是對老年人的不尊重的稱呼,不能拆開解釋。如果照他這樣解釋,“老婆”就成了“老婆婆”,“舅媽”就成了“舅的媽”了,豈不可笑!

成語用來作評語

從前有個土財主,一心望子成龍,先後請了好幾位老師教兒子讀書。可是這個兒子又笨又懶,就是學不出來。有一次,兒子在老師的逼迫下,拚命寫了一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土財主歡喜得了不得,捧著文章到處請人鑒賞,請人評價。有個秀才看了文章之後,在上麵寫了兩句評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秀才肯寫評語,總是好事。土財主更高興了,逢人就要拿出來看。

有一天,他家的窮親戚來借錢,看了文章與評語,大為讚賞。土財主自己不通文理,不明白這兩句評語的意思,就向這個窮親戚請教。這個窮親戚為了達到借錢的目的,不惜挖空心思來奉承一番。他說:“這兩句評語下得好。上一句是黃鸝在鳴,有聲也;黃鸝和翠柳相配,有色也;下一句是白鷺飛上青天,直上青雲也。這是說公子的文章寫得有聲有色,將來高中之後,必須直上青雲,你老人家就可以當老太爺了。”土財主大喜,就借了一大筆錢給他。

這件事傳開了,寫評語的秀才就受到朋友們的指責。

大家說:“這樣的狗屁文章,你為什麼給他下那麼好的評語?難道你也得了他家的好處嗎?”

秀才解釋說:“各位!你們誤會了!對這樣的狗屁文章,我怎麼會給他下好評語呢?我的評語是‘不知所雲、離題萬裏’。”

有人就廈問他:“你的評語不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麼?”

秀才說:“不錯。你們想:兩個黃鸝在柳樹上嘰嘰喳喳,誰知道它們說些什麼,這不正是‘不知所雲’麼!白鷺上了青天,隻有越飛越遠,這不正是說他的文章寫得‘離題萬裏’麼!”大家欣然同意。

同樣的兩句唐詩,窮親戚與秀才兩人從不同的目的出發,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體會,選擇不同的成語作為評語。結果是:一個把文章誇得天花亂墜,一個把文章貶得一文不值。實在是太巧了!看來,秀才說的是真心話,窮親戚絕非誠意稱讚,隻不過是為了討好,故意加以附會而已。

民賊

從前,有一位商人叫賈良臣。

此人講究身份,他向家裏人公布一條“法規”,不準任何人念“良臣”二字,因為這是他的避諱。誰要提及他的名,他就要加倍懲罰。

賈良臣有個最小的兒子叫小乖乖,人很機靈。他讀書凡有“良臣”字樣的都讀成“爹爹”。每當這時,賈良臣都不住地點頭稱是,讚揚兒子聰明懂事。

有一天,賈良臣經商回來,他坐在椅子上,把小乖乖叫來:“兒子,爹爹有好長時間未聽到你的讀書聲了,你把《孟子》這本書拿來,讀給我聽聽。”

小兒子非常高興,回書房把書拿來,站在爹爹跟前讀起來。賈良臣高興萬分。小乖乖看到爹爹這樣興致勃勃,就越讀越有勁。當他讀到《孟子》中“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這一句時,就讀成“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這下子,他的父親笑容全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