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千年古蓮開花
1955年,中國的植物學界有一條重要的新聞:千年古蓮開花了!
這些古蓮的種子是1952年我國的科技人員在遼寧省新金(原名普蘭店)縣附近的泡子屯村一個舊池塘底下挖出來的。當時挖出來的蓮子的外皮已經變得很硬,簡直像小鐵蛋。
1953年,科學家曾把它們浸泡在水裏20個月,可這些古蓮子依然發不出芽。後來,科學家給古蓮子做了個小“手術”:用錐子在古蓮子的外殼上鑽了一個孔,然後再泡在水裏,結果僅過兩天古蓮子就抽出了嫩綠的幼芽,而且發芽率高達95%。
1955年的夏天,古蓮開出了淡紅色的鮮花。當時人們在北京的香山植物園可以欣賞到古蓮的風采。其實它與人們常見的蓮花很相似,隻是花蕾更長些,花瓣更紅些。
科學家用放射性C14測定,它的年齡為835~995歲。
據報道,日本千葉縣曾發掘出2000多年前的古蓮子,而且經過培育,也發芽、開花了。
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蓮怎麼還會開花呢?
這與蓮子的結構有關。蓮子的外皮堅硬致密,像個小小“密封艙”,把種子密閉在裏麵,可防止外麵的水分和空氣滲入。也可防止種子內的水分和空氣散失,因此蓮子的生命極為微弱,相當於休息狀態。這是古蓮子還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與古蓮子所埋藏的環境也有關。這些蓮子是被埋在深約30~60厘米的泥炭層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層的上麵又有很厚的泥土覆蓋,因此古蓮子幾乎處於一個密閉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蓮子不具有生根、發芽的條件,便得以長期保存。
葉子的奇異功能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在自然界裏,確實有能做無米之炊的“巧媳婦”,它能夠用水和空氣裏的二氧化碳為原料,借助陽光,製造出人們所需要的糖、澱粉、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是誰會有這麼大的本領呢?說起來大家都熟悉,它就是植物的綠葉。世界上如果沒有這些“巧媳婦”製造出大量的糧食、蔬菜、水果和飼料,那人類根本就無法生存了。世界上綠色植物的葉子多種多樣,千姿百態。葉子從外表看起來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隻要太陽一照射到這些葉子上,它們都能夠在陽光的作用下將從空氣裏吸收來的二氧化碳和根部送來的水分,合成為有機物質,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葉子大小不同,生長的位置也不一樣,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有高有低。如小麥的旗葉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就特別高,這已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注意。
旗葉就是小麥頂梢上最後長出來的那片葉子,它長在麥穗下邊,風一吹,就像旗子一樣迎風擺動,於是,人們把它稱為“旗葉”。
小麥的一生中在主莖上先後長出的葉片一共有19片,其中以旗葉的壽命最短,從吐葉到枯死隻有44天,比壽命最長的第三片葉的壽命短一半以上。旗葉的個子是最小的,可它製造出來的有機物質卻是最多的,約占小麥一生積累下的有機物質的一半。它對於小麥的生長、成熟,可以說貢獻是最大的。
為了揭開小麥旗葉光合作用效率特別高的秘密,科學工作者深入研究小麥葉肉細胞的結構,發現小麥的葉肉細胞形狀是千姿百態的,有的像一個山楂果,有的像好幾個山楂果串在一起那樣,中間有幾個細腰。還有一些細胞,個子很大,就像一串糖葫蘆那樣,中間有10多道環。小麥旗葉的葉子裏,大多數細胞都像糖葫蘆那樣,個子比較大,而那種小個子的細胞很少。旗葉裏的細胞個子比較大,數量比較少,這對於進行光合作用是有利的。因為細胞大,細胞之間的空隙也就大一點,這樣水分和二氧化碳氣體容易進入到細胞空隙裏,有利於細胞吸收,而且在對光合作用時產生的有機物質進行運輸時也占有優勢,可以很快把營養送到小麥籽粒裏去。這是旗葉光合作用效率高的原因之一。
另外,旗葉細胞裏的葉綠體之中,光合膜要比一般葉片裏的多2倍左右。光合膜多了,固定在膜上的那些酶也多,這樣就有助於吸收太陽光,光合作用的效率也就特別高。
揭開小麥旗葉光合作用效率高的奧秘,對促進小麥增產有重要的作用。
奇妙的探礦植物
1934年,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有兩位科學家研究某地種植的玉米的化學成分時,發現把玉米燒成灰後,每噸灰中含有10克黃金,以後他們還在長那種玉米的地方找到了金礦。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不同的植物指示不同的礦藏。例如,生長針茅的地方可能有鎳礦,生長三色薹的地方可能有鋅礦,生長海州香薷的地方可能有銅礦,生長灰毛紫誌槐的地方可能有鉛礦,生長喇叭花的地方可能有鈾礦,生長羊棲菜的地方可能有硼礦,生長開藍花的羽扇豆的地方可能有錳礦,生長紫雲英的地方可能有硒礦……
這些植物人們叫它為“探礦植物”為什麼這些植物會指示礦藏呢?
其實,道理並不複雜。正如人有各種性格一樣,植物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習性。這些探礦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特別喜歡某種礦物,在某種礦物含量較豐富的地方,生長得也特別好。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有些植物在一般的土壤中可以生長得很好,但在含有某種礦物質較多的土壤中,或是不大適應,或是產生一種生理變化,改變了形狀、顏色等。如在含硼較多的地方,豬毛草的枝葉膨大而扭曲,蒿會長得特別矮小;在銅含量多的地方,野玫瑰花朵呈藍色;鎳會使花瓣失去色澤;錳幾乎會使所有的花兒變成紅色……因此也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態或顏色的變異情況來探礦。
人們不但利用植物尋找礦藏,而且還利用植物“開采”礦藏。
北美洲有個地方叫“有去無回”,因為這個山穀的地層和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硒,而人和牲畜如果食用含有大量硒元素的食物,就會中毒以致死亡。人們決定開采“有去無回”山穀裏的硒礦,種植了大量紫雲英。紫雲英在這樣的環境裏生長得很快,一年可以收割好幾次。人們把紫雲英收割後,曬幹燒成灰燼,再從灰燼中提取硒,據說每公頃紫雲英可提取25千克硒,這真是一種“開采”礦藏的好辦法。
植物地震預報員
地震,在目前可以說是自然災害中比較大的一種。人們如果能夠得到震前的預報,就可以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如何預知地震已引起了有關科學家的重視,並被作為重大的科研課題來研究。
地震儀可以探測到地震預兆,並向人們發出地震預報。據研究發現,有些植物也具有預報地震的本領。如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的一座火山的斜坡上,遍地生長著一種花,它能準確地預報火山爆發和地震的發生。人們觀察發現,如果這種花開得不是時候,那就是告訴人們,這一地區將有大災降臨,不是將有火山爆發,就是又有地震發生。據說,其準確率高達90%以上,故這種花被人們稱之為“地震花”。
日本東京女子大學島山教授經過長期不斷的觀察研究,對合歡樹進行了多年生物電位測定,經分析發現,合歡樹能預測地震。如在1978年6月10~11日白天,合歡樹發出了異常大的電流,特別是在12日上午10時左右觀測到更大的電流後,下午5時14分,在宮城海域就發生了74級地震。1983年5月26日中午,日本海中部發生了77級地震,在震前20小時,島山教授就觀測到合歡樹的異常電流變化,並預先發出了警告。
在“植物王國”裏,能夠預報地震的植物還有對氣候變化極為敏感的含羞草。在日本發生過一次強地震,地震前一天清晨,含羞草的小葉突然全部張開,到上午10時小葉全部閉合,臨震前數小時在半夜零點,含羞草的小葉又突然全部張開,不久就發生了地震。
一些植物可以感知到地震,這已被科學家的研究所證實。那麼,植物為什麼能夠感知到地震,它們又是怎樣預先感知到地震信息的呢?據前蘇聯的一位教授觀察,“地震花”開得不合時令,是因為火山爆發或地震出現的先兆——高頻超聲波而引起的。這種異常出現的超聲波振動促使“地震花”的新陳代謝發生突變,於是花就開了,向人們發出了將有火山爆發或地震發生的預報。合歡花能在震前兩天作出反應,這是由於它的根部能敏感地捕捉到震前的地球物候變化和磁場變化信息的緣故。
有些植物震前的異常變化可以提供地震預報信息,但對如何通過植物在震前發生的異常變化,比較準確地判斷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這還需要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才能得知。
隻有雄蕊的植物
很早很早以前,當大自然還沒有使花朵變得很美以前,它隻能把花朵作為一種很實用的東西。它沒有費力去把葉子的邊緣連成一個口袋來保護種子,它隻是把葉子的中脈串起來,使葉子縮在一起。這就很好了,因為大自然很忙碌。鬆樹等樹木現在還是這樣不加保護地對待自己的種子,而且許多其他植物也是這樣。它們是大自然中喜歡古老風格的植物,它們不願意改變自己延續了幾百萬年的傳統。
這種現在還這樣保護自己的種子的老式植物叫做裸子植物。這些種子光禿禿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沒有任何保護殼或莢,它們與栗子、豌豆或梨的種子不同。因為這個原因,花粉就不需要花柱的引導,它們也不需要捕捉花粉了,所以屬於裸子類的植物就隻有雌蕊和子房。我們沿著植物分類等級往下數,就會發現種子沒有子房,沒有木質外殼的植物。這樣的種子叫做孢子,孢子看起來就像充滿漿液的柔軟綢袋,隻是由於它們非常細小,我們無法看到它們的形狀。
鬆樹、柏樹和落葉鬆的種子都是裸子,就是說,它們都把種子收藏在一個敞開的球果中,而不像大多數植物那樣把種子收在綠色的莢或殼中,鬆球果中裝滿了扁平的種子,它們長著褐色的、像甲蟲翅翼似的東西。鬆球果成熟的時候,種子就分裂出來,甲蟲翅翼就幫助它們在空中飛翔。如果你能和鬆樹“對話”,它們就會給你“講出”許多這樣的故事。
蕨類植物在葉子的背上保存自己的種子,它們的種子是孢子。也許你們看到過從蕨類植物成串的葉子上取下的長著斑斑鏽跡的穗子,這種“鏽跡”就是由大量的孢子殼組成的,每個殼都在自己的綢質口袋中裝著一點綠色的膠汁。如果你能認識到,它現在還保持著蕨類植物生長的記憶,你就懂得它有多麼神奇了,因為人們在火爐中燃燒的煤原來就是綠色的叢林,那時沒有人類,甚至連最原始的人類都沒有,整個地球隻是一片遼闊荒涼的景色。
植物舞蹈家
葵花的向陽舞,睡蓮花在夜幕降臨前的閉合舞,含羞草不但在黑夜到來的時候會自動閉上羽狀的葉子,就是在白天,隻要你輕輕碰它一下,它的葉子也會很快閉合。觸動它的力量大一些,連枝幹都會下垂,就像一位含羞的少女一般。
在這批植物舞蹈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電信草(舞草)和舞樹了。電信草是生長在印度和斯裏蘭卡的一種植物,它的每一片大葉的旁邊長著兩片小葉。這兩片小葉就像貪玩的孩子,從早到晚一刻不停地跳著舞,直到夜晚才安靜下來。在我國西雙版納猛臘縣尚勇鄉附近的原始森林裏,有一棵會跳舞的小樹。在這棵小樹旁邊播放音樂,小樹便會隨著音樂的節奏搖曳擺動,翩翩起舞。更令人驚奇的是,如果播放的是輕音樂或抒情歌曲,小樹的舞蹈動作便隨著節奏變動;音樂越優美動聽,小樹的動作越婀娜多姿。如果播放的是雄壯的進行曲或嘈雜的音樂,小樹反而不跳舞了。因此,當地群眾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風流樹”。
一種認為是植物體內微弱的生物電流的強度與方向變化所致;另一種認為是植物體內的生長素的轉移,引起植物細胞的生長速度變化所致。隨著研究的深入,植物學家的深入研究,這一奧秘是一定可以真相大白的。
千奇百怪的根
植物離開根係就無法生存,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呼吸,這是人們都了解的,但你知道,植物的根為什麼又是千差萬別的呢?
植物的根通常都是長在地下的,但有些植物根卻不是長在地下。像印度、馬來西亞和我國海南島一些地方的有淤泥的海岸上生長的一種海桑樹,樹主幹附近的地麵上長有許多像竹筍狀的根,它不向下而向上長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地方海潮可以到達,漲潮時被淹沒了大部分,所以,植物的根呼吸就比較困難。而海桑樹生長出許多向上的根,在退潮時,靠這些根可以進行呼吸。這種根的頂端鬆軟、有孔,裏麵有氣道,有利於空氣的流通和貯藏。這種根也屬於氣根的一種,它的主要功能是呼氣,所以又叫“呼氣根”。
植物根中有一種根叫“支柱根”。人們常見的有玉米的支柱根,就是在玉米主莖下部的地麵節上環生出的幾層不定根,它向下伸入土中,形成輔助根係。這種根長得結實粗壯,它的厚壁組織發達,可以起到協助穩固莖稈的作用。同時在入土後,它也能起到吸收作用。
這些根不管是向上長還是向下長,它們都是不離開地麵土壤而各盡其職的。而有的植物根則離開了地麵,能夠爬牆爬樹,牆壁再光滑它也能爬得上去,這種根在植物學上叫做“攀緣根”,像常春藤、爬山虎等植物都長有這種善爬的攀緣根。它生長在莖生葉的部位附近,形狀像一小叢刷子。它在幼嫩時能分泌出一種膠水狀物,根可以借此粘附在樹木或牆壁上,膠水狀物幹燥後就使根在牆上粘得十分緊密。這些植物的莖就靠著這種根邊粘邊向上生長,可以爬上牆,爬上幾層高的樓,把建築物染成一片翠綠,所以,它成了人們搞垂直綠化(綠化庭院、房舍)的“好幫手”。
植物根中還有專靠吃現成飯的寄生根、板狀根、帶水壺的根、靠葉子供水的根、貯藏根等等,可謂形形色色,千奇百怪。這些根是由於植物長期適應特殊環境條件的結果,其根在形態、構造和功能上發生了變化,形成花樣繁多的變態根,這些特性能遺傳下來,便形成各種各樣根的穩定的性態。
不同尋常的“花”
植物學上,真正的花是由花梗、花托、花萼、雄蕊、雌蕊、花瓣等組成。花梗、花柄都是枝條的一部分;花托是花梗頂略為膨大的部分,它的節間極短,很多節密集在一起;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都生在花托之上。
然而,有些花卉的“花朵”卻與眾不同(其實,稱之為花朵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
菊花、大麗花等菊科花卉,人們所欣賞到的不是一朵花,而是花的集合體。這種集合體,植物學上稱為“花序”。菊花的花序是由許多無柄花依一定規律聚生在縮短的花軸上,形成頭狀,叫“頭狀花序”;花序邊緣的花如舌頭狀,叫“舌狀花”;花序中部形似圓筒的花,叫“筒狀花”。
雞冠花,人們所說的“花”也就是它的花序,稱為“穗狀花序”,整個花序頂生,形似雞冠。雞冠花有深紫、大紅、黃、白等色。人們劃分雞冠花的品種,主要依據的是花序的形態,分為掃帚雞冠、扇麵雞冠、纓絡雞冠。有趣的是還有同一花序上紫黃各半的鴛鴦雞冠,以及中央有一特大花序而周圍有許多小花序的百鳥朝鳳等。
馬蹄蓮,人們所見的“花心”實際上是許多花長在其肥厚的花軸上,叫“肉穗花序”,花序的上部長雄花,下部長雌花。花序外麵有一漏鬥狀的大型苞片,呈白色或乳白色,叫“佛焰花”,常被人們誤認為是花瓣。所以,人們所見的馬蹄蓮的“花”實際上是由一個肉穗花序和一個佛焰花構成的。
一品紅(又名“象牙紅”、“聖誕花”、“猩猩木”),多朵花形成花序,多數生於枝頂,真正花的花瓣已經退化,隻剩下黃綠色的雌雄花,極不顯眼。供人們觀賞的一品紅的“花”是它的苞片的變態,呈葉形,紅色,輪狀排列於莖頂,所以“花”莖很大,一般都在20厘米左右。
葉子花(又名“三角梅”),每3朵聚生於分枝頂,每朵花下各托一紅色(或紫色)的葉狀苞片,從遠處望去,好像是由3個花瓣組成的花。事實上,真正的葉子花的花位於3片大苞片中,細小,黃綠色,常被人忽視。
鶴望蘭(又名“極樂鳥花”),其花梗上總苞斜伸,整個花序像一隻仙鶴的頭,翹首遠望,形態生動,所以名為“鶴望蘭”。它真正的花在總苞裏,次第開放,每朵花猶如一隻美麗的小鳥,有橙黃色的雙翅(花萼)、深藍色的頭頸(花瓣)、潔白的小嘴(柱頭),故又被稱為“極樂鳥花”。
總之,有些花朵,人們所欣賞的主要部分並不是其真正的花,而是花序、苞片、葉片等。
山珍之王蕨菜
蕨菜是其嫩芽可供食用的野生蕨類植物的統稱。蕨菜由於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很少受到汙染,可作為美味蔬菜,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外貿土產商品,在國內外享有“山珍之王”的美稱。
早在我國周朝初年,就有伯夷、叔齊二人采蕨於首陰山(今陝西省西安西南)下,以蕨為食的記載。可供食用的蕨類較多,如蕨屬、莢果蕨屬、蹄蓋蕨屬和蓮座蕨目的很多種類。采來的蕨菜幼葉在食前須先用米泔水或清水浸泡數日,除去有毒成分。蕨菜可炒食、做菜湯、沙拉或幹製成蔬菜。
著名的蕨菜有山蕨菜、薇菜、黃瓜香、猴腿等。山蕨菜是蕨的變種,又名龍頭菜,全國各地都有生長。春季采集嫩卷葉,可洗淨鹽漬。薇菜是紫萁屬植物,又叫分枝紫萁,可在春季采幼嫩卷葉,水煮一下,再用清水浸泡片刻,撈出曬成半幹,再用手揉搓。炒菜有苦香風味。黃瓜香是球子蕨科的莢果蕨,生長於潮濕疏林下或河流兩岸,春末夏初當嫩葉長到13~15厘米時采摘,將嫩葉的褐色鱗片捋去,然後用鹽漬或用水煮一下撈出曬幹。炒菜嫩脆具黃瓜香味。猴腿又叫多齒蹄蓋蕨,產於東北、華北山溝或林下陰濕處。春季采嫩葉,水煮一下曬幹,去掉鱗毛,也可用鹽漬。
我國的蕨菜資源豐富,是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寶貴財富。如出口一噸薇菜幹在價格上相當於出口40噸大豆。在開發的同時,一定注意做好資源的保護工作,不能采取見芽就采光的辦法。
中草藥之王甘草
在中藥裏甘草可以說是應用最廣的一味藥了,例如在《傷寒論》的110個處方中就有74個處方用了“甘草”。我國明代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說:“諸藥中甘草為君。治72種乳石毒,解1200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因此難怪人們讚譽甘草是“中藥之王”了。
甘草是豆科植物,生於幹燥草原及向陽山坡,分布於我國西南、西北至東北部,為多年生半灌木狀草本。根和根狀莖粗壯,皮紅棕色,羽狀複葉,花序腋生,花冠藍紫色。莢果鐮刀狀彎曲,整個植株密生短毛和刺毛狀腺體。
甘草的根含有甘草甜素和多種其他藥用成分。甘草甜素易溶於水,比蔗糖要甜50倍,即使在1/2000的水溶液中仍有甜味。學者發現甘草的藥理作用是極其豐富多彩的,它不但有較強的解毒作用,還有抗潰瘍、抗炎症、鎮痙鎮咳、降血壓、降血脂、抗癌作用等等。
甘草不僅是著名中藥,而且在糖果、卷煙、醫藥和啤酒製造工業中可作為調味劑。在蜜餞果品中,如甘草橄攬、甘草梅子、甘草瓜子等也都要用到甘草。
長壽葉
幾百年以前,一位名叫喬治的歐洲探險家來到非洲西南部沿海一個叫鯨灣的地方。他在鯨灣附近的納米布沙漠見到了一片極為荒涼的景色:眼前一片黃沙和碎石,一點綠意也沒有。喬治感到十分失望,正準備返回去,忽然,他的眼睛一亮,發現沙地上居然有幾隻“大蘿卜”!
那“蘿卜”生長在寬而淺的穀地中,莖粗一米左右,高僅20~30厘米,頂部像個大木盆。“木盆”邊緣是兩片厚厚的帶狀葉,寬約30厘米,長2~3米,彎彎地垂身兩側。“蘿卜”的生長雖然緩慢,但卻可以連續生長100年以上。因此,被人稱作“百歲蘭”。
冬去春來,百歲蘭的莖年年在加粗,到了開花季節,莖的頂部呈現出鮮紅色的穗狀花序。這種花主要靠風力傳粉,種子則生有“翅膀”,憑借著大風,飛到別處生根發芽。
終生生活在納米布沙漠上的百歲蘭,不僅不怕幹旱,而且還能長出巨大的葉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百歲蘭的根紮得很深,能吸到地下水。納米布沙漠瀕臨大海,來自海上的霧氣落在百歲蘭的葉子上也能成為露水滋潤植株。
最粗的植物
相傳,古時有一位名叫亞妮的王後,一次興致勃勃地到地中海中的西西裏島遊玩。當她帶了一隊人馬來到埃特納火山附近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隨從們抬頭四望,見四周並無地方可以躲雨,心裏不由犯了愁。正在這時,他們發現了坡前一棵高大無比的栗樹。那栗樹濃陰似傘,遮住了好大一塊地麵。王後及其100名隨從走了進去,卻絲毫不覺擁擠。栗樹為100餘人擋住了風雨,因而被王後親切地稱為“百騎大栗樹”。
“百騎大栗樹”到底有多粗呢?經過實地測量,它的直徑有175米,周長有55米。北美的巨杉和非洲的猴麵包樹可算是世界級的粗樹了,但巨杉的直徑最粗的也不過12米左右,猴麵包樹呢,也僅僅10米左右粗。
除了可供遊客觀瞻以外,“百騎大栗樹”的經濟價值極為珍貴。它的堅果含有大量的澱粉、糖、脂肪和蛋白質,既可炒食,又可加工成罐頭。產量高,質量也好,很受當地人的歡迎。
如今,這棵“百騎大栗樹”雖然經曆了滄桑磨難,但仍然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每年開花結果時,都能引來大批采栗子的人。
最長的植物
20世紀20年代,一位植物學家深入我國雲南地區的原始森林。在那裏,他看到了一幅前所未見的景象:一個個藤圈密密匝匝地繞在樹木之間,像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玩著莫名其妙的遊戲!
植物學家想:這地方人跡罕至,是誰有那麼好的興致繞出那麼多的藤圈?
他走近仔細觀察,這才知道造成藤圈奇觀的不是別人,正是大自然本身。
原來,這種藤條叫白藤,屬棕櫚科,莖隻有4、5厘米粗,但長度卻達200~300米,有的甚至達400~500米,堪稱世界之最。
白藤十分纖細,它們又是怎樣爬上樹梢的呢?奧秘就在於白藤的渾身上下都長滿小刺。風吹著細細的白藤在林間晃晃悠悠,一旦碰到了大樹,倒長的鉤刺就緊緊紮住不放。以後,白藤就一邊爬,一邊長出新的鉤刺刺進大樹表皮。它爬呀爬呀,待白藤爬到樹梢盡頭,它就折轉身子向下爬,接近地麵時又翻轉身子,如此循環往複,便形成了天然的藤圈。
白藤生活在密林之中,隻有頂端才可能接近陽光,所以,它的莖幹下部全是光禿禿的。
我國的廣西、廣東、福建、雲南等地都盛產白藤,它的莖幹又軟又韌,可以做藤椅、藤榻和藤籃等藤製品。在醫學上,白藤還具有解毒的功能,它的全株都可以入藥。
最大的花
1818年5月20日,英國探險家萊佛士當時正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叢林裏考察。忽然,他聞到了一種難聞的臭氣。循著臭味一路尋去,萊佛士發現,臭氣是由一種巨大無比的花朵散發出來的。它的直徑達到1米,中央長著一個口小肚大的“壇子”,6片肉質的花瓣從“壇口”的邊緣伸出。這些花瓣顏色呈暗紅色,上麵綴有白斑。萊佛士將這怪花稱作大花草。以後,人們便將萊佛士這一姓氏作為大花草的學名。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弄清楚了,大花草是靠寄生生活的植物,它既無根,又無葉,也無莖,而僅僅將花莖寄生在白粉藤的身上。初時,隻能看到寄生部位的開裂,後來便可見到一個小包。以後,小包慢慢長大,9個月後竟變成一朵大的“卷心菜”。突然有一天,“卷心菜”開放了,它緊緊包裹著的“葉子”向空中舒展開來,散發出一種如同腐肉發出的臭氣,招引了許多蒼蠅和甲蟲前來吮吸花蜜。
數天以後,大花草的花瓣顏色開始變暗,變黑,最後便變成一堆“稀泥”。然而,正是這堆“稀泥”又孕育著未來的花中之王。
植物學家告訴我們,大花草的重量雖然可達10多千克,但種子卻出奇的輕。這些種子常常黏附在大象的腳底,到各地去安家落戶。
大花草一共有12種,它們全都生活在南亞一帶的熱帶雨林中。由於環境的變化,它們的生存正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植物的活化石——水杉
水杉枝繁葉茂,樹姿優美。春來嫩綠,夏至青蔥,入秋變黃,臨冬轉紅而葉色多變,因其“前無古人”被譽為植物的“活化石”,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名貴樹種。
水杉為鬆科落葉喬木,其樹身高大挺拔,樹高可達40餘米,枝條層層舒展,形如寶塔。水杉生長迅速,每年可長高03~08米,生長10年樹高可達10米,20年即可成材。水杉適應性強,遍布歐、亞、美洲,北到阿拉斯加,南到赤道以南的爪哇,都可見到它的身影。
水杉為何被稱為植物的“活化石”呢?這要從它的身世說起。在幾十萬年以前,地球上廣大區域裏,都生長有繁茂的水杉類植物。後來,由於北半球北部冰川的影響,水杉類植物遭受嚴寒而基本滅絕了。近代,人們隻在它生長的地層中發現約10種水杉化石。人們一直都以為水杉這種植物已經滅絕。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我國科學家在四川萬縣、湖北利川市首次發現活的水杉植株,其中,“天下第一”的水杉王就生長在湖北省利川市的謀道鄉,當然,該市的小河鄉也是水杉樹的聚居地之一。這一發現立即震動了世界科學界,這種水杉樹便被譽為“活化石”。1975年,國務院把水杉列為我國一類珍貴樹種。
為什麼能在我國發現活的水杉呢?據研究發現,我國處於較低緯度,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並未被冰川所覆蓋,與歐美大陸冰川地區有較大區別。冰川的活動範圍較小,整個地勢略呈突起向南傾斜的馬蹄形盆地,成為了植物的避難所。許多植物在這種特殊地貌的環境中被保留下來,水杉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我國已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保護水杉,使它能更好地生長、繁衍。同時,水杉的聚居地也引來了眾多的外國友人,水杉樹被遠播到他鄉列國。
“東方珍珠”板栗
板栗是我國特產,它是一種優良的幹果樹種。我國板栗具有四大特點:曆史悠久,分布範圍廣,產量多,質量好。這些方麵均屬世界領先地位。
板栗,通稱栗子,屬殼鬥科,落葉大喬木,樹高達20米,胸徑1米以上。栽培後,一般5~7年即開花結果,15年進入盛果期,經濟壽命為50~80年,少數200多年的老齡樹仍結果累累。山東省沂水縣有一顆樹齡300年的大板栗,年產板栗200多千克。板栗同棗、核桃、柿子等一樣,都是一年種多年收的“鐵杆莊稼”。
板栗在我國分布很廣,地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省為集中栽培區。全國有板栗林麵積25萬多公頃,年產板栗約1000多萬千克。主產區為河北、北京、山東。
板栗果實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07%,脂肪74%,糖10%~20%,澱粉60%,以及少量維生素和脂肪酶等。可生食、熟食、妙食,做菜食,還可製作各種精美糕點,自古以來被視為上等食品。
北方栗子特別是河北遷西的栗子,肉質細膩甜香,馳名中外,為傳統的出口果品,在國際市場上稱為“中國甘栗”,在日本享有“東方珍珠”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