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木是很好的經濟用材,材質堅硬、抗濕、耐腐,是做枕木、橋梁、車船、建築、家具和雕刻的優良用材。樹皮、殼鬥、嫩枝、木材髓部均含有鞣質和單寧,可提取拷膠。樹皮、栗花、果殼、樹根均可入藥,能治療喉疾、火黴、瘰鬁、赤白痢疾等疾病。栗花又是蜜源植物。板栗樹也是很好的綠化樹種,多種植板栗,既有利於國土綠化,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利國利民,一舉多利。
萬能杉木
杉木,屬杉科,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30~40米,胸徑3米多,樹冠尖塔形,樹幹通直圓滿。杉木在我國分布很廣,栽培區域達16個省區。
杉木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特有的主要用材樹種,也是最古老的孑遺樹之一。遠在周代就有記載,《爾雅·釋木》篇中稱杉木為“炎占”。我國栽培杉木,至少也有1600年的曆史。晉代鹹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任長沙太尉時,曾種杉於嶽麓山,人稱“杉庵”。直到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杉庵在戰火中被毀。照此推算,陶侃種植的杉樹存活了1500年。
杉木是速生豐產樹種和長壽巨大樹種,中心產區8年即可成材。20年生的杉樹,每年胸徑增加1厘米、增高1米。貴州省習水縣西南8千米的東皇鎮太平村下壩有株罕見的巨杉,樹高4466米,胸徑25米,胸圍785米,樹冠幅寬達2266米,主幹材積達48立方米。經國內專家多次觀察認定,習水太平巨杉是我國現存杉樹中最為高大的一棵,被認定為全國“巨杉之冠”,取名為“中國杉王”。
杉木的用途很廣,被譽為“萬能之木”。杉木多用作各種建築、造船和車輛材料。我國曆代帝王建造宮殿、陵寢等,都要用杉木作為棟梁之材。北京城內不少金碧輝煌的古建築,都是采用杉木建造的。
杉木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翹不裂,內含“杉腦”,氣味芳香,防腐、抗蟲、耐水浸,早在漢代就被作為棺槨的上等用材。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棺槨板,用的就是杉木,曆經2000多年而不腐,並且有效地保護了屍體。
“虛心守節”的翠竹
我國乃物華天寶之國,在長城以南的大半壁疆土上,到處都有翠竹分布。竹類資源之豐富和使用竹子的曆史之悠久,均居世界首位。
全世界有竹類50屬,我國就占有30屬300多個品種。各類竹林麵積近330多萬公頃,其中產量多、經濟價值大的毛竹有230多萬公頃,占全部竹類總麵積的70%左右。毛竹是竹類中的“巨人”,一般高10~15米,胸徑10~16厘米,最高的可達20米以上,胸徑超過20厘米。
竹子是多屬性植物,它具有以下特性。
適應性強山地、平川、溝穀、河畔、庭院、公園都能夠“安家落戶”。
守節不變竹子出筍時多少節,長成大竹還是多少節。
生長快竹筍一經出土,拔地而起。在一般情況下,兩三個月可長成大竹,三四年即可成材。
繁殖力強竹子栽培後,子而孫,孫而子,幾年即形成大片竹林。
用途廣我國人民使用竹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從古至今,在生產和生活領域裏,竹子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述嶺南人:“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音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子形態優美,婀娜多姿,經霜雪而不凋,曆四時而常青翠,是森林中的閨秀,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
古老的珍稀樹種珙桐
珙桐別名水梨子,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多米,是距今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古熱帶植物的孑遺樹種,為我國所特有。珙桐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區的深山區,它同水杉、銀杏、銀杉等古老樹種一樣,被譽為植物“活化石”,列為我國一類保護樹種。
珙桐多生長在海拔1600~2000米左右的森林中,有散生的,也有成片分布的。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內,就有一片600~700公頃的珙桐原始林。珙桐樹形端正,樹幹通直,茂密的枝杈向上斜生,好似一個巨大的“鴿籠”。每年四五月間開白花,花由一簇簇雄花和一朵兩性花組成近似於球形的頭狀花序,花色紫紅,像鴿子頭;花序生長在嫩枝的頂端,花沒有花萼和花瓣。花序有總花梗,其上長有2~3枚大型乳白色的苞片,看上去整個花序被乳白色的苞片所遮蔽,像伸展著的鴿翅。當山風吹來時,“鴿籠”搖蕩,“群鴿”在“鴿籠”裏隨風搖擺,酷似翩翩欲飛的白鴿,故有“鴿子樹”之稱。
在湖北省秭歸(今興山縣)王昭君故裏,至今還流傳著鴿子傳書的動人故事。相傳王昭君和親出塞後,帶去了一群白鴿,她常懷思鄉之情,每逢年節都要朝南三拜,並派白鴿傳遞家書。有一年春天,一群白鴿銜著家書,搏風雨、穿雲霧,飛過九十九道河,翻越九十九座山,飛回昭君故裏萬朝山下。因山高路遠,群鴿極度疲乏,棲息於珙桐樹上,一瞬間,變成一朵朵大而美的鴿子花。從此,每年春末夏初,“鴿子樹”開花,代昭君向故裏的父老鄉親們問好。
我國已將珙桐列為一級保護植物,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林業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經成功培育出新的珙桐樹苗,不但在國內種植,而且還像白鴿一樣,帶著中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漂洋過海,飛到世界五大洲去安家落戶。
“綠色醫院”是怎麼回事
有病到醫院裏去求醫治療,這是人所皆知的事。可你知道綠色的森林也能治療某些疾病嗎?這就是目前在國外比較盛行的一種“綠色療法”。
森林中的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滿足人類的需要,使大氣中的碳氧循環保持平衡,而且還能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氣體,殺死空氣中的細菌,有利於人類的健康。據科學家測定:1萬平方米的樹木每天可吸收1噸的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的氧氣。如果有10平方米的樹,就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樹木還可以吸收有毒氣體,每1萬平方米的垂柳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10千克二氧化硫;1萬平方米刺槐,每天可吸收氯氣40千克;加拿大楊、桂香柳等樹還能吸收醛、酮、醇、醚和致癌物質安息毗琳等毒氣;鬆樹、榆樹、檜柏等樹木能分泌出一種揮發性的植物殺菌素,可以殺死空氣中的細菌。據研究,1萬平方米鬆柏林,1天能分泌出60千克殺菌素,故有“天然防疫站”之稱。
森林同時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極為有益的帶電負離子。負離子具有調節神經係統和改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可以鎮咳、止痙、鎮痛、鎮靜、製汗和利尿,所以人們把它譽為空氣中的“維生素”。如果有燒傷病人在做過手術後到林區裏呼吸負離子空氣,就可以加速傷口的愈合。患有氣喘病、流感、高血壓、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皮炎等疾病的人,到林區裏進行療養,可以收到比吃藥、打針還要好的效果。
森林中的樹木分泌出的一種植物殺菌素,可以殺死結核、傷寒、痢疾、霍亂、白喉等病菌,所以,森林可以作為治療結核病和肺氣腫病的“醫院”。病人在這裏隻要每天清晨和傍晚到林中呼吸1~2個小時帶有殺菌素的空氣,就可以起到治療的作用,堅持數月,病情會大有好轉以至痊愈。
這種“綠色醫院”具有不需要設備、成本低、療效好、沒有副作用等優點,所以這種療法在歐美和日本一些國家被采用後,很受人們的歡迎。
植物——“綠色吸塵器”
粉塵有害人體健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你知道社會發展到今天空氣中的粉塵之多,危害之大嗎?你又知道那神奇的“吸塵器”是什麼嗎?
在古代,空氣中的粉塵主要是來自地麵上的細小塵土。到了工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在空氣中的粉塵,除了塵土之外,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金屬和礦物質的微小顆粒。特別是工業使用煤和石油燃料在燃燒時放出的煙塵,卷入到空氣中的數量大得驚人。據測試,每燃燒1噸煤至少有3千克粉塵上天,多的可達11千克。這些粉塵中隻有10%比較大的顆粒沉降到地麵,而有3%的小顆粒在空中飄遊。如果發生一次大的火山爆發,就會有1億立方米的細小顆粒噴出。據載,全世界每年大約向空中排放1億多噸煙塵,1500萬噸二氧化硫。全世界每年因發生火災而使約667公頃的森林被燒毀。燃燒100千克幹柴,排入大氣中的粉塵約為2千克,那麼,約667公頃的森林火災,就有5億噸粉塵進入大氣中。
這些粉塵在空中分布也不均勻。一些工業集中的城市,空氣中的粉塵可多達30~40種,每年光是沉落地麵的粉塵,在每平方千米的麵積內就有500~1000噸,多的地方可達5000噸。如果把大氣中飄遊的粉塵平鋪在地球表麵上,厚度約達05厘米。飄遊在空氣中的這些粉塵,多是對人體有害的。如果空氣中飄遊的粉塵的濃度達到每立方米含100微克的時候,兒童呼吸道受感染的人數就會顯著增加;含200微克的時候,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就會顯著增高;含300微克時,呼吸道疾病和心髒病死亡者就會突增。這些粉塵同其他有毒氣體混合一起,在陽光照射下,能形成毒性很強的光化學煙霧,容易引起各種癌症,直接危害人的生命。如何控製這些有害人體健康的粉塵對環境的汙染,方法有很多,而大量植樹造林則是一種重要的措施。
據研究人員測試,約02公頃杉樹林,每年可阻留粉塵22噸;約02公頃鬆樹林,每年可以阻留粉塵26噸。在城市裏,綠化的地方比不栽樹的地方粉塵降落量要少23%~25%,空中飄塵量要少37%~60%。就連樹木在落葉的冬天,其枝幹也能使空中的粉塵降低18%以上。樹木和其他一切綠色植物所以有吸塵能力,主要在於它們有著龐大的表麵積。約02公頃正常生長的草地,它的葉片和莖表麵,可達占地麵積的22~38倍;一株生長多年的鬆樹,它的針葉連接起來,約有200千米長,加上樹的枝幹表麵,總麵積在900平方米以上;02公頃生長繁茂的闊葉樹林,僅葉麵積就有占地麵積的75~80倍。樹木等綠色植物同空間有著這樣大的接觸,就好像一張張的嘴巴,伸向空中,把粉塵吸了進去。
樹木吸收粉塵的第二個絕技是“抓俘虜”。粉塵在空中飄遊需要借助風的力量。粉塵顆粒的大小不同,所需要的風力也不一樣。如直徑003毫米的粉塵移動時,所需要的風速是每秒025米,而直徑1毫米以上的粉塵移動時,則需要每秒11米以上的風速。沒有相應的風力,粉塵是無法飄遊的。樹木有降低風速的“魔力”,當粉塵經過樹木時,突然失去飄遊的動力,隻好被迫降落,於是便成為了樹木的“俘虜”。
綠色植物吸收粉塵的第三個絕技是它有特殊的捕捉粉塵的工具。這種工具就是它那葉麵上許許多多的絨毛和大量的黏液,多數樹葉的葉麵,每平方厘米的麵積長有絨毛約1000~2000根,分布的粘液有01~02毫克,隻要粉塵落上就別想逃走。它雖不能把粉塵吞下吃掉,但可以把大量粉塵收集起來,待下雨時借助雨水把粉塵送到地麵。粉塵落入林內,如同掉進了萬丈深淵,再也不能回到空中到處飄遊,汙染環境。
每時每刻,綠色植物都在默默地過濾著空氣中的粉塵,淨化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故被稱為“綠色吸塵器”。
樹中的“壽星”
公元19世紀,著名的德國自然科學家亞曆山大·馮·洪德堡,來到了位於非洲西北岸、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島。
在那裏,洪德堡看見了一棵被風刮倒的大樹。這棵大樹樹高約15米,主幹的直徑將近5米。大風將它從離地3米處吹折,吹折處的直徑超過了1米。
看到如此好的一棵大樹被風吹倒,洪德堡心中大呼可惜。不過,他又想:這是一個好機會,何不乘此機會測量一下年輪的數目,看看它到底活了多少年。
可是,樹幹的內部已經被蛀空了,根本無法研究這棵大樹的準確年齡。他隻好數了一下樹幹外圈的年輪。嘿,還真不少!竟有2000多圈。加上蛀去部分的年輪,洪德堡估計,大樹的年輪約有8000多圈,換句話說,它已經活了8000多年!
這棵大樹就是赫赫有名的龍血樹,一種屬於單子葉百合科的常綠喬木。在一般情況下,龍血樹可長到20米高,它的主幹的直徑常超過1米。為什麼普通的單子葉植物,比如玉米、小麥等植物,莖幹不能無限製加粗,而龍血樹卻能不斷長粗呢?原來,這是因為龍血樹莖裏的薄壁細胞終生都能分裂,莖的直徑因此就逐年增加。
龍血樹的形體非常美觀,它樹形婀娜,呈“Y”型。葉略帶白色,似根根小劍倒插在枝條的頂端。全世界共有150多種龍血樹,它們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中。
龍血樹因能分泌紫紅色樹脂而得名,這種樹脂俗稱“血竭”,有異香,可止血,也可治療跌打損傷。正因為“血竭”有如此大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國的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龍血樹。
功夫不負有心人。1972年,我國植物學家終於在雲南西雙版納的石灰岩上,發現了大片的野生龍血樹。從此,依賴進口“血竭”治病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龍血樹是樹中的“壽星”。因為在植物界中能活到8000多歲的除了龍血樹,實在找不出第二種樹。但最近有消息傳出,在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山中,有人發現了已經生活了15000年的一種蘇鐵科植物。是真是假,還有待進一步的查證。
南瓜能長多大
南瓜是葫蘆科一年生蔓生植物,卷須分枝。花單性,花冠鍾形,雌雄同株。果梗有棱,果實形狀多種多樣,因品種不同而異。
南瓜在世界普遍栽培,我國也廣泛栽培。它是價廉物美的蔬菜。南瓜的種子是美味食品,還可入藥,能驅除絛蟲和血吸蟲。
南瓜的果實可以長得很大。美國各州每年都有南瓜比賽。加利福尼亞州曾舉行過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南瓜錦標賽,來自加拿大溫索爾市的一個大南瓜,重171千克,戰勝了美國彭塔盧馬市的一個重143千克的大南瓜。美國來自卡斯特羅穀的一位農民也曾以他種的218千克的大南瓜獲得過加利福尼亞州南瓜比賽的第一名。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農民迪爾,1983年收獲了一個特大南瓜,達2243千克。
1986年10月,美國新澤西州的雅各布斯敦的羅伯特·甘卡茲收獲了一個大南瓜,重3046千克,周長36米,贏得了國際南瓜聯盟比賽的冠軍。當然了,這項記錄將來還會被突破。
最高大的樹
望天樹是我國最高大的常綠闊葉喬木。它是我國70年代新發現的稀有珍貴樹種,產於雲南南部勵臘一帶。在產地海拔700~1100米間低山山地可組成純林,或組成優勢森林群落。它的樹型高大,常在40~65米之間,或者更高。它不僅樹幹高大通直,氣魄雄偉,而且幹形圓滿,生長快,出材量高,材質優良,耐腐性強,適宜做膠合板、造船、建築、橋梁、樂器、體育器材、高級家具及細木工材料等。
澳大利亞的杏仁桉是植物界的“高個子”,有棵杏仁桉高達156米,直徑約10米,估計重約2000噸,是世界上最高的樹木。杏仁桉由於樹體高大,吸水量特多,人們往往將它種植在低濕的土地上。由於這種樹的種植,沼澤地變成了幹燥地,蚊子失去了滋生的環境,有效地防止了瘧疾的傳播,當地人就給它起了“防瘧樹”的美名。杏仁桉為桃金娘科桉屬植物。桉屬植物全世界有600種以上,我國引種桉樹約有80多年的曆史,共80餘種,主要栽培在溫暖濕潤的南方。桉樹適應性強,耐瘠土,凡是廣種桉樹的地區,到處變得綠樹成陰,木材自給有餘,還遏製了瘧疾的發生。桉樹的枝葉可提取各種不同的桉油,在工業、醫藥和選礦上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我們平常吃的桉葉糖就是用桉油製成的。
有趣的蛋樹
不久前,蛋樹在美國風靡一時,種植成風,庭院裏,屋前屋後,都有廣泛栽培。不久,它又從美洲傳到了歐洲。
蛋樹像小灌木那樣,有50厘米高,茄科,模樣像一株番茄樹,但葉子要闊一點。開紫色的五角形小花,結的是一隻隻白色的、橢圓形果實,表麵堅硬而光滑。看上去仿佛綠葉下懸掛著一隻隻雞蛋,饒有情趣。成熟後可以生吃,味道像“甜瓜”。它還可以做冷盤菜,也可以紅燒了吃。
說來有趣,據法國自然博物館的助教伊夫·德朗日說,蛋樹最早來自中國。200年前,西班牙人把它從亞洲帶到了美國的佛羅裏達州。
蛋樹的重新發現是很偶然的。1978年,有個美國人不小心摔了一跤,在地上看到了一粒種子,他好奇地拾了起來,並把它種在園裏。不久這棵小樹長出一種奇異的白色的“蛋”,他將它大量繁殖成幼苗,賣到市場上去,得到了驚人的歡迎,2個月裏就售出了10萬株。而且,不久在美國還成立了一個蛋樹協會。
另一個法國人在佛羅裏達州從美國人手中買下了蛋樹在歐洲的專賣權,從1979年開始,他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蛋樹批發商,8個月裏就成交了1億棵蛋樹交易。從此蛋樹傳到了歐洲。
蛋樹容易繁殖,種植也很方便,不需要特殊的培育,隻要有水、陽光,它就可以生長。20℃左右的溫度就可結出“蛋”來。
蛋樹是喜溫植物,它經得起夏日的暴曬,卻受不了嚴冬的冰霜。現在,歐美國家用暖房來大量培育蛋樹,蛋樹熱正方興未艾,商店的櫥窗也紛紛用它來裝飾,以求增添新的光彩。
方形植物
假如問你:西瓜是什麼形狀?竹子是什麼形狀?蟒蛇是什麼形狀?你一定會正確地給予回答的。因為你吃過西瓜,用過竹子,在動物園裏你也見過蟒蛇,你對它們的圓形身軀是太熟悉了。
數學家告訴我們,圓形物體耗材最省而容積最大,所以酒瓶、油瓶等容器總是圓形的。在自然界,生物多數也采用這種最佳設計方案。
可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少數生物就生成一副方形模樣。
1990年底的一則報道說,地處大瑤山的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有7位農民就捕獲了一條身軀呈方形的大蟒,大蟒身長4米多,重達40千克。
方竹已為許多人所知曉,尤其是在貴州的桐樟縣。我國共有6個方竹品種,桐樟境內就有5個。
方竹之外,還有方柿。方柿又稱四棱柿,食之甜美可口。
1985年,在浙江山區新發現了一種奇特的方樹,共120多株。樹的主幹株株成方形,棱角分明,樹皮呈黃綠色。專家們從不知道這種樹,現正在探究它的來龍去脈。在美洲巴拿馬地區也曾發現過這種奇樹,這種樹不僅樹身是正方形的,連年輪也是正方形的。人們也在努力地研究它。
除了自然變異而由圓變方的生物品種,人們正按照自己的意願和需要讓圓滑的生物變得棱角分明起來。例如,1984年香港曾培育出一種體形四方的瘦肉豬種,謂之“四方豬”。
10多年前,日本培育出了方形西瓜。美國培養育出了方形西紅柿,轟動一時。然而我國早在明代就有方形葫蘆在市場上出售了。有些葫蘆上“又有突起成字為一首詩者”,為什麼會有方形西瓜和方形葫蘆呢?這是人工加工的結果。原來,在西瓜或葫蘆初生時,就用木板圍成四方,強行使它們長成方形,若在木板上事先雕刻詩句,那麼,葫蘆和西瓜上麵就會“長出”詩句。
育種家為什麼要花力氣去培育方形品種呢?原因是:方形樹木可減少建築用材的損耗。方形蕃茄可方便機械采摘,能提高采摘的速度和質量。方形西瓜是在方框中結瓜的,這就不愁蟲害的侵襲。方形瓜麵積較小而且不會滾動,這就便於運輸。加之方形瓜小巧玲瓏,紋理美觀,於是成了受歡迎的禮品。
金鬆之嬌
金鬆是常綠喬木,高達30~40米,胸徑3米。它是現代於古植物之一,它的樹形端正,儀態萬方,是世界五大庭院樹木之一。
金鬆又名日本金鬆、傘鬆,屬杉科。葉分兩種類型:一種是由兩片針葉愈合成狹長線形葉,扁平而厚,深綠有光澤。另一種是黃褐色鱗狀小葉片。4月上旬開花,雌雄同珠,球果卵狀長橢圓形,10月成熟,種子有狹翅。
在我國杭州、上海、青島、南京、廬山、武漢等地均栽植有金鬆。
能夠自衛的樹
人和動物在遭到威脅時,都會進行自衛,那麼植物可不可以自衛呢?
美國東北部生長著大片橡樹林。1981年,一種叫舞毒蛾的森林害蟲大肆蔓延,把400萬公頃橡樹葉子啃食得一點不剩,橡樹林受到了嚴重危害。可是,1982年,當地的舞毒蛾卻突然銷聲匿跡,而橡樹葉子卻鬱鬱蔥蔥,生機盎然。這使森林科學家們感到非常奇怪,因為舞毒蛾是一種極難撲滅的森林害蟲,大麵積蟲害更難防治。而且,自從舞毒蛾為害以來,當地既沒有派人捉蟲,也沒有施用殺蟲藥劑,舞毒蛾怎麼會自行消失呢?通過分析橡樹葉子化學成分的變化,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在遭受舞毒蛾咬食之前,橡樹葉子中含有單寧酸很少,而在咬食之後,葉子中單寧酸大量增加。單寧酸跟害蟲胃裏的蛋白質結合,使得葉子很難被害蟲消化。吃了含大量單寧酸的橡樹葉子,害蟲渾身不舒服,變得食欲減退,行動呆滯,不是病死,就是被鳥類吃掉。依靠單寧酸這樣奇妙的自衛武器,植物居然戰勝了動物!
此外,在阿拉斯加,也發生過這樣有趣的事。1970年,阿拉斯加原始森林中的野兔繁殖發展非常迅速。它們啃食植物嫩芽,破壞樹木根係,嚴重威脅森林的存在。
眼看大量森林就要遭到毀滅,這時,野兔卻突然集體生起病來,有的拉肚子,有的病死,幾個月之內,野兔數量迅速減少,最後在森林中消失了。野兔怎麼會突然消失呢?科學家發現,森林中所有被野兔咬過的樹木,在它們新長出的芽、葉中,都產生一種叫萜烯的化學物質。就是這種物質使得野兔生病、死亡,最終遠離這片森林。
以上事實引起植物學家們的極大興趣。森林戰勝舞毒蛾和野兔,能不能算是植物的自衛呢?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英國植物學家厄金·豪克伊亞對白樺樹林進行了大量觀察研究。他發現,白樺樹在被昆蟲咬傷後,樹葉中含有的酚會增加,這樣,葉子對昆蟲的營養價值就降低了。通常,酚類在葉子遭到昆蟲咬食後的幾小時到幾天內就生成,這能抑製昆蟲的進攻。這種酚的形成是暫時的,一旦害蟲的威脅解除,葉子中的酚也會減少。如果白樺樹經常受到昆蟲侵襲,樹葉中會產生一種長期抵抗昆蟲的化學物質。別的有關科學家,也在楓樹、柳樹等其他植物葉子中,發現了樹內酚醛、樹脂等抵抗害蟲的化學物質。根據這些研究,一部分植物學家提出,植物是有自衛能力的,它們在遭到昆蟲或其他動物侵害時,能象動物一樣,迅速做出自衛反應。通過體內的化學變化,產生出抵抗害蟲的物質。
更奇怪的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戴維·羅茲還發現,當柳樹受到毛蟲咬食時,不但受到咬食的柳樹會產生抵抗物質,而且3米以外沒有受到咬食的相鄰的柳樹也會產生抵抗物質。也就是說,植物還能“互通情報”,進行集體自衛!美國達特默思學院的伊恩·鮑得溫也發現,糖槭樹受到昆蟲襲擊時,不但受到襲擊的樹產生抵抗物質,而且還產生揮發性化學物質,通過空氣向四處散發,像“防蟲警報”一樣,使周圍的糖槭樹也產生抵抗物質,做好自衛準備。羅茲和鮑得溫報道了這樣奇妙的植物“集體自衛”現象,他們也認為,這是植物特殊的自衛現象,植物能夠進行自衛,能夠為自衛而進行化學通訊。
然而,有的植物學家不同意植物能夠自衛的說法。他們認為,自衛是有目的的反應,植物沒有神經係統,沒有意識,不可能產生自衛行為。他們還指出,盡管人們發現了一些能產生抵抗物質的植物,但是種類並不多,還有許多植物並不表現這種所謂的“自衛”能力。
植物有沒有自衛能力?這一爭論引起眾多植物學家、生態學家的注意。使研究者們困惑不解的是,植物沒有感覺神經,沒有意識,它們是如何感知害蟲的侵襲,又是如何調整體內化學反應,去合成一些對於自身生長代謝並無作用,卻能使害蟲不感接近的化學物質?它們又是怎樣散發和接受化學“警報”,協調群體抵抗害蟲的“行為”呢?隻有弄清這些植物生理學機理,才能最終解開植物自衛之謎。
花的特殊本領
古巴有種花,一到傍晚就發光,像千萬隻螢火蟲。發光的原因是花蕊中含有大量的磷。人們稱之為“會發光的花”。
在我國青海、新疆有一種能報時的花。春夏之際,在青海湖畔和新疆的瑪納斯草原,到處盛開著豔麗的花兒。橙紅色的蝶花在中午時開,淡黃色的花在早晨8點左右開,灰色的燭狀花在下午6點開。
在新西蘭有一種報雨花。當空氣中的濕度升到一定值時,它的花瓣就萎縮包卷起來;而當濕度降到一定程度時,它的花瓣又會慢慢地伸展開來。當地居民們出門時總要先看看它,如果花開得很精神,就預示著不會下雨;如果花萎縮不展,就說明天要下雨了。
我國廣西桂北山區有一種罕見的花卉植物,當地人稱它為“魔術花”。這種花每到春季就長出形似桂花的小花苞,4~5月間,每棵樹約有600~700百朵花相繼開放。最為奇特的是,這種花從花開到花謝階段會有規律地噴射出一個個白色的、直徑約3厘米的環形煙霧,噴到20厘米長才消散。而後花朵就由紅晶體變成透明的水晶花。這種奇觀每年一般可持續40天之久,直到花朵完全凋謝為止。
印度尼西亞有一種能預知火山爆發的花。每當它開花之後,當地便會發生火山爆發。因此,當島上居民見到這種花開放時,就搬到安全的地方,以躲過災禍。人們也叫它為“會報警的花”。
在非洲紮伊爾惹與湖的水麵上有種荷花,它的花盤很大,在花的莖部有4個氣孔,氣孔的內壁上覆蓋著一層潤濕的花膜,好像貼在笛孔上的蘆花一樣。微風吹來,氣流進入氣孔,振動了花膜,就發出響聲,好像笛聲。因此人們稱這種花為“會吹笛的花”。
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的森林中,有一種花的直徑為1~15米,花瓣厚度有14厘米左右,每朵花重達5~8千克,花裏能坐一個大胖子。
會泌鹽的草
從錦西一直到廣東省電白的沿海灘,不少地方都長著茂密的大米草,好像一條綠色的綢帶。
大米草屬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叢生,是一種喜水耐鹽的植物。它的稈直立,根狀莖粗,能迅速蔓延,葉片線狀,再生能力強。大米草原產於英國沿海地區,我國引種後生長良好,經過天然雜交,比歐洲海岸的大米草和美洲互生大米草的植株高大。
海灘地帶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其他的植物都不能生長,隻有大米草還可以生長呢。
為了避免鹽分過多的傷害,大米草的體內不累積鹽分,而是通過葉子背麵的鹽腺分泌鹽,把體內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含氯化鈉的液體分泌到葉子的表麵,待水分蒸發掉後,分泌液中含的氯化鈉慢慢地變成鹽類的結晶,遺留在葉的表麵。這些遺留在葉子表麵的鹽分,經風一吹、雨一洗,就紛紛掉下來了;或者到了秋天葉子黃時,隨著脫落的葉子而脫離植株體。人們把這種能分泌鹽的植物,稱為泌鹽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