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七章 美的哲學——論道德經的審美意義(1 / 3)

老子強調的是他的論述夷、希、微,即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從任繼愈說,是它的玄妙,這都是些感覺,直覺。老子同樣不避諱他所曾經批評過,但是他又無法不予以一定的肯定的字——詞——名:其中有美與善,有利與用,有貴也有德等等。但他從來沒有用過一個字——真。我揣摸,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群雄並起。各自高談闊論,進行理念與政見的推銷。讓我們讀一讀《史記》上的記述與描繪,就知道那時的自我推銷者們抓的是兩頭:一頭是論說本身要美,要善,要氣勢如虹而又合情合理,要周全照應而又振聾發聵,要縱橫捭闔而又自成體係,要自給自足即既可東拉西扯,又自成一家、講得圓圓滿滿的。要給人以好感,引人入勝,聽著好聽soundsgood,說著愉快,令人佩服、欣賞、讚美、留戀。至少不能令人生厭,不能肮髒卑下,不能囉嗦糾纏,不能醜惡恐怖。

這是抓美的一頭。另一頭則是為其用為其利,尤其是有利於為政者統治者成功爭雄,就是說他們的學說必須可以資政,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當然那個年頭還沒有邏輯規則,還沒有實證主義,還沒有計算與驗算的講究,還沒有數據一說。那時候更多的都是假說,都是理念,是詩,是煽情,也是政論,都是在自我宣揚和推銷主,它們既是政論又是美文。是散文詩、哲理詩。那麼多根本性的理論,那麼多不無神學意味的哲學,那麼多微妙玄通的詩句,你根本無法證明或者證偽,根本提不出證明或者證偽的命題。所以誰也用不著強調自己的理念是否真實,是否合乎邏輯和統計、運算的結果,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老子的許多命題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與其說那是科學的命題,不如說是遐想與審美的命題,是感覺的與體悟的命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裏看是用擬喻的修辭手法,來講價值的認定,來講道的本質。道是上善的即最好的。它利萬物而不爭,它總是居於最下邊,而不是往上鑽往上冒。

它為萬物所需要,所不可或缺。這其實是一種形象思維,水有多好!清沏,濕潤,灌溉著土地與植物,提供著滿足著生命的需要,向下走,不較勁,聽引導,低調運行,接受、消化與滌蕩一切齷齪卻能清潔萬物,調節氣候,掀起水花、波紋、浪頭,折射出彩虹,反映出日月星空,發出潺潺淅瀝喧嘩呼嘯……所謂上善若水,與其說是一種論說,不如說是一種感覺,感受,感情,感悟。其實水也有另一麵,山洪爆發,海嘯發生,巨浪翻滾,都可能造成災害。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這又是用修辭取代論證。用形象思維代替邏輯思維。用自然與生活現象啟發理論思維。微妙玄通雲雲,隻能意會,不可言傳,隻能感悟,不能分析,隻能欣賞,不能鑒別判斷。冬季涉川,言其謹慎。畏四鄰,言其周詳與警惕。若客,言其鄭重。冰之將釋,言其活泛……這些與其說是在講哲學,講道尤其是治國之道,不如說是在講風度舉止,是講風采格調,是講精神狀態,它的審美意義可能大於論證意義。

它既強調了謹慎周全鄭重,又強調了活潑解脫包容,這應該說首先是審美的標準,而不是學理的標準。有的老師解釋說,靜之徐清,是安靜能使渾濁澄清,這符合原意也符合常識。但對動之徐生,解釋為變動會打破安靜,則似可推敲。老子是常講兩麵理的。就像有之為利,無之為用,動之徐生,是不是也與靜之徐清一樣,是講動的正麵的作用,即動之才能發生、生存、不死、生生不息。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些話都講得既有內容的深刻與獨到性,又有形式的簡約與齊整性,有比喻的巧思與美,有押韻,有對仗——我以為對聯、詩聯、駢體等文體方麵的講究來自中國式的文體辯證法,又促進了中國的辯證思維的發展弘揚。從來都是這樣,思深則文厚,思淵則文鴻,思精則文妙,反過來,文美則思精,文巧則思如得天助,文氣酣暢、勢如破竹則思想高屋建瓴、立論通天動地。老子的這些文字工穩、有力、給人以深思熟慮、一字千斤、奧妙無窮,效用無限的感覺。這種文體,本身就具有經典性、耐咀嚼性、宜誦讀性包括適宜並且需要背誦的特質。我還認定,這樣的文體發展和豐富思想觀點。你說了有無相生,意猶未盡,文猶未酣,氣猶未足,詞猶未華麗飽滿,於是,琢磨一番二番,哈哈,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道理與妙句都出來了。用這樣的模式去造句,我們也許還可以琢磨出成敗相因、壽夭相通、愚賢相映、福禍相繼……的無數道理與詞句來。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