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二章有無之間(2 / 2)

當然,為其利還因為有前輩和有關領導的支持愛護,有沈文中提到的眾師長和同仁的支持,有這麼一個刊物,有三聯書店的影響和領導,更有以北京為基地的這樣一個人文環境各地奮起效《讀書》之尤者多矣,都有不小的成績,但是整體上看,差多了,原因即在此;如果這些主客觀條件都是無,你還能鬧出個啥來?有了上述這些好條件,那就看你能不能無之以為其用了,不能無之而是太多的主觀性自我性,就會把好端端一個利,一個已有的“有”漸漸糟蹋掉。有之以為其利,無之以為其用,說明的有與無的互補關係,叫做“有無相生”。還可以說,“無”是“有”的一種存在方式,是“有”的一種升華。“無”是一種趨向於零的心態,並不就是零。那麼趨向於零的心態又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呢?一曰以無限大的“道”作為參照,就會有極大的胸懷。

如果以零作參照而隻有極小的胸懷,就隻能趨向於無限大了。二曰這種無是一種彈性,不是剛體的不可入性。三曰容受性,如老子講的,一所房屋,因為它的四壁之內是無,才能使用,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心胸的庫房已經滿滿堂堂,必然喪失了一切容受的可能。四曰服務心態,自己既然是無,其用便在於為眾人的有服務。最後是無我狀態,無欲則剛,有容乃大;也不可能絕對無我,然而,老子說得好,無私,故能成其私。太私了呢?便隻能鬧笑話啦。叫做:有到無處漸應手,有到無時正得心。叫做:無是一種大有真有的狀態;更是一種真有萬有而不是私有獨有的契機,是萬有的生長點萬有的源泉——是故有生於無並且有無相生,是有的最高形式。

馬恩也是這樣論斷的,無了產才有未來,無了鎖鏈而將擁有全個世界。治大國如烹小鮮,何況辦一個刊物乎?沈昌文和沈以前的《讀書》諸君,其實辦刊物辦得平平淡淡,狀態似是老農收麥子,麥子熟了收割就是啦,這就近於無為了。來了好稿子,有時候帶著泥巴帶著草屑照用不誤就是了;有一點點辛苦,但算不上什麼大事。而撅著腚努著勁捶著胸急赤白臉割麥子的都是力巴頭。力巴也沒關係,肯於學習肯於繼承一切好的東西就大有希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明無其實也可能即是一種有,承認無知其實正是一種知,換句話說真正的知必然認識得到自己某方麵的無知,自知之明恰恰是最可愛最難得的知。

而最可怕可厭可笑的是明明無知卻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強不知以為知,是一種愚蠢更是一種成事不足壞事有餘的罪過。無能雲雲,一種是真無能並承認自己無能,這是中上。有一定的能力但更看到自己的無能方麵,從而團結和聚集所有的有一得之見者,並把他們的力量集中起來發揮出來,這是上上。自己有能並從而以自己為中心搞自己個人的一套,雖然自己有所建樹卻失去了助力失去了磁性;這是中下。而自己無能,偏偏作有能狀作教訓旁人狀呢,那就是下下了。用抽象一些的語言來說,上善以有為無、存有用無、知無守有;中善以無為無,無用無害無咎這是無的低級狀態;下善以有為有,終無大用這也是有的低級狀態;甚惡以無為有,欺世盜名,害人害己。至於“無我”,對於某種類型的人就更痛苦更困難一些了,嗚呼,三無亦大不易矣,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