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寫禮儀
1書信
書信,在我國的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詩人杜甫的《春望》詩中,就有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充分說明了書信的重要。
中國古代的書信,剛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沒有紙張,經常寫在白絹或者布匹上,稱為“尺素”。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有名句: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尺素”書就是書信的代稱了。
“鴻雁傳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漢武帝的時候,蘇武作為使節出使匈奴,因為匈奴內部發生叛亂,他不肯變節,被扣留下來,流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在北海呆了幾十年,他因為想念家鄉,就在鴻雁的腳上綁上書信。大雁南歸,把書信帶回了中原大地,當朝君主知道了蘇武未死的消息,就把蘇武迎了回來。此時,蘇武已經九十多歲了。
元朝詩人有“波流雲散碧天空,魚雁沉沉信不通”的詩句,說明不僅僅鴻雁作為書信的代稱,魚也可以。古人曾經把尺素書放入魚肚之中來傳達書信。唐代女詩人薛濤的《江邊》詩雲:“不為魚腸有真訣,誰能夜夜立清江。”
在紙發明之前,古人除了用絹、布寫信之外,還把信寫在竹、木片上麵。因為竹木片稱簡,木片稱劄或牘,簡劄的長度和素絹是一樣的,都取一尺,所以書信也稱尺牘,尺牒,尺書。例如,白居易曰:“白日裏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岑參詩曰:“相思難見麵,時展尺書看。”
書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著交流思想、傳達信息的作用。因為常用,所以更加容易出現禮儀上的紕漏。那麼,書信的禮儀都有哪些呢?
書信的曆史源遠流長,書信的禮儀也卷帙浩繁。
正式的書信一般由封文和正文組成,當然,作為信件一種的電子郵件由於是網絡傳輸,並沒有封文的內容。所謂封文,就是寫在信封上的文字。封文隻要寫清楚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收信人的地址,郵編等內容就可以,並沒有特殊的要求。
而對於正文,我們要關注很多問題。
首先說說格式的問題。抬頭要項格寫尊稱,另起一行空兩格寫問候語,下麵一段才是正文,正文寫完後,要寫上期望或祝賀的話語,最後才是寫信人的落款和時間。有些人寫信易忘記寫時間,這是不應該疏忽的。如果信寫完以後又想起了什麼事需要寫在信裏去的話,就在信的最後加一個附言,把要補充的話寫上去。
外文書信與中文書信的內容要求是完全一樣的,格式上有所不同。
一般在信紙的右上角寫上發信人的姓名和單位、地址和日期。一般公函或商業信函的信紙上都印有單位或公司的名稱、地址、電話號碼等,因此就隻需在信頭下麵的右邊寫上寫信日期就可以了。
英文地址的寫法與中文完全不同,地址的名稱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第一行寫門牌號碼和街名;第二行寫縣、市、省、州、郵編、國名;然後再寫日期。標點符號一般在每一行的末尾都不用,但在每一行的之間,該用的還要用,例如在寫日期的時候。日期的寫法,按照月日年或者日月年的順序均可。稱呼的位置在信內地址下方一二行的地方,從該行的頂格寫起,在稱呼後麵一般用逗號或者冒號。結束語在正文下麵的一二行處,從信紙的中間偏右處開始,第一個詞開頭要大寫,句末用逗號。然後寫姓名和時間。
再說說稱謂的問題。在書信中,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語。如對於父母用膝下、膝前;對於長輩用尊前、尊右、前鑒、鈞鑒、侍右;對於平輩用台啟、大鑒,惠鑒、台右;對於婦女用懿鑒、慈鑒;對於老師要用函丈、壇席等。現在,多以同誌、先生等作為尊稱,如加上惠鑒、台鑒、賜鑒等也未嚐不可。英文中,寫給親人、親戚和關係密切的朋友時,用Dear或My dear再加上表示親屬關係的稱呼或直稱其名(這裏指名字,不是姓氏)。例如:My dear mother,Dear Mary等;寫給公務上的信函用Dear Madam,Dear Sir或Gentleman(Gentlemen)。Gentlemen總是以複數 形式出現,前不加Dear,是Dear Sir的複數形式。另外,寫給收信人的信,也可用頭銜、職位、職稱、學位等再加姓氏或姓氏和名字。
信寫好以後,加上結尾語,俗稱“關門”。有如”敬頌鈞安”、”即問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禮”等等。還有一些比較古樸的結尾方式如:春安、冬安、日祺、刻祉等等。在社交上用“專頌台安”。另有匆促草率語“匆匆不一”、“草草不盡”、“不盡欲言”、“恕不多寫”等。用於祝福問安的有“順頌大安”、“專此祝好”、“即問近祺”、“此請召綏”等。請教用語有“乞複候教”、“佇候明教”、”盼即賜複”、“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英文中的結尾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寫給家人、親戚,用Your loving grandfather,Lovingly yours,Lovingly等;
(2)寫業務信函用Truely yours (Yours truely),Faithfully yours(Yours faithfully)等;
(3)對上級、長輩用Obediently yours,Yours respectfully(Respectfully yours)等。
另外,對於書信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書寫時候禁忌用紅筆,這是一般書寫的禮儀。因為紅筆在古代是皇帝批示時候的用筆,這樣有不恭敬的意思。也不能用鉛筆,因為太過隨意,不夠恭敬。此外,私人的書信最好不用打印的字,如果是公函可以打印,但是末尾的簽字必須用手親筆書寫。信不能開著口子發出去,如果是請人代信的話,就要開著口子當麵交給代信人,以示信任。如果別人讓你代信時,就要當麵把開口信封好,以表示謹慎。
2電報
雖然電報的使用在這幾年來有所減少,但是仍然有很多場合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央電視台的新年晚會上,我們就經常聽到主持人念來自世界各地的賀電。
電報,即用電信號傳遞的文字信息。因為電報的費用較高,拍發電報收取的費用是按電報的字數計算出來的,字數越多,收費越多,所以,電報稿的寫作,在考慮完整地表達旨意的同時,還必須考慮盡量精簡字數以節省費用。
一般來說,電報的內容包括下麵幾個部分:
(1)收報人的地址、姓名、稱呼、提稱語。
(2)電報正文。
(3)自稱、署名、末啟辭。
(4)時間、印信辭。
舉個例子。有這樣一件事:王林要乘T83次列車從大連去北京,要通知住在北京市海澱區清華東路××號的王靜去接她。
電報的內容:
北京市海澱區清華東路××號王靜我乘T83次列車去京(6)日(6)時(30)分到站準時接站王林
電文中的數詞用阿拉伯數字寫,該數如果由兩個以上(含兩個)數字組成,則用括弧括起來,按一個宇計費。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禮儀性的交際活動,如親友之間祝賀成功、慶賀婚嫁、祝壽、慰問、吊唁、答謝等等都可以發電報,有關交際內容的電報稿的文辭多具禮儀性,又稱禮儀電報。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得知親朋好友有喜慶之事,但因事務繁忙不能脫身或路途遙遠不易前往參加慶賀,寫信表示祝賀,一是怕不及時,二是感到不盡情盡意,於是在恰當的時候拍發電報祝賀,使收報人感到遠方的親人朋友此時此刻正與自己異地同慶,從而更加快慰和幸福。例子如下:
北京海澱區學院路2號王靜欣聞君獲得全國英語大賽一等獎特電馳賀友王林
3請柬
請柬又稱請帖,是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種表示邀請的文書,是為了邀請賓客朋友參加某一種活動時使用的一種書麵的通知。一般來說,聯誼會,婚宴,誕辰,一些比較重要的會議或者紀念活動都會發請柬。
請柬的寫作格式:
(1)一般來說,封麵上要寫明”請柬”或者“請帖”二字。
(2)內容上,要寫抬頭。抬頭為被邀情的個人或者單位的名稱。
(3)正文要寫清楚寫請柬的目的,即活動內容,如婚宴或者生日會等等。之後要注明活動的時間、地點以及注意事項。
(4)結尾可以按照信件的尾語來寫,如“此致敬禮”或者”祝好”等等。
(5)最後,寫明發請帖人的單位或者名稱以及發出時間。
注意:
寫請柬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用來通知被邀請者參加活動,而更是用來表示一種敬意。因此,往往被邀請者近在咫尺也要發請柬,表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