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庭與學校禮儀(1 / 3)

五、家庭與學校禮儀

家庭禮儀是一切禮儀的基礎。古語有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隻有家庭安定,成員守禮,社會才能安定,個人才會取得成功。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專門場所,禮儀教育是德育、美育的重要內容。

家庭禮儀

如今隨著現代通訊、交通、科技的發展,人際交往的空間大為拓寬,但在社會這個龐大複雜的網絡體係中,家庭依然處於一個重要的樞紐地位。家庭禮儀,是整個社會禮儀的“細胞”和基礎,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維持家庭生存和實現幸福的基礎;能調節家庭成員之間達成和諧的關係;在家庭提倡講究文明禮貌,對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有著積極的作用,也為家庭生活帶來歡樂。家庭禮儀也有助於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發展。要樹立文明禮貌的新風,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需要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作出努力,家庭都文明和睦,必將促使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我國傳統的家庭道德標準是:人際和睦,勤儉持家,艱苦樸素,講究禮儀。這是鞏固和維護家庭正常關係的紐帶,也是增強家庭凝聚力的強大精神支柱。通常所說的“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是闡明夫妻間要有禮節才能幸福一輩子的道理;“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鄉黨和而爭訟息,夫婦和而家道興”,可見“和”是關鍵。“和”就是相互謙恭有禮的意思。因此,把握家庭禮儀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親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體,是適應人類自身生產的需要而出現的社會生活組織形式。

家庭有個曆史的演變過程,是從群居雜交關係的原始狀態中發展而來的。其最初階段是血緣家庭,然後發展到對偶家庭,最後為一夫一妻製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與社會聯係十分密切,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家庭和社會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係,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能製約、滲透、影響各個家庭的存在和發展,可以說家庭就是社會的縮影。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為人們提供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環境,家庭的存在和發展是健康穩定的,就能對社會起到促進和穩定作用。反之,就會對社會發展起破壞作用。

《周易·家人》中說:“正家而天下安矣。”《禮記·大學》中也明確提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家庭的教育。一般來說,家庭具有生產、消費、撫育和贍養、教育、社會交往等各種功能。家庭不僅是其成員相處的一個穩定場所,也是家庭成員們與外界取得聯係、進行交往的重要場所,同時又是人成長的搖籃。除學校承擔的教育任務外,家庭對孩子人格品德、生活禮儀、生活技能等方麵的影響教育起著重要作用,家庭的教育功能顯得十分重要。

家庭禮儀分為四個方麵:

家庭成員間禮儀。成員禮儀主要指成員之間的禮儀規範,如夫妻之間的禮儀、父母子女之間的禮儀、兄弟姐妹之間的禮儀等等。

家庭稱謂的禮儀。一個人的姓名稱謂其實是一種約定俗成,並得到大家公認的符號,它緊緊伴隨著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稱謂禮儀具有禮貌性和規範性。

家庭儀式的禮儀。家庭活動中離不開某些儀式,如婚禮、葬禮、慶賀、饋贈等。這一些儀式都有各自不同的一套行為準則與活動規範,舉辦者與參加者由於所處的地位、立場不同,其行為都應遵從或符合一定的禮儀規範和要求,如祝賀禮儀等。

家庭生活的禮儀。家庭生活禮儀所涉及範圍很廣,是家庭生活的方方麵麵。

家庭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那麼什麼是良好的家庭氛圍呢?

(1)家庭關係:家庭成員之間要感情融洽、關係和諧。家庭成員彼此尊重信任、關心愛護,形成感情融洽、生活和諧的關係,這些都是重要的家庭環境因素。家庭和睦,對孩子的教育、品德培養和體智美的發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生活模式:家庭要有一個合理的生活作息製度和行為常規。諸如按時起床、休息、進餐,不吃零食、注意衛生,合理分擔家務,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言談舉止文明,外出辦事互通情報或留條等等,這些看似小事,但養成習慣,逐步形成家規,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

(3)文化氛圍。家庭要有良好的文化氣氛,積極健康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不僅可以調節家庭氣氛,使家庭充滿樂趣,而且能陶冶家庭成員的思想情操和精神情趣,提高文化修養水平。

(4)良好家風。家風是家庭生活活動和交往過程中,甚至時代繁衍過程中,通過長者言傳身教及其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家風一旦形成,對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約束規範著每個人的言行,並具有繼承性和延續性,影響極為深遠。諸如形成追求理想、積極向上,團結、和睦、民主、平等,勤奮好學、勤勞節儉,愛好健美、講究衛生等等。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待客禮儀

待客分為迎客、敬煙、敬茶、送客等基本環節。

迎賓。如果你事先知道有客人來訪,要提前打掃門庭,以迎佳賓,並備好茶具、煙具、飲料等,也可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準備好水果、糖、咖啡等等。客人在約定時間到來,應提前出門迎接。

客人來到家中,要熱情接待。如在家中穿內衣、內褲,應換便衣,即使是十分熟悉的客人,也應換上便衣。客人進屋後,首先請客人落座,然後敬茶、遞煙、端出糖果。端茶送糖果盤時要用雙手,並代為客人剝糖紙,削果皮,點香煙。

會客時,對於來訪的客人名字要注意聽,要與每一個人寒暄,不可隻招呼一個人,也不要自我賣弄宣傳,要懂得謙虛客氣。

對初來訪客須先問好,請至客廳上茶後,了解訪客的來意。添茶要適量,尊重客人的意願,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賓主盡歡。穿著整齊端莊,語氣溫和,談吐幽默,親切微笑,舉止安詳。

態度要親切、隨和、友愛、招呼,不令訪客有拘束不安之感。應慈悲、熱情、主動、耐煩接待招呼客人。

記住訪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為他服務。

讚美鼓勵,讓來訪者賓至如歸。

談話內容應為訪客所關心、熟悉者。言談中,不可論人是非。

敬煙敬茶的禮儀。敬煙是我國現代家庭待客的一種習俗,是待客時不可忽視的禮儀。另外,一般不對女性客人敬煙。遞煙的時候,應輕將盒蓋打開,將煙盒的上部朝著客人,用手指輕輕彈出或抖出一兩支香煙讓客人自取,不要自己用手指取煙遞給客人。如果為客人點火,則最好是打著一次火隻為一個客人點煙,最多也隻能為兩人點火;如果用火柴點火,每劃燃一根火柴,也不能為兩人以上的人點火;點過以後,應先吹滅以後再丟進煙灰缸中。如果為多位客人點煙,點 煙的順序應是:身份高的、年長的、女士在先。注意:為客人點煙時,剛打著的打火機,你不知道它的火頭大小,也不知幾次能打著,不可直接送到客人臉前打開;劃著的火柴頭有濃烈的硫磺味,要等火焰燃燒正常後,再送到客人麵前。按西方人的習俗忌諱,同一根火柴不可以給第三個人點煙,招待外賓的時候要注意。

要事先把茶具洗幹淨。在倒茶時,要掌握好茶水的量。常言待客要“淺茶滿酒”。所謂淺茶,即將茶水倒入杯中三分之二為佳。端茶也是應注意的禮節。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應雙手給客人端茶。對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給客人,隨之說聲:“請您用茶”或“請喝茶”。切忌用手指捏住杯口邊緣往客人麵前送,這樣敬茶既不衛生,也不禮貌。

上茶的時候,應在客人入座後,取出杯子,當著客人的麵將杯蓋揭開。注意一定要蓋口朝上放在茶幾上;倒入適量開水,燙片刻後將水倒掉;再放入適量茶葉,摻上約三分之一杯開水,將杯子蓋好;從客人的左邊為客人上茶;茶葉泡開的時候,再為客人摻上開水。同時注意摻茶時用右手拿茶杯蓋子,如果要放在茶幾上,蓋口同樣也要朝上;“摻滿欺人”,所以水不可以摻得太滿,一般約為杯子的五分之四左右就行了。

請客人吃水果前,應請客人先洗手。將洗淨、消毒的水果和水果刀交給客人削皮。如果代為客人削皮,一般隻應削到你的手指即將碰到已削過的果肉為止,剩下部分最好向客人致歉後請客人自己削掉,以保持水果的清潔衛生。

送客的禮儀。客人告辭,一般應婉言相留。客人要走,應等客人起身後,再起身相送,不可客人一說要走,主人就站起來。送客一般應送到大門或弄堂口。有些客人常常會帶禮物來,對此,我們送客時應有所反應,如表示謝意,或請求客人以後來訪再不要攜帶禮品了,或相應地回謝一些禮物,決不能受之無愧似的若無其事,毫無表示。

其他。根據我們的傳統、習慣,如果是上級、貴賓、外單位團隊來訪,應當組織適當規模的歡迎儀式。如果是事先有約的遠方來客,應主動到車站、碼頭或機場迎接;為方便辨認,應該準備好寫有“歡迎先生(或小姐)”字樣的牌子。接到客人後,應致以簡短問候和歡迎辭,同時作自我介紹。問候語要得體適當。對中國人可說:“一路辛苦了!”“路上還好吧?”等;對外賓,可以說:“見到您很高興”,“歡迎您來……”等。問候寒暄之後,應主動幫客人提取裝卸行李。取行李時,最好不要主動去拿客人的公文包或手提包,因為裏邊一般是放置貴重物品或隱私物件的。回程途中,應主動向客人介紹當地風俗、民情、氣候、特產等方麵的情況,並可詢問客人在此逗留期間有沒有其他可以代為安排的事情。把客人送到酒店後,稍事安排並告訴客人聯係方式、工作日程安排等就應該馬上離開,以便讓客人盡快休息。

千萬不要當著客人的麵和其他人發生爭執,因為這樣客人很可能要多心的。

當許多客人同時來訪時,不論是上司下級,都應一視同仁,熱情接待。

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

教師禮儀

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體,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以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禮儀禮貌對學生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發生作用。因此,老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從各方麵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能夠仿效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