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3)

複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有幾心法共相應耶。有二十一。謂五遍行五各別境。十一唯善。於一切處常遍行故。如來恒樂了所知境欲無減故。印境勝解常無減故。了曾受境念無減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恒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睡眠故。無惡作故。現證一切無尋伺故。有漏心品勝劣不定。所緣拘礙心法相應或多或少。無漏心品自在無礙。心法平等互不相障。

複次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何位初得。何位現行無漏種性無始本有依異熟識生滅相續。發心已去由外熏習漸漸增長。大圓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去後後地中。修令增長清淨圓滿。無漏觀等現在前時恒常現行。若有漏心現在前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十地。最後心時自此已後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如有漏位阿賴耶識。恒與末那一識俱起。無漏位中大圓鏡智。亦應常與平等性智一時而起故。平等智亦無間斷。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亦在初地。初現觀時最初現行。從此已後漸修增長。若有漏心正現前時。或無心時。則便間斷。如是展轉乃至佛果。若入滅定亦不現行。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有義。初地已上諸位皆得現行。墮法流故。如實義者。佛果方起。以十地中有異熟識所變五根非無漏故。能依五識亦非無漏。有漏五根發無漏識曾未見故。於佛果上此智亦不恒現在前。作意起故。數數間斷。

如是四智相應心品種子。本有無始法爾不從熏生。名本性住種性。發心已後外緣熏發漸漸增長。名習所成種性。初地已上隨其所應乃得現起。數複熏習轉增轉勝。乃至證得金剛喻定。從此已後雖數現行不複熏習。更令增長功德圓滿不可增故。持種淨識既非無記不可熏故。前佛後佛功德多少成過失故。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諦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複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諦。實是無漏道諦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蘊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如是五法皆通假實。不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實有故。若待名言。此餘根境皆假有故。又淨法界真如為體。是實有故。依真建立擇滅等相。是假有故。諸心智等青黃色等。是實有故。不放逸等長短色等。是假有故。且止廣論應釋本文。

四由決擇差別義中。略有三分。一者決擇五法差別。二者決擇受用和合一味事智。三者總頌淨法界相具諸功德。三身差別五法別中。如其次第一一決擇。

經曰。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複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論曰。次當顯示淨法界相。釋難決擇法界差別。謂有難言。若諸如來法界為性。法界則用。真如為體。真如即是諸法共相。諸法既有種種差別。法界隨彼。雲何無有種種差別。法界若有種種差別。雲何清淨。非頗胝迦種種依止共相應故無種種相。為釋此難故說最初太虛空喻。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者。如世虛空雖遍一切有形礙色等不等類差別相中。品類差別故名種種。自體集在覺慧等上分明顯現。故名為相。即是行相而不可說有種種相者。而此虛空不可宣說有諸形礙種種色相。由此虛空其性自爾不應說故名不可說。或不能說名不可說。謂此虛空其性如是。不可宣說有其種種能表色相。亦不可說有其種種所表色相。而見虛空有種種相。及可說有種種相者。此見空中種種色相。非見虛空。及假說有種種色相。如青黃等。或長短等。非實是有。非假說有則有實事。雲何遍在一切色中。無種種相體唯一味者。非此虛空由與種種色相應故成種種相。不舍自性體唯有一無障礙味。無異相故。如是如來清淨法界等者。如世虛空有體無體。雖遍一切形礙色中。而不隨成形礙差別。亦不可說有諸色相。雖亦說有唯假非實。由此虛空不舍自相取他相故。如雖假說虛空虛空而虛空性實不可說。清淨法界亦複如是。雖假說言真空真空。而真空性實不可說。由此虛空先所說因種種依止共相應故。如頗胝迦。法界應有種種別者。有不定過。現見虛空。雖與種種色相相應。而無諸色種種相故。如煙霧等共相應故。有時見空有種種相。由自虛妄分別力故。但見煙等有種種相。非見虛空。以虛空性不可見故。如是由自虛妄分別增益力故。但見色等有種種相。非淨法界。淨法界中雖無真實種種境界言說法教。而有種種境界法教差別相轉。非由彼有種種相故。亦令法界有種種相。以淨法界離名言故。一切名言皆用分別所起為境。然諸法教亦不唐捐。是證法界展轉因故。如見字書解所說義。由此法教是諸如來大悲所流。能展轉說離言說義。如以眾彩彩畫虛空甚為希有。若以言說說離言義。複過於彼。如說。海慧。譬如有人以種種色彩畫無色無見無對無表虛空。如牆壁等。甚為希有。諸佛世尊證得甚深離言說法。能以言說為諸有情補特伽羅。宣說開示複難於彼。如是廣說。又頗胝迦法界為性亦清淨故。非同法喻。所立因義。隨一不成或俱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