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2)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經曰。又如圓鏡周瑩其麵。於一切處為諸影像遍起依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不斷無量眾行善瑩。為諸智影遍起依緣。謂聲聞乘諸智影像。獨一覺乘諸智影像。無上大乘諸智影像。為欲令諸聲聞乘人。依聲聞乘而出離故。獨一覺人依獨覺乘而出離故。大乘之人依無上乘而出離故。

論曰。雲何一智於一切時。能生三乘一切智等諸法影像。釋此難言。又如圓鏡周瑩麵等。如世圓鏡為遍於中現其麵等一切影像。種種加行周瑩其麵前後兩邊。於一切處普能為緣現一切影。鏡智亦爾。一切如來為菩薩時。雖有種性而為障覆。未能現起為遍於中生起三乘一切智等諸法影故。精勤修習不斷無量眾行善瑩。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離一切障清淨圓滿。遍能生起三乘智等。一切影像不斷。就方無分限故。無量就時無量時故。此言因位遍一切處。於無量時勤修眾行。除障善瑩大圓鏡智。能生三乘智等影像。又即鏡智遍處。恒時離諸垢穢。種種行德圓滿。莊嚴極圓淨故。一切處時能起諸影。如說殊勝金剛喻定斷一切障。證得如來大圓鏡智。種種功德圓滿莊嚴於一切處。及無量時能起三乘一切影像。此中意說。各別善根成熟差別。勝道生時。大圓鏡智或近或遠。隨其所應為作強緣。決定種性各依自乘。而得出離。不定種性或依大乘。或依餘乘而得出離。言出離者。即是涅槃。諸三乘人用自種性以為因緣。如來鏡智為增上緣。精勤方便修集資糧引生聖道。除煩惱障及所知障。隨其所應各證涅槃。決定種性聲聞獨覺住無學位。樂寂滅故。發業潤生諸煩惱障永滅除故。先業煩惱所感身心任運滅已。更不受生無所依故。一切有漏無漏有為諸行種子。皆隨斷滅。唯有轉依無戲論相。離垢真如清淨法界解脫身在。名無餘依般涅槃界。常住安樂究竟寂滅。不墮眾數不可思議。同諸如來。但無有為無漏功德所莊嚴故無有更起利益安樂有情事故。不同如來。不定種性聲聞獨覺住無學位。雖無煩惱樂菩提故。由定願力留身相續修大乘行。乃至獲得金剛喻定。一切障滅證佛三身。雖有有為無漏功德。而無有漏身心在故。證無餘依大涅槃界。依謂三界有漏身心。若諸菩薩斷二障盡得佛果時。即得說名證無餘依大涅槃界。是故二乘先入有餘依涅槃界。後入無餘依涅槃界。菩薩初證如來地時。頓證二種大涅槃界。一切有漏身心盡故。名無餘依。猶有變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餘依。悲智無斷所證得故。亦名無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無所趣故。無臭穢故。離編織故。離稠林故。名為涅槃。聲聞獨覺有所知障習氣未滅。雲何證得究竟涅槃。所知障習是無知故。非染汙故。障菩提果不障涅槃。非煩惱故。不能潤生。若無願力。回心趣大至無學位。盡其壽量必永寂滅。

經曰。如圓鏡中大影可得。所謂大地大山大樹大宮舍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如是如來圓鏡智上。從極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與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圓鏡智非彼分量

論曰。若圓鏡智能起智影。應同彼量差別可得。釋此難言。如圓鏡中大影可得。謂大地等如世圓鏡。雖能為緣起地等影。而是圓鏡不等彼量。一小鏡中眾多山等大影可得。一大鏡中眾多石等小影可得。雖有形礙而不同影大小數量。鏡智亦爾。雖起諸地世出世間諸智影像無形礙故。而不同彼一切智影大小數量。由是因緣諸佛鏡智名大智藏。世出世間智根本故。如說世尊成大智藏鏡智。能生一切智故。應知此中以智名說一切功德。由是鏡智相應淨識。具足一切自利利他功德種子。能為因緣生自身中智等影像。為增上緣生他身中智等影像。由此鏡智。能變現身生智說法。展轉生他智等影故。或悲願力熏修所成。任運為他智等善法增上緣故。令他身中智等善法易得生長。是故經言。一切眾生所有善法。及殊勝果。皆是如來慈悲願力增上所起。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惡友攝聞不正法。障礙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

論曰。若圓鏡智為令三乘得出離故。生諸智影。又悲願力熏修所成為增上緣。生世出世諸智影者。雲何世間諸外道等正智不生。能生因緣常和合故。諸外道等應無顛倒。釋此難言。又如圓鏡非處障質影像緣等。如世圓鏡雖能為緣現諸影像。而非處在壁障等質影像起緣。如來鏡智亦複如是。雖能為緣生智影像。而非處在惡知識攝愛。樂聽聞邪法障者。智影生緣以彼非是可加被器聞正法器。是故外道聖道不生常懷顛倒。善法種子被損伏故。惡法種子遇生緣故。一切眾生無始時來。習善時少造惡時多。是故善法雖遇強緣亦難生長。惡法雖遇少小外緣則便熾盛。

經曰。又如圓鏡非處闇質影像起緣。如是如來大圓鏡智。非處樂惡愚昧眾生智影起緣。彼非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