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慈有三種。一有情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初發心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有情緣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為境界故。修正行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法緣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為境界故。得無生忍諸菩薩等。多分修習無緣之慈。雖有所緣緣法界故。譬如眼等異熟諸法無有分別。不作加行任運轉故。說名無緣。平等性智相應大慈。或有義者。唯緣法界所緣分別永無有故。不緣有情及諸法故。名無緣慈。複有義者。亦緣諸法。如實義者。亦緣有情但無分別。平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緣生等法性平等故。無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應就所緣境得具三慈。但無分別平等行故。說名無緣。如來地中平等性智相應大慈。眾相成滿恒常現行。如來既有無緣大慈。餘二不說自然成就。如來由此三種慈故。平等救濟一切有情。非但於彼少分與樂。普於一切有情諸法無我真如平等性轉。恒常現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聲聞及異生等。暫時少分與樂行轉。不能救度一切有情。以勝一切聲聞等故。救度一切諸有情故。長時積集福慧資糧所成滿故。說名弘濟。如是所說弘濟大慈遍一切處。無差別轉故名平等。即此平等說名法性。或即所說弘濟大慈平等法性為所緣故。就境說名平等法性。由此大慈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無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聲聞等悲不能拔濟一切有情。唯緣欲界少分行相暫時而轉。如來大悲普能拔濟一切有情。通緣三界遍滿行相恒時而轉。言無待者。無所觀待恒救不舍。謂無所待隨其所應拔濟三苦。所苦有情恒轉不舍。猶如長者憐愛一子。於諸有情平等而轉。以有情界無邊際故。成熟有情時無暫廢。成熟有情曾不過時。如來常與大悲相應。不可說言暫起暫轉。如經言。善男子。不應說言諸佛世尊所有大悲。於諸有情暫起暫轉。何以故恒常轉故。諸佛世尊乃至大悲無根未立。終不證得無上菩提。如來證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我當安立一切有情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法者。我當開悟。如來如是於諸有情常起大悲。乃至廣說。如契經說。如來晝夜恒於六時觀察世間。雲何今言大悲恒轉。此說作用六時相續恒無間斷故不相違。大慈大悲無嗔不害無癡善根。以為自性。與樂拔苦行相有異。俱有三種有情緣等。慈是無嗔悲是不害。慈緣無樂欲與其樂。悲緣有苦欲拔其苦。無待大悲無差別轉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緣平等法性為境。由此大悲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隨諸眾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論曰。隨諸有情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現如是色身。如來雖居無戲論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現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變似如是身根。謂自心外見如來身。如契經言。由諸如來慈善根力有所示現。令天人等自心變異見如來身。如金色等。又如經言。若所應化無量有情。宜見琉璃末尼寶色。如來即能無礙示現種種琉璃末尼寶色。令彼自心亦如是變。乃至廣說。如是示現一切如來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說名平等法性。謂諸如來隨同所化有情樂見。色身形相即各示現。同處同時同類形相。令彼自心如是變現作利樂事。如諸有情阿賴耶識共相種熟各各變現世界等相。同處相似不相妨礙。此亦如是。如色身相餘事亦爾。由此示現如前修習圓滿成故。平等性智圓滿成就。
經曰。一切眾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圓滿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