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感恩師長

燃燒自己,

照亮別人,

讓人,

怎能不產生由衷的敬意?

秦始皇拜荊條如拜恩師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名嬴政,戰國時秦國的國君。他消滅了稱雄的六國,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秦始皇功成名就之後,常常想起自己幼年時的老師。那是一位嚴厲的老人,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第一次上課講的就是告訴他嬴家的姓是舜賜給的,老師還把它破解成亡、口、月、女、凡五個部分,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他背,要他寫。嬴政說:“老師,太難記、太難寫了。”老師嚴厲地說:“什麼?一個‘嬴’字就感到太難學?將來秦國要靠你去治理,能見難而不進嗎?”老師舉起了荊條棍,重重地打了這位未來的國君……後來,這位可敬的嚴師去世了。

公元前215年的秋天,秦始皇乘著車,在文臣武將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前進,這是他實現統一後的第四次出巡。離仙島不遠,秦始皇騎上了有金佩飾的白馬,不一會便到了島上。正當他環視渤海,豪情滿懷時,看到馬前一片荊條林,他立即下馬,撩衣跪拜。

隨從的大臣們不知怎麼回事,也隻好跟著參拜。等秦始皇跪拜完畢,李斯問:“萬歲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卿,此島所生荊條,正是聯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沒有嚴師的管教,哪有我今日的成就?見了這荊條如見恩師,焉能不拜?”

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

我們每個人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老師的深深教誨,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所以,無論我們以後取得多大的成績,都不要我忘記傳授給我們知識、教我們怎樣做人的老師。

尊師敬師的魏昭

東漢時期,南陽有一個大學問家叫郭林宗,他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魏昭,在都城洛陽做官,早在太學就學時,他就久聞郭林宗的大名,盡管郭林宗遠在南陽,而自己在京城任官,但是他仍然決定拜其為師。

當時當魏昭千裏迢迢來到郭林宗家時,郭林宗卻拒絕見他。原來,郭林宗早就聽說過魏昭的名字,知道他是有名的神童,但是,郭林宗還是想考驗一下他的誠心。

魏昭的隨從忍耐不住,他們憤然地說道:“一介草民,不足掛齒,我們不必為此勞神!”

可是魏昭卻堅信自己的誠心一定能打動郭林宗,堅定地在郭府門外等候。直到第三天,郭林宗終於被他的誠意所感動,請他進府見麵,魏昭喜出望外。

當時,郭林宗重病在身,終日與藥為伴。為了考驗魏昭的誠心,郭林宗決定再次給魏昭出難題。進入郭府四五天,郭林宗還沒有給魏昭教授一次。一日深夜,郭林宗咳嗽不止。下人趕快來為他熬藥。這時,郭林宗攔住下人,大聲說道:“不,讓魏府尹來!”

魏昭連忙把藥熬好,恭敬的奉上:“老師,請服藥。”

“太燙了,端下去重熬!”

魏昭二話沒說,又熬了一遍。如此再三,魏昭始終態度恭謹。

當魏昭第三次把藥奉上的時候,郭林宗徹底被感動了,他動情地說:“以往眾多求學者,他們求學之心並不真誠,所以,他們敷衍於我,僅僅想取得名聲罷了。可是,今日與君相見,才知君誠心一片。鄙人願意為君之師,教授先秦諸子經典。”

不久,他正式收魏昭為徒,把自己的所有學識全教給了他……

知識有多重要?學問值多少錢?每個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從他對老師的尊重程度就知道了。在向老師求教時要像魏昭一樣,除了要有誠心,還要有耐心。

不忘師恩的吳道子

吳道子是唐代第一大畫家,被後人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

吳道子早年曾跟保壽寺的一個畫匠學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於吳道子謙虛好學,畫技提高很快,幾年後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一天,師傅對吳道子說:“如今你的技法已經超過了我,要想繼續提高自己,就應該到外麵去闖蕩、去見世麵。”並告誡他說:“要廣泛求師,勤學苦練,更要不拘成法、獨辟蹊徑,融百家之長,自成一家。”

遵照師傅的指點,吳道子開始廣泛遊曆,四處訪師學畫。一次,他路過一家酒店,見裏麵十分熱鬧,湊過去一看,原來是著名的書法家張旭和賀知章正在酒後揮毫。隻見張旭疾書行草,龍蛇狂舞,賀知章勁書狂隸,氣勢豪放。吳道子被他們精湛的書法技藝驚呆了!這時,他不由想起了師傅“不拘成法、獨辟蹊徑”的教誨,心想,若把書法與繪畫結合起來,不就是“不拘成法”嗎!於是,吳道子遂即拜張旭、賀知章為師。

從此,吳道子邊練書法,邊注意把學得的書法技藝融於繪畫之中,首創了“蘭葉描”技法。一年後,吳道子又拜別了二位恩師去了峨眉山,師法自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集各派畫家、書法家之長,果然獨辟蹊徑,創造了“水墨寫意山水法”,名震畫壇。

學有所成的吳道子,時刻不忘第一位老師的指教之恩,專程返回故裏去拜謝師傅。不料,師傅已經去世,他跪在師傅的墳前,獻上自己的作品,大哭不已,心情極其悲痛。

凡是出類拔萃的人都受過兩種教育:一種來自於自己,一種得自於老師,而後者更為重要。吳道子正是受了啟蒙畫師的啟發,才融百家之長、自成一家的。

尊師的趙匡胤

我國五代十國時期,國家政局混亂,戰爭頻繁,當時,人們都崇尚武功、輕視學文。出身於軍官家庭的趙匡胤,少年時代讀書勤奮,既尚武又重文。

趙匡胤幼時在私塾讀書,老師是知識淵博、教學認真的辛文悅先生。趙匡胤讀書用功,成績名列前茅,辛先生特別看重他。趙匡胤對老師也非常尊敬,由於先生家中子女較多而收入又較微薄,所以先生一家生活難免有些貧困。趙匡胤十分同情先生家的境況,就常常背著家裏人,偷偷給老師的孩子送一些吃的東西。

趙匡胤生得麵方耳大、身強力壯。他武藝高強,又深通韜略,投身軍營後,憑著作戰勇猛,屢立戰功,當上了後周的殿前都點檢,成了皇帝禁軍的統帥。後來,又做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就是曆史上的宋太祖。

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仍念念不忘幼年時的啟蒙老師。他把辛文悅先生請到皇宮中來相見。辛先生一見宋太祖就要行君臣之禮,宋太祖連忙攔住他說:“辛先生,請別這樣。我雖當了皇帝,仍然是您的學生,今後我還要繼續向您請教呢。”宋太祖把老師奉養在宮裏,經常與老師談心,向老師請教治理國家的好辦法。

人無論有多麼偉大,都不是最偉大的,因為最偉大的永遠是他的老師。所以,我們要繼承並發揚尊師這一優良傳統美德。

追思老師的嶽飛

宋朝著名愛國將領嶽飛,文韜武略,舉世無雙,並且在早年間練就一身超群的武藝。他的老師就是周侗。周侗是當時的著名武術家,武術修養極高,他的弟子都是當時宋朝軍中著名將領。周侗是一個很愛國的老人,由於他堅決主張武力抵抗外侮,因此為朝廷所不容,政治上一直不得誌。

北宋末年,年幼的嶽飛拜在周侗的門下,學習武術、兵法。由於嶽飛極其聰明,領悟力很強,很快便成為文武兼備的人才。並且嶽飛的人品又極好,對老師極為恭敬,因而很受周侗的喜愛。師徒二人相處很融洽,在老師的激勵下,麵對多災多難的國家現實,嶽飛時時以老師的誌願為目標,立誌學成之後能保衛國家、為國效力,而周侗則更加用心的調教這個百裏挑一的人才,希望嶽飛能實現自己未竟的理想。

後來周侗去世後,嶽飛悲痛欲絕。每到初一、十五,嶽飛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痛哭一番。並且在痛哭之後,嶽飛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重達三百斤的弓射出三支箭才回去,以追思老師。

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輩子有老師,沒有比沒有老師更不幸的了。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更應該珍惜受教育的機會,虛心向老師學習,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讚譽老師的宋濂

宋濂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並且還是明朝初年的文壇領袖,他的散文對明朝的文學影響很大。

宋濂小時候因家境貧窮,無錢買書,他就到處去借書抄讀,天長日久,博通古今,在家鄉一帶很有名氣。當時已是元朝末年,統治極不穩固,元朝政府不得不改變政策,通過籠絡漢人來鞏固自己的政權。元朝曾請宋濂出來當官,他堅決拒絕。並且為了避免糾纏,他隱居龍門山,靜靜地讀書寫作。

後來,朱元璋攻下婺州,聘請宋濂為《五經》師。第二年,朱元璋在南京封宋濂為江南儒學提舉,聘為太子師。洪武二年,宋濂奉命編修《元史》;洪武六年升遷為侍學士,參與製訂禮樂諸書,由於他為明朝政權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勞,同時對明朝的文化恢複也有卓越的貢獻,因此當時人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