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校園安全管理的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
一切行政行為均應受法律之規範、約束與支配。學校秉持行政中立原則,依據法令程序,公正執行職務,提升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執行管控等,落實辦理校園安全。
防範未然原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心,也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應該秉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預防勝於補救”的理念,對可能發生危險的人、事、物等因素,妥善規劃,在事前就進行評估、推測、檢查與預防,以避免遺憾的事情發生。
尊重人性原則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人”,學校一切安全管理的設施,皆應尊重人性需求,以學生全人格的發展為重要的考慮因素,提供安全無障礙的學習環境,是校園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務。
科技整合原則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校園安全管理自應依據科學原則,進行係統性的整體規劃。尤其時值資訊時代,科技的運用相當的普遍,結合電腦作為校園安全管理的“活頁筆記”,以因應校園安全各項因素的變異性需要,作有效管理,乃是刻不容緩的事。
共同參與原則
校園安全管理,是結合許多人力、物力,配合時間、空間運作的一個複雜曆程,非一人一事、一時一日所能單獨完成,必須結合眾人的智慧,在全麵性參與的基礎上,由教育行政人員、學校行政人員、建築師、教師、學生、社區人士等,分別貢獻心力,共同來完成,始能發揮功效,確保校園安全。
分層負責原則
為因應學校組織科層化的體製,發揮學校行政管理的功能,建立分層負責的行政組織,是保證安全管理製度有效運作的途徑,透過諸事皆有專職人員的管理,並建立逐級負責檢核製度,方可完成校園安全管理的任務。
連係溝通原則
校園安全管理需要發揮群策群力的集體智慧,因此各個分層負責的工作群之間,必須要有密切的協調與溝通,才能使計畫、執行、考核的進程,聯結為堅固而靈活的安全管理體係,確保學習活動能夠在安全無礙的情境中順利進行,以創造最高的教育品質。
主動積極原則
校園危機的產生,以缺乏危機意識,人為造成的疏忽、漠視為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應該徹底改變“好逸惡勞”的因循心態,養成“主動積極”的工作態度,建立校園安全管理的“天網”,以製危機之先,有效發揮安全管理的機動功能。
整體持續原則
學校物質環境已由傳統簡陋、局部性,邁向現代化、人性化、多樣化、生活化、學習化、開放性、安全性、整體性的革新取向。因此,校園安全管理的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以全方位的整體觀念,來取代單層麵、臨時性的安全維護措施,持續性的隨時偵測校安因素,並且謀求妥善的處理與防範。
教育訓練原則
全方位校園安全管理係統的基礎,應該建立在全體師生正確的使用設施、愛護設施,以及健康的危機意識與充足的應變知能之上。因此,利用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的機會、偶發的狀況、設計的情境,來指道、訓練學生,更是不可或缺的當務之急。
把握時效原則
災難與危機的發生,常常是人力所無法掌控的,雖然在事前可以把握時機防範未然,但是仍有“不測的風雲”與“旦夕的禍福”,因此,在校安事件發生後,為了降低損害程度與後遺症,相關人員應該切實掌握時效,冷靜、快速、妥善、圓滿地處理與解決,以免情況持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