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日常生活 3(1)(1 / 2)

第五章 日常生活 3父母子女之間 (1)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喑(yīn):啞。姑公:指婆婆、公公。不會裝聾作啞,不能做婆婆公公。意謂家長對兒子媳婦之間的小糾紛不必去幹預,也謂老人子女不應凡事斤斤計較。也用以比喻要有肚量,能容人。漢?劉熙《釋名?釋首飾》:“或曰充耳。充塞其耳,亦所以止聽也。故裏語曰:‘不喑不聾,不成姑公。’”亦作“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亦作“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鏡花緣》第九十三回:“北方有句俗語,叫做‘憨頭郎兒增福延壽’;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槽頭買馬看母子】 在槽頭買馬先看母馬好不好。比喻看一個人好壞,先

要看他的父母。《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二回:“‘槽頭買馬看母子’,這們娘母子也生的出

好東西來哩?”

【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意謂味道中沒有比鹽味最重要的,天下

的人沒有比娘待自己最親的。羅旋《梅》十五:“‘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看來

還是共產黨好,我,我一家準備搬回雷坪來住。”

【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 意謂危險關頭隻有兄弟、父子患難

與共。《西遊記》第八十一回:“自古道:‘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須教父子兵。’望兄長

且饒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尋師父去也。”亦作“臨陣無如父子兵”。《楊家府演義》

第八卷:“聞卿昔日征蠻,乃是父子。今日征番,又是父子,正諺所雲‘臨陣無如父子兵’

是也。”

【大不正,小不敬】 長輩不正派,晚輩對他就不尊重。《金瓶梅》第七十

六回:“大不正則小不敬。母狗不掉尾,公狗不上身。大凡還是欠婦人心邪。若是那正氣的

,誰敢犯邊。”

【獨子得惜】 獨生子最受父母愛惜。《警世通言》第三十一卷:“常言道

:‘獨子得惜。’因是個富家愛子,養驕了他;又且自小納粟入監,出外都稱相公,一發縱

蕩了。”

【兒不嫌母醜,犬不嫌主貧】 謂自家人之間不會互相嫌棄。《殺狗記》第

十六折:“‘兒不嫌母醜,犬不嫌主貧。’我員外不知為何把小官趕將出去。”

【兒大不由娘】 謂子女大了,父母管束不住。《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九回

:“他‘兒大不由娘’,我也管不的他。”亦作“兒大不由母”。馬烽等《呂梁英雄傳》第

四十七回:“我早就說給他問個媳婦,就把心收住啦,人家硬不!兒大不由母,我也管不了

!”亦作“兒大不由爺”。《歧路燈》第三十二回:“如今你就是把你大爺叫起來,兒大不

由爺,他也管不住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牛馬】 謂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應由他們去

創造,父母不必為他們操勞費心。《漁樵記》第三折:“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牛馬。”亦作“兒孫自有兒孫福”。明?戚繼光《練兵實紀

》卷九:“今吾為將者,勿用心於貨利,毋百計以求債,毋為兒孫作馬牛。諺雲:‘兒孫自

有兒孫福。’又雲‘天不生無祿之人。’”

【兒行千裏母擔憂】 謂母親時刻惦記出外的孩子。梁斌《紅旗譜》二:“

嗯!常言說:‘兒行千裏母擔憂’啊!你娘雖說死了,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