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資源警鍾敲響,節約時代來臨 (1)(1 / 2)

地大物博VS資源短缺——節約是一項基本國策

兩千多年前,茫茫萬裏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邊緣,沿孔雀河向東通往羅布泊的綠洲上,有一座美麗的城市——樓蘭。城內街巷縱橫,商賈雲集,中西文化在這裏交會。茂密的胡楊林擋住了撲向樓蘭的黃沙,蜿蜒的孔雀河是樓蘭的生命之源,低窪的羅布泊給了樓蘭人得天獨厚的綠色。但是沙漠逼進了,注入羅布泊的七條河流漸漸枯竭,土壤的鹽堿化程度加劇,大片大片的胡楊林死亡,林地綠洲變成了荒漠。因為沒有水不能播種,城中的糧食日漸稀少,人們無法生存。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公元332年,樓蘭最後的史書記載:“茲於偉大國王,上天之子夷都伽·伐瑟摩那陛下在位於11年7月,諸名遠離過境。”樓蘭古國就這樣成了一個謎。1600多年後,進入20世紀70年代,羅布泊已經完全幹涸,沙漠還在迅速東移,許多居住在中國西北的人們不得不步樓蘭先人的後塵,舉家遷徙,舉村遷徙,舉城遷徙。

這一切都是因為缺水造成的。據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幹旱缺水的地區涉及20多個省、區、市,在全國600多座建製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

長期以來,中國被冠以“地大物博”的美譽,而實際上,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資源占有率遠遠低於世界水平。伴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過度消耗,我國早已成為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不僅是水資源,耕地、電力、石油等都正在成為我國建設的難題。

基於嚴峻的國情出發,中央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把節約資源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意味著節約資源並非權宜之計,而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把節約資源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還意味著節約資源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必須把節約資源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體現科學發展觀、政績觀的指標體係,通過一定的強製性措施把節約資源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事實上,我國資源的節約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節約資源方麵所取得的成效比較顯著。據統計,從1980年至2002年,按照不變價格計算,每萬元GDP能耗標準煤從1434噸降到476噸,下降率達668%;電耗從7200度下降到5200度,下降率達227%。但這種進步是建立在過去對資源消耗特別高的基礎之上的,我國鋼鐵、有色、電力、化工等行業單位能耗現在仍然平均高於40%,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低於15%~25%。這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已經取得的經驗證明,如果能夠積極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摒棄講排場、擺闊氣、愛麵子、相互攀比等揮霍式消費模式,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並將我國資源利用效率努力提高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那麼我們在節約資源方麵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

正如古人所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資源短缺向來是人類曆史上搶奪殺戮的根本原因。在經濟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表麵之下,我們更要善於從平靜中或興隆時預見危機,早作應對良策,防患未然。珍惜資源,創建一個節約的國家,已經迫在眉睫。

以色列為什麼能富國——節約是民族振興的強大支撐

以色列,一個領土麵積僅約2萬平方公裏的國家,水、石油、天然氣資源嚴重匱乏,同時還長期處於與阿拉伯國家抗爭的戰爭環境中。但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以色列卻奇跡般地造就了經濟增長的奇跡。與中國相比,一個幾乎是彈丸之地的小國,國民生產總值卻在2005年達到114313百萬美元,居全球第38位。

以色列駐華大使館商務處商務參讚Oded Arbel先生曾說:“以色列領土麵積不大且缺乏資源,所以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國家要發展最該依靠的就是人的智慧。”依靠人的智慧是以色列在自然資源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自身的必然選擇。而這種智慧在水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上被以色列人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色列國土的2/3都是沙漠,全年7個月無雨,人均水資源僅270立方米,不足中東人均的1/4,世界人均的3%,中國人均的1/8。然而,正是在這塊貧瘠缺水的土地上,以色列人靠科學用水,建成了現代農業No1,令世界驚歎。

農業曾一度是以色列立國之本。1952年,以耗資15億美元,曆時11年建成了145公裏長的“北水南調”輸水管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又推廣了滴灌科學用水方法,帶動了農業經濟的騰飛。以色列農業人口由60%降為3%,一個農民能養活90人,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8萬美元,躍居世界前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