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五欲樂 或複諸天樂
若比愛盡樂 千分不及一
由集能生苦 因苦複生集
八聖道能超 至妙涅槃處
所為布施者 必獲其義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佛言。不得以殘食置缽水中。應當學。時有苾芻。安缽地上下無儭替。招致譏醜令疾損壞。佛言。應製學處。地上無替不應安缽。應當學。時有苾芻。立洗缽失手墮地。打破其缽。佛言。不立洗缽。應當學
時有苾芻。於危險崖岸置缽。佛言。不應爾。不於危險岸處置缽。應當學。河水急流逆以缽[戀-心+廾]。遂令缽破。佛言。不應爾。不得逆流酌水。應當學
六眾苾芻前人坐自己立。為其說法。時有敬信三寶婆羅門居士等。嗬止苾芻曰。大師世尊於無量劫勤修苦行。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求得此法。雲何仁等以逋慢心人坐己立。輒為陳說。佛言。不應爾。人坐己立不為說法。應當學
時有病人。不能久立聽法。佛言。若是病人坐臥高下。於道非道及以車乘。著靴覆頭冠花纓絡。持蓋刀仗並著甲胄等。若是病者隨何威儀為說無犯。為製學處。當如是說
人坐己立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臥己坐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前行己在後行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人在道己在非道不為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覆頭者。不為偏抄衣。不為雙抄衣。不為叉腰者。不為拊肩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乘象者。不為乘馬。不為乘輿。不為乘車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著屐靴鞋及履屨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不為戴帽著冠。及作佛頂髻者。不為纏頭。不為冠華者說法。除病。應當學。不為持蓋者說法。除病。應當學
緣在劫比羅伐窣睹。鄔波難陀立大小便。諸俗人見共作譏嫌。作如是語。汝師世尊常懷慚恥。雲何仁等得無羞愧。同彼俗流立泄不淨。佛言。不應爾。不立大小便。除病。應當學
時鄔波難陀見有青草從彼乞用。他不肯與。遂服瀉藥。以不淨盆夜灑草上。廢他受用。鄔波難陀往其舍。見愁憂問其故。彼具答。鄔波難陀曰。是我治汝不以草施。因生譏罵。佛言。不應爾。不得青草上棄大小便及洟唾。除病。應當學
時鄔波難陀。持己故衣令浣衣人洗。彼不肯洗。便起嗔心。於彼洗衣水中故放不淨。時彼不覺以手觸水便汙其手。遂起譏罵。佛言。不應爾。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應當學
佛在室羅伐逝多林給孤獨園。時城中施主。請命佛僧就舍而食。其看守人寺中守護。鄔波難陀為其請食。故欲調弄不疾歸還。從城出已至逝多林。於其中間步量其地可有幾許。時看寺人怪其遲晚。恐日時過遂上高樹企望歸來。時有俗侶見而譏笑。沙門釋子升上高樹與俗不殊。佛言。不應爾。不上過人樹。時有苾芻。為係染繩不敢升樹。複有虎狼。難至亦不敢升。因被殘害。佛言。不得上過人樹。除為難緣。應當學
眾學法了
七滅諍法
攝頌曰
現前並憶念 不癡與求罪
多人語自言 草掩除眾諍
佛告諸苾芻。有七滅諍法。應當修學
應與現前毗奈耶當與現前毗奈耶
應與憶念毗奈耶當與憶念毗奈耶
應與不癡毗奈耶當與不癡毗奈耶
應與求罪自性毗奈耶當與求罪自性毗奈
耶
應與多人語毗奈耶當與多人語毗奈耶
應與自言毗奈耶當與自言毗奈耶
應與草掩毗奈耶當與草掩毗奈耶
若有諍事起。當以七法順大師教。如法如律而殄滅之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處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此是毗缽屍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明眼避險途 能至安隱處
智者於生界 能遠離眾惡
此是屍棄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不毀亦不害 善護於戒經
飲食知止足 受用下臥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諸佛教
此是毗舍浮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譬如蜂采花 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 苾芻入聚然
此是俱留孫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不違逆他人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 若正若不正
此是羯諾迦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勿著於定心 勤修寂靜處
能救者無憂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行善除眾惡 惑盡至涅槃
此是迦葉波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應修
遍調於自心 是則諸佛教
護身為善哉 能護語亦善
護意為善哉 盡護最為善
苾芻護一切 能解脫眾苦
善護於口言 亦善護於意
身不作諸惡 常淨三種業
是則能隨順 大仙所行道
此是釋迦如來等正覺。說是戒經
毗缽屍式棄 毗舍俱留孫
羯諾迦牟尼 迦葉釋迦尊
如是天中天 無上調禦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護世間
具足大名稱 鹹說此戒經
諸佛及弟子 鹹共尊敬戒
恭敬戒經故 獲得無上果
汝當求出離 於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軍 如象摧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為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際
所為說戒經 和合作長淨
當共尊敬戒 如犛牛愛尾
我已說戒經 眾僧長淨竟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