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佛告大王。當於爾時。散彈長者於十二年饑儉亢旱。供養千聖獨覺。於時帝釋助作功德。來降大雨者。大王。莫作異見。其散彈長者。即我身是。大王。我於過去。非唯以此布施而證菩提。勿作異見。由我正信。善根積集善根功德因緣故。更修無量福業。而證無上菩提

攝頌曰

馬王仙作證  蛇命鳥王恩

鸚鵡尾提訶  龜蘇二商主

佛言。複次大王。我求無上菩提故。利益攝受一切有情。大王諦聽。於中阿笈摩僧祇得分藥叉經中廣說。我於爾時。作一馬王。名婆羅訶。而為利益。化諸有情

複次大王。我求無上菩提故。攝受利益有情之事。大王諦聽。乃至古昔。於婆羅痆斯。去城不遠。有仙人住。心行慈湣。悲念有情。去彼不遠有二農夫。耕墾種植。遂共相爭。互為嗔鬥。遂即相打。俱到仙所。並請為證。一人即往王邊。以事白王。王即告曰。汝等相爭。何人證見。白言。大王。我等二人爭。是誰先過。仙人答。若依轉輪王法。我為作證。若行別法。我不為證。王言如是。仙人答曰。此人嗔彼。彼人嗔此。彼既打此。此還打彼。王言若如是者。二俱合罰。仙人曰。我先有言。若依轉輪王法斷事。我以為證。汝若不依我不為證。時王白言。大仙。雲何作轉輪王法而斷事耶。仙人答曰。大王。若轉輪王法。除無益事。令住有益。其王告二人曰。汝去。更勿如是。佛告大王。爾時仙人以法作證者。勿作異見。即我身是。我於過去。雖作證見。依法為證。作真實證。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政信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又為求無上菩提故。攝受有情。菩薩爾時在不定聚。舍自身命。饒益一切有情。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大叢林中。有師子王。於中居止。複有五百商人。經過險路。由語聲故。有大蟒蛇。驚動睡覺。五百商人。悉被蟒蛇圍繞。爾時商人甚大驚怕。發聲號叫。求諸天神其師子王。聞此叫聲來至。乃見蟒蛇圍彼商人。去此不遠。有少年象。爾時師子即往象邊告言。此諸商人。今被蟒蛇圍繞欲食。汝能舍命。救彼商人耶。其象答曰。欲遣如何。師子答曰。我須上汝頭上。後腳捉頭。以我雙爪。打彼蛇腦。後之兩足。入汝頭中。汝當必死。我打蛇腦。蛇當定死。其蛇口吐毒氣。我亦應死。象曰。且為利益拔濟多人。寧顧身命。時師子王升象頭上。擲身打彼蟒蛇。師子按足。象便命過。打彼蟒蛇。蛇亦即死。由蛇毒氣。師子身亡。三個一時並皆舍報。諸商人等遂全身命。商人欲發。空中諸天告商人曰。此師子王。是賢劫菩薩。今為汝等。舍自身命。拔救諸人。汝等宜應供養菩薩。然後進發。時諸商人。即以種種供具。供養師子王身。繞已而去。佛告大王。爾時師子王者。勿作異觀。即我身是。我於爾時。在傍生趣。能救五百商人。舍自身命。害彼毒蛇。由我慈心攝受有情。功德因緣。積集善根。正信力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有好叢林。然有菩薩。在不定聚。傍生之中。作共命鳥。一身兩頭。一名達摩。二名阿達摩。是時達摩食好甘果。後時阿達摩便食毒果。兩俱悶亂。共相平論。一作邪願。願我所生之處。常共汝為惡友。能為損害。二者發願。願我生生之處。常行慈心。利益汝身。佛告大王。於汝意雲何。爾時名達摩者。即我身是。其名阿達摩者。即提婆達多是。我為慈悲心故。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處。有好流池。菩薩爾時於不定聚。作其鳥身。於五百鳥中。而為鳥王。其中有一老鳥。不能遠求食飲。常食小鳥及諸鳥卵。徐劣而行。既食飽已一足而立。時諸小鳥。常被食啖。心大愁苦。共詣王邊。作鳥語聲。白言。鳥王。具說如前。愁悲苦惱。鳥王即為尋訪斯事。是誰食啖諸鳥子等。菩薩雖在惡趣。心常無異如是訪察。乃見老鳥詐劣徐行。在池岸邊。翹足而立。於時鳥王菩薩。即便覺知是損害之者。而說頌曰

食啖諸鳥卵  並餘小鳥等

翹足一腳立  猶如持戒者

徐徐而縮腳  微劣詐言談

曲項嬌為斯  必是多奸詐

爾時老鳥便作是念。今者鳥王既察知我。我今歸依。鳥王告曰。汝可設計。勿令諸鳥知汝怨事。老鳥聞已速即逃去。於時眾鳥安隱無憂。佛告大王。爾時鳥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為鳥王之時。由能慈攝一切有情。由彼因緣。積集善根正見力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叢林之中。菩薩爾時在不定聚。作鸚鵡鳥。常解人語。然於彼時。婆羅痆斯有王。名曰梵德。正紹王位。以法化世。而有一鳥。欲害鸚鵡。鸚鵡飛投大王手中。告言大王。莫非法化世。時王見鳥來投手中。心生憐念。即於鸚鵡邊。而受五戒。以法化世。敕群臣曰。今於一切鳥獸。以無畏施。佛告大王。莫作異見。爾時鸚鵡。解為人語者。見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於婆羅痆斯。有梵德王。正紹王位。去此不遠。有尾提訶國起逆。其梵德王。常欲伐彼不臣。其梵德王。兵眾強盛。其尾提訶國。雖兵馬驅勝。而常心行慈悲於梵德王。其梵德王。貪愛其國。興舉四兵。往擊尾提訶國。其王聞梵德王四兵欲來。即令掃灑城邑。無諸瓦石。懸繒幡花。辨諸飲食。又敕諸臣等。令城內人民。出城預前二十五裏。香花迎接。複作百種言詞。讚美王德。其梵德王聞此事已。嗔心乃息。便作是念。既逆善言。不相違逆。今可回軍。時尾提訶國群臣等讚梵德王曰。願王過國。所有軍眾。廣陳設會。尾提訶王說伽他曰

大王受懺摩  我當親奉敬

諸事隨王作  幸賜為親友

爾時梵德王。複以伽他答曰

由忍得解脫  嗔心寂無起

為一切能故  能勝一切人

爾時二王。共為和合。其梵德王。即歸本國。尾提訶國一切人民。皆悉無畏。佛告大王。爾時尾提國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我為調伏其心。由彼積集正信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菩薩爾時在不定聚。於大海中。作一龜王。複於後時。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獸打破船舶。其龜取五百商人。置於背上。渡出海中。爾時商人皆悉安隱。全其身命。佛告大王。然於彼時。大龜王者。莫作異見。即我身是。為由慈攝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時毗提訶國。有五百群臣。其中有二兄弟。最為大臣。兄名蘇斯那。弟名斯那。其名斯那者。心常好覓人過。無利益心。其蘇斯那者。於一切時常行利益。為由蘇斯那常行利益故。其斯那既無利益。惱亂人民。城中眾俱來白王。說彼所作無利益事。其王即令擯出境外。便往婆羅痆斯城。事梵德王。後於異時。其蘇斯那。聞弟被擯出境。在婆羅痆斯梵德王所以為臣佐。即白毗提訶王言。今欲往彼婆羅痆斯看弟作其和順之事。城中人眾。皆生怪愕。其弟常於兄處。作無益事。其弟。王擯出國境。此兄尚於弟處能行饒益。共為和可。佛告大王。莫作異見。於彼時中。名蘇斯那大臣者。即我身是。常為利益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有一大城。其城中有二商人居止。將五百乘車。載其寶貨。行至曠野險路。具如中阿笈摩說。其一商人。已被藥叉啖食。第二商主。平安得出曠野之中。佛告大王。其第二商主。平安得出曠野之嶮者。莫作異觀。即我身是。為慈攝有情。由彼因緣。正信積集善根故。而證無上菩提

複次大王。乃往古昔。於一方所叢林之中。多饒河澗。花果滋茂。爾時菩薩在不定聚。作六牙象王。在其林內。其象王妻。名曰拔陀。於母象中。為最尊貴。是時象王出群。在於閑僻之處。有別雌象。端正悅意。詣象王處。共為私竊。既為夫婦。甚加憐愛。行住相隨。意不相離。心相係著。時拔陀母象。便生嫉妒。即自思念。作何方計。便我當得殺六牙象王並彼母象。正住思惟。心大嫉妒。無計可得。遂便發願。願我生生之處。能害二人。作是願已。於山頂上。投身而下。便即命終。生毗提國大夫人腹。而處其胎。十月滿已誕生一女。眾相具足。漸漸長大。嫁與鄰國梵德大王。為第一夫人。由彼宿業。於六牙象等。生大嗔恨。然而夫人有宿命智。即白梵德王言。於彼方所。有六牙大象。我今要此象牙。願王令取。於時王敕諸城。所有獵師。皆悉喚集。令取六牙大象。獵師集已。告曰。汝等往取象牙將來。時諸獵師。王既敕已。依命即去。其獵師大將告獵人曰。汝等並散。各歸本業。我獨自往取其象牙。是時大將即取祭祀之物。並著衣甲毒箭等物。造詣方所。見彼象王並及母象。二俱別住於閑靜處。各離象群而住。見已遠至遙望。爾時獵師。身被忍服。覆其弓箭。所有衣甲。藏在草中。欲為殺害。爾時母象遙見獵師。即告夫曰。我等速向餘處。今有人來欲殺我等。象王曰。其人作何形貌。答曰。身被忍衣。外現慈相。若如是者。當須無畏。在袈裟中。無不善事此之幢相。覆蓋之人。心住慈悲。當須無怖。勿生疑惑。如月無熱。斯人亦如是。於時母象。及以象王。並無疑惑。隨意遊行。爾時獵師既得其便。即放毒箭。射彼象王。中於要處。母象告曰。如何乃言著袈裟人。無有害心。爾時象王以頌答曰

心非生過患  亦非衣所作

此過由煩惱  由心離慈湣

如金裹銅葉  入火銅性現

患人雖不了  智者善能知

弓箭人俱毒  鹹由彼為惡

袈裟本寂靜  皆悉由心作

爾時母象心生嗔恚。告其夫曰

我不違君語  如君今所說

我欲碎斯人  節節令其斷

是時象王聞此語已。生如是念。作何醫療此煩惱事。若是菩薩婦。起怨害心者。此不應也。說伽他曰

如被多鬼所著心  見醫即作非供養

醫人見彼常非恨  應生如是歡喜心

爾時母象。聞其菩薩象王所說。默然而住。時諸群象詣象王處。便作是念。勿此母象損害獵師。若菩薩在傍生趣中。常行菩薩行。是時象王往獵師邊。以人言音告獵師曰。汝莫怪畏。恐損獵師。象王以鼻。繞取獵師。抱在胸前。又令母象別向餘處。然後告曰。丈夫。母象已去。汝若須我身上物者。任意取之。是時獵師心極怪愕。此乃是人。我非人也。我是人中象。汝是象中人。汝在傍生。有是情智。我居人類。反無斯慧。悲啼泣淚。菩薩問曰。為何啼泣。獵師答曰。汝已損我。時象王聞已。作是思惟。我現相救。不曾有損。複更思惟。不是雌象而來損耶。又問獵師曰。誰損汝耶。獵師答曰。象王。汝身有無量功德。無辜加害。即是損我。汝身被箭所傷。可有治療。我心被射。愚癡無智。難可療治。而說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