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隊員正在用冰刷為隊友擲壺路線進行“導航”,前方紅色冰壺為對方冰壺,他正指揮隊友將對方冰壺碰撞出圓。

擲壺選手在隊友“導航”下開始擲壺。這是運動員在比賽中擲壺的標準姿態。該運動員左腳為滑行腳,右腳為輔助腳;前方左右各有一名隊員手持冰刷,準備進行調整。擲壺運動員必須在前方橫線之前將手離開冰壺手柄,冰壺在滑行中不能碰到冰道兩側護欄,否則都將被判為犯規。

運動員擲壺之後兩名隊員手持冰刷一直跟隨冰壺,時刻準備進行調整。

場上四名隊員可以同時刷冰。場上的圓為擲壺目標。距離圓心最近者獲勝,冰道兩頭各有一個圓,每一局擲壺方向交替一次。

比賽中有不同的戰術,可以設置障礙保護距離圓心最近的冰壺。將進入圓心的路線全部封住以保護最前方的冰壺。

冰壺運動員運動損傷特點及預防

冰壺是一項技巧與智慧、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體育運動項目。在比賽中,運動員之間沒有任何對抗性的身體接觸,對運動員體能沒有過高的要求。因此,一般認為此項目不易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但是運動中的特殊技術動作與身體姿勢均易引起相關部位的過度使用損傷與靜力性損傷。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對冰壺訓練、比賽的觀察及與國內冰壺裁判界權威人士的訪談得出相關結論,以期為國內對於冰壺損傷方麵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冰壺運動損傷流行病學調查與特點。

(1)流行病學調查。在第11屆全國冬季運動會期間,對我國男、女共50名冰壺運動員進行了運動損傷調查。結果顯示,男子冰壺運動員運動創傷易發部位為腰背部、腕部、腰部和膝關節。致傷動作按致傷頻率依次為掃冰、非冰訓練和投壺。女子冰壺運動員運動創傷易發部位為肩部、膝關節和腕部。致傷動作按致傷頻率依次為掃冰、投壺和非冰訓練。該項目致傷原因主要是疲勞,其次為準備活動不充分,再次為帶傷訓練。

Reeser和Berg29對全美冰壺錦標賽和全美男子俱樂部錦標賽的參賽隊員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掃冰和投壺是最易引發冰壺運動員運動損傷的技術動作,掃冰動作導致的損傷還有使運動員缺席訓練的可能性;在損傷部位方麵膝關節、背部和肩關節傷病發生率最高。

(2)損傷特點。由於冰壺質量接近20千克,傳統的投壺技術是高擺動投壺和低擺動投壺,即前推動作完成後不要停頓,開始把壺向後、向上拉,拉至起踏板位置時,壺體實際已經離開冰麵,並繼續向後擺直到擺至膝關節的高度。在壺後擺的同時,左腳向後直線移動約一腳距離,臀部稍微抬起。在這一動作過程中,肩的高度幾乎沒發生變化。這一係列動作應該是有節奏、連貫的,不應該有任何停頓。所以這類投壺技術對肩部力量要求較高,常使運動員出現肩部、背部肌肉疼痛症狀,而且力量不足的女運動員,往往難以完成投壺動作。

當今廣為使用的“無擺動投壺技術”是從美國率先提出的,運動員利用腳蹬起踏器滑行推動冰壺前行,這種技術動作對於肩部和背部的負荷小,是較為理想的投壺方法。

在手離開壺體之後,運動員往往會繼續滑行,協助指揮觀察冰壺的運行軌跡,此時仍保持為膝關節和髖關節過度屈曲並外展的姿勢,這對膝關節和髖關節的負荷很大。過度的屈曲使股四頭肌牽拉髕腱力量增加,易引發髕腱末端病。膝關節半月板受力增加,隨著體能消耗,技術動作變形,可導致半月板損傷。此時,膝關節外展帶動踝關節外展,是為了增大足部與冰麵的接觸麵積,但該動作加大了膝關節髕骨及交叉韌帶的負荷,長期訓練均會產生不適感。髖關節過度屈曲使臀肌和髂脛束緊張,在髂脛束和大轉子之間有一滑囊,另在髂脛束淺麵有一皮下滑囊,外傷或長期反複摩擦可引起滑囊炎症,致“彈響髖”發生。許多人發現在起踏板上的時間不能太久,一般不超過20秒。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下蹲的時間在縮短。下蹲的時間過長腿部會變得麻木僵硬,以至會影響起踏力量和滑行動作。最好時機是在即將投壺前再做下蹲動作。

掃冰要求運動員腕關節彎曲緊握掃冰刷,肩部帶動上臂、前臂進行持續運動,同時運動員要保持在冰上的平衡。這使肩部、前臂、腕關節易出現過勞性損傷,如肩袖損傷、腕部扭傷、腕部創傷性腱鞘炎等等。上體持續前傾可導致腰背肌肉筋膜炎,反複地做彎腰動作可使腰椎間盤受到過度擠壓而出現病變,頸部的過度彎曲也可導致頸椎病的發生。踝關節因剪步滑行掃冰動作中的支撐腳受力過大可致使扭傷、拉傷及過勞性損傷的出現。更重要的是有研究表明,長時間用力掃冰,因做爆發性動作腹內壓升高,若引起腹腔壓力突然增高衝破疝環腹膜,則有引發疝氣的危險,應提早注意此類傷病的預防。滑行過程中不慎摔倒、不慎相互碰撞也存在發生挫傷、擦傷的可能性。據了解,冰壺運動員不乏在冰麵摔倒後造成腦震蕩及頭麵部擦傷的情況發生等。

在歐美部分國家,冰壺作為娛樂健身類項目較為普及,個別業餘愛好者喜歡在進行冰壺運動,獲得娛樂享受的同時飲用含有酒精的飲料,以提高興奮性。酒後上冰可造成摔傷、撞傷等一係列嚴重後果。這對於冰壺項目參與者,尤其是冰壺運動員來說應是嚴格禁止與注意的。冰壺場館內平均溫度在-15℃左右,而且為防止出現水蒸氣滴,場地四周均安置除濕機,使場地內有幹冷感覺,運動員在做短時間大強度運動技術動作(掃冰)時,應注意保暖與防寒,預防凍傷和骨關節炎等疾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每支參賽隊的指揮隊員由於基本上沒有掃冰動作,身體處於非運動狀態,應準備符合國際冰壺聯合會要求的短款棉衣禦寒。

2致傷原因。冰壺運動中2種主要技術動作為投壺和掃冰。比賽中由雙方隊員在4572米的場地內交替投壺(冰壺壺體為圓形,周長不超過9144厘米,高不低於1143厘米,含手柄和壺墊的質量在1724~1996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