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解本經題目(3 / 3)

以前示宗本一科,佛連答善現三問,但在答應雲何住中,佛說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善現就有疑未盡,還不等善現問時,佛就答覆他了。善現又在以下的答中,展轉生起疑惑,所以直到現在,對於所行疑已告了一個結束。才又重敘前文,來引起以下疑難。這段文在上文中已解釋過,所以不必重釋了。

戊二進斷所疑

己一無人修因證果疑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頗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作是語已。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佛告具壽善現言:如是!如是!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善現!如來昔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所,若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不應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善現!以如來無有少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授我記言:汝摩納婆,於當來世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所以者何?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無生、法性增語;言如來者,即是永斷道路增語;言如來者,即是畢竟不生增語。何以故?善現!若實無生,即最勝義。善現!若如是說: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言為不真實。所以者何?善現!由彼謗我起不實執,何以故?善現!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即於其中非諦非妄。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善現!一切法一切法者,如來說非一切法,是故如來說名一切法一切法。】

善現想著,若無有少法名為發趣菩薩乘者,那不是沒有菩薩嗎?既沒有菩薩,又那有菩薩所修的行呢?既沒有行可修,又怎能證果呢?他既有了這種疑,佛就告訴他說: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曾經在然燈佛前,頗有微少的法,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嗎?善現聽佛這樣一問,當時就被提醒,所以他白佛言:世尊!如我了解佛所說的意義,如來因地中在然燈佛所,沒有微少的法、是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他說完了這話,佛就稱許他所說的,所以說如是如是。並且告訴他說: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沒有微少的法是能證無上菩提的。因為如來昔在然燈佛所,若有微少的法是能證無上菩提的,那麼然燈佛就不當同我——釋迦如來自稱——授記言:汝摩納婆,將來當名釋迦牟尼應正等覺。然燈如來稱釋迦如來,所以說汝。摩納婆是梵語、就是在家少年而能修淨行的人。若釋迦如來覺著我是菩薩,是能證菩提者,有法是所證的菩提,那麼就有了分別妄執,就成為凡夫外道了,然燈佛當然便不會給釋迦如來授記。因為如來覺悟沒有少法是能證無上菩提的,那就無人我、法我、我法既空,於是無分別般若現前,所以然燈佛才同我授記言:汝摩納婆,當來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

說到如來,就是真如真實的增語——若證得諸法實相真如,就名如來;並不是在實相真如中,另有一個具體的名如來。是在實相真如上、假立名言,是增益的語言。就是無生法性的增語——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在因緣和合位上假立種種名言,並不是別有實物,依以得生;在一切法的本性,是常自寂靜、本來無生,所以說無生法性。若有人證得無生法性,就名如來,這如來是依此無生法性而假立的名言。就是永斷道路的增語——道路、是能通義。造業就往來於生死,所以名業道;言語能使思想相通,所以名言語道。若有人能永斷生死及思量分別的道路,就名如來,所以說即是永斷道路增語。也就是畢竟不生的增語——如來不但無始不生,就是將來也不生,常住真實,所以是畢竟不生。若能畢竟不生,就假立名言叫作如來,所以說即是畢竟不生增語。為什麼要說如來是這些增益的語言,沒有別的如來可得呢?因為若能真實無生,就是最勝義,就是究竟無上的如來了。義,是境。最勝,就是最為殊勝,沒有更勝的了。真實無生,是最勝智所緣的最勝境。善現!若有人說如來,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當知他所說的不是真實語。如這樣說,那就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外、有能證的人,離能證的人外、別有所證的法,於是就有能所對待、思量分別,就不名如來了。所以,這人就是毀謗如來,也起虛妄不實執。如來那裏有微少的法,是如來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以上,約如來本身說,就是從無相真實,假立曰如來。

以下約佛法說。佛告善現:善現!如來現前等所證法,或所說法,或所思法,這都是非諦非妄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所證的法,不是凡夫思量分別心所能證的,所以名非諦;但佛也不是不證此法,所以名非妄。佛所說的法,不是如言說所取的,所以名非諦;但依所說的法,依教明理、如理修習、也可證得,所以名非妄。佛所思的法,不是凡夫思量心所能思量的,所以名非諦;但後得智變相緣真,楷量法相,能隨順法性而通達於法性,所以名非妄。因為非諦非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就能證、能說、能思功能上說,都是佛法,唯佛才能證得。如法華經上說: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佛又告善現說:一切法,如來說非一切法,這才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法。因為一切法,不是凡夫二乘分別所取的法,所以如來說非一切法;既離虛妄分別,由正智所證的一切法,這才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法。

己二無人度生嚴土疑

【佛告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如來說為非身,是故說名具身大身。佛言善現:如是,如是。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滅度無量有情,是則不應說名菩薩。何以故?善現!頗有少法,名菩薩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無有少法名為菩薩。佛告善現:有情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有情。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有情、無有命者、無有士夫、無有補特伽羅等。善現!若諸菩薩作如是言:我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亦如是說。何以故?善現!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者,如來說非莊嚴,是故如來說名佛土功德莊嚴、佛土功德莊嚴。善現!若諸菩薩於無我法、無我法深信解者,如來應正等覺說為菩薩。】

既沒有發起菩薩乘者的菩薩,那麼也沒有菩薩度生或莊嚴佛土啊?當善現起了這種疑,佛就對他說:善現,譬如士夫、具身大身——身、指相好身,大身、指法性身。善現還不等佛說完,已明白了,他就說:如來所說士夫、具身大身,是離於具身大身相的,所以如來說為非身;離身相所顯的真實法性,這才名具身大身。他說完了,佛稱許他所說的,就說如是如是。又說:若諸菩薩作這種說:我當滅度無量有情,那就不當名菩薩了。因為他執著我是菩薩,有有情可度。所以又問善現說:頗有微少的法名菩薩嗎?善現回答說:沒有,沒有微少的法名為菩薩。佛又說:有情,在如來說為非有情,才名有情。因為有情本是法性,本等虛空遍法界的,所以說非有情;但由五蘊和合假名有情的。所以如來說一切法,沒有有情、命者、士夫、補特伽羅等。以上斷無人度生疑。以下斷無人嚴土疑,佛告善現說;若諸菩薩作這種說:我應當成辦佛土功德莊嚴,也不應說名菩薩了。因為佛土功德莊嚴,本就唯識所緣的假相而立的假名,所以說非莊嚴;但離相所顯真實法性,具無量功德莊嚴,所以如來說為佛土功德莊嚴。若諸菩薩於無我法,能深信解呢,如來應正等覺才說他是菩薩——因為不執我法,正能顯二空所有真實性,所以才說為是菩薩。

丁三斷行果疑

戊一斷三輪疑

己一別斷三輪疑

庚一意輪見知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肉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肉眼。佛言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天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天眼。佛言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慧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慧眼。佛言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法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法眼。佛言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等現有佛眼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佛眼。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諸沙,如來說是沙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來說是沙。佛言善現:於汝意雲何?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殑伽河,乃至是諸殑伽河中所有沙數;假使有如是等世界,是諸世界寧為多不?善現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諸世界其數甚多。佛言善現:乃至爾所諸世界中所有有情,彼諸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我悉能知。何以故?善現!心流注、心流注者,如來說非流注,是故如來說名心流注、心流注。所以者何?善現!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意輪、身輪、語輪、名為三輪,這是佛果的三業,都是度眾生的大用。意業、能觀察眾生的根機;身業、能現神通,令眾生生起恭敬;語業、能教誡說法,斷眾生的疑。這三業能摧能轉,應用無窮,所以叫作輪。今明意輪見知。

善現聽了佛說無有少法名為菩薩、無有少法名為如來,他就疑惑:若畢竟無有少法可見可知,那麼還是實有法如來不見呢?還是實無有法如來不見呢?若實有法如來不見,那就同盲人一樣了:若實無法如來就畢竟無所見,那麼佛果上意輪的正遍知、五眼——肉限、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就應當沒有。佛知道善現有這樣的疑惑,就告訴他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同所餘的一切如來,現在都有肉眼天眼等嗎?肉眼、見俗諦事相境,就是人同動物等依眼根所發的眼識。肉眼不同,所見的境也不同;如江河中的水,人見他是水,餓鬼看見是膿血。佛隨人類等眾生所有的眼識,所見的境,都能看見。天眼、也見俗諦事相境,但與肉眼不同。肉眼是礙非通,如有牆壁障礙,就不能見牆那邊的境;天眼是通非礙,是不為牆壁等所障礙的。但這天眼有報得的,有修得的,如天人的眼就是報得的,由修禪定而得的就是修得的。但羅漢同菩薩的天眼、還是有限,隻有佛的天眼、真是通靈無礙的,能見天人所見的,乃至十方世界為天人所不能見的也都能見。慧眼、就是二空無分別般若,能見真諦的理。這般若智慧,雖三乘聖果都有,但二乘隻有生空般若;菩薩雖有二空般若而未充足;惟佛才有究竟的二空般若慧眼。法眼、能見即俗即真、即事即理、諸法中道實相。如見到此法是空無自性,同時就能見到是因緣所生,緣起之緣,是遍於法界的;自己既通達這種法了,又能為眾生說這種法。這法眼,惟有佛同菩薩才有,菩薩雖有而不是究竟,惟佛的法眼才是究竟。佛眼、就是一切種智,亦曰一切智智。惟佛才有佛眼,菩薩還沒有一切種智,所以沒有佛眼。這佛眼與前四眼是不同的,前麵所說的四種眼,都是有分限的,所見的境也是各各不同的;佛眼於每一刹那心中,都能具足前四眼的見,對於前四眼所見的境、無不照了,於一念心中、於一一事都能見到即俗即真即中。如來問善現,如來有沒有五眼,善現回答說;如是,世尊!如來等現有肉眼乃至有佛眼。因為如來具有如上的五眼,所以說見具足。

以下,說知具足。佛告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乃至殑伽河中所有的沙,如來說是不是沙呢?善現回答說:如是,如來說是沙。佛說: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乃至殑伽河中所有沙的數目,假設有像殑伽河中所有沙數的殑伽河,乃至這些殑伽河中所有沙的數目;假設有像殑伽河中所有沙數的殑伽河中所有的世界,這些世界算不算多呢?善現回答說:如是,這些世界的數目很多。佛說:善現!乃至像殑伽河中所有沙數的殑伽河中所有沙數的世界中、所有的有情,那些有情,各有種種,其心流注——各各都有八識心王同相應的心所,這些心王同心所都是刹那生滅、流注不斷的,如水前流後流是相續不斷的,那些有情,各有種種的心心流注,我都能知。因為心流注者,是虛妄分別因緣,假名心流注,是空無自性的,沒有流注的實體可得,所以如來說非心流注;但這無相無執所顯的,就是真實法性,所以如來說為心流注。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其心流注、不斷相續的相,是虛妄的,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還沒有來,就是沒有,所以未來心不可得;現在是在一刹那上建立的,在這一刹那中,沒有能得的同所得的;能得的在這一刹那,所得的已又是一刹那了,覺到是現在的時候、已經就不是現在了,所以說現在心不可得。佛智具足知見,所以有意業鑒照輪,能照了一切諸法、鑒達一切眾生心,這就是妙觀察智所成的大用。

庚二身輪福相

辛一從因緣所生福聚明身輪之因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是因緣所生福聚,寧為多不?善現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善現!如是,如是。彼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何以故?善現!若有福聚,如來不說福聚福聚。】

善現想:要是無有少法名為菩薩,無有少法名為如來,都無有少法,那麼就應當無福德相,無福德相、於是佛果上的身輪福相也應當沒有。因為佛所現的神通相好的身,是依福德為因所成的。佛知道他有這種疑惑,就問他說:在你的意思怎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三千大千世界裝滿了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這善男子或善女人,由這種奉施的因緣,所生福聚算不算多呢?善現回答說: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世尊同善逝、都是佛的十種尊號中之一種。善現說了甚多世尊,又說甚多善逝,就是顯誠懇尊重的意思。佛說:善現!如是如是,那善男子或善女人,由這種奉施因緣所生的福聚,他的量是很多的。因為福聚是沒有福聚相的,所以就是無相真實,這無相真實是等虛空、遍法界的,福聚的量也是等虛空、偏法界的,所以說由此因緣所生福聚其量甚多。佛的相好身,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無相可取,是即相離相的。所以要無相的福德,才能成無相之身。

辛二正明身輪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可以色身圓實觀如來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色身圓實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色身圓實、色身圓實者,如來說非圓實,是故如來說名色身圓實、色身圓實。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何以故?世尊!諸相具足、諸相具足者,如來說為非相具足,是故如來說名諸相具足、諸相具足。】

佛告訴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可不可以用色身的圓滿充實來觀如來呢?善現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用色身的圓滿充實觀於如來。因為色身圓實者,如來說非圓實色身。化身、報身、都現有色身。這化身、報身、是以法身為本的。但法身是無色身相可取的,所以圓實色身、就是離圓實色身相所顯的無圓實相可取的法身。不過為開悟初發心的人,依色身圓實相立色身圓實名,所依的相同所立的名,都是假相假名;真實證得法身,是無色身圓實名同色身圓實相可取的。但這所顯的無相真實法,就是如來之本,正是如來的色身圓實,所以如來又說名為色身圓實。佛問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可不可以用諸相具足來觀如來呢?善現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因為諸相具足者,就是一切福德聚完備所現的,就是無相的福德聚,所以如來說為非相具足;但無相就是無為無漏真實法性功德,所以如來又說名為諸相具足。達磨祖師說淨智妙圓,體是空寂的無漏功德,正是如來的功德具足。所以佛所現的身,就是顯無為真實法性,現一切相、也就是無相。

庚三語輪說法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我,為非善取。何以故?善現!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故名說法。】

佛有三身。法身佛是沒有說法的,報身佛(他受用身)同化身佛、都是有說法的。佛現報身、是為地上菩薩說法的,現化身、是為地前同凡夫二乘說法的。但這兩種身、都是依法身才顯的,所以佛以無相之相為身輪。身輪既是無相,那麼誰能說法呢?善現生起這樣的疑惑,所以佛就告訴他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頗作這樣的念:我當有所說法嗎?善現!你不應當作這樣的觀察。因為若說法身佛也有說法,就是毀謗法身如來,就是取虛妄分別相而不善取如來的真實相。因為說的法本無可得,所以也無法可說;如以指指月,正顯月不在指中,才能得月;若說月就在指中,那麼不但不能見月,就是指也不知了。所以若是在名句文言相中以為有法可得,那就不明說法的義了;不如名句文言而生執著,能通達其中的理,如實的修行,就能證得離相真實法性,這才名為如來說法。此中是就無自他對待,無說聽機緣相叩,無這樣的說法,所以說法身佛不說法;其他的經中,也有說法身佛說法的,但那是據真實法性說。因為法性的理,遍一切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常時如是,頭頭上明、事事上顯、無處不流露、無處不示現的,這就是說法,所以說法身佛也說法。

己二總斷難信疑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於當來世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時分轉時,頗有有情,聞說如是色類法已能深信不?佛言善現:彼非有情,非不有情。何以故?善現!一切有情者,如來說非有情,故名一切有情。】

善現聽說依佛果不思議所顯的三輪相用、即非三輪相用,隻是真實法性,他就生起了疑惑:如平常以成佛為目標而修行,所以就能成佛。若佛果的三輪都沒得,又無相可觀,如何發心成佛呢?所以這種法是甚深難信的。那時就白佛說;世尊!在當來世末法的後分後五百歲、正法將滅的時分轉起的時候,頗有有情聽說這種色類法後,能夠深信不能呢?色類、即流傳於世間的經典,這經就是色法的名句文、是能詮的,所以名色類。佛說:善現!彼非有情,非不有情。彼、指那些能聞法起信的有情,不是不具戒、德、智慧、常時顛倒分別的凡夫有情,而是多生以來久積善根、廣開佛法,久已薰習具戒、具德、具慧的有情。在末法中有智慧能聽此法,並且聽了還能深信此法,所以說彼非有情;非不有情。平常顛倒分別的有情,不容易聞此法而深信,所以佛所說的有情,是說的具戒、具德、具慧、聞了此法就能深信的有情。但這有情是離有情相,此法也是無法相的;無有情相所顯的、就是真實法身,無法相所顯的、就是真實法性。所以這具戒、具德、具慧的有情能深信此法,就是以真實法身深信真實法性,如以空合空、以水投水,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戊二斷三相疑

己一明成正覺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頗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耶?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現證無上正等菩提。佛言善現:如是,如是。於中少法無有無得,故名無上正等菩提。】

三相,就是八相中之三相。什麼叫作八相呢?一、入胎,二、住胎,三、出胎,四、出家,五、成正覺,六、轉法輪,七、度眾生,八、入涅盤。前四種是未成佛以前的相,涅盤是終了的相,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是成佛住世的相。此中就是明對於佛住世三相所起的疑,疑中又分三,今先明成正覺。

前麵所說的三輪應化的相用而無相用可得,就是無相法身的真實佛;要是這樣,怎麼又有成正覺的這一回事呢?如果沒有成正覺這事,那就也沒有佛了。佛知善現有這疑,於是問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還有少許的法、是如來應正等覺現前所證無上正等菩提的嗎?善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沒有少許法、是如來應正等覺現前所證無上正等菩提的。於是佛印可善現所說的說如是如是。一切都是空的,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沒有一切法的相可得,這才名成無上正等菩提。

己二轉法輪

【複次、善現!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我性、無有情性、無命者性、無士夫性、無補特伽羅等性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善現!善法善法者,如來一切說為非法,是故如來說名善法善法。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寶聚,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及廣為他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善現!前說福聚,於此福聚、百分計之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俱胝百千分、若俱胝那庾多百千分、若數分、若計分、若算分、若喻分、若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及。】

善現懷疑,一切法既平等無相可得,為什麼又有如來轉法輪這回事呢?其實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生,若無一切生就不說一切法。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可說的平等法,而此法不是在言說中。在平常所說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這種種的法,是此一刹那的法就不是彼一刹那的法,有這各各不同的相;如來無上正等菩提的法無不平等,就是一切法真實不動、常住其性的法。所以佛告善現說:是法平等,於其中間無不平等,故名無上正等菩提。因為沒有我性、沒有命者性、沒有士夫性、沒有補特伽羅等性,沒有這些差別不平等相,所以名無上正等菩提。一切善法無不現量證明,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妙覺、就是沒有能覺所覺的相可得。這個無相妙覺一切善法,就是如來所說法,沒有定法相可取著。所以,善法,如來說為非善法;才是如來所說的善法。因為善不善一切法都是以真如為性,既以真如為性,所以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就是無上正等菩提現證妙覺善法。所以如來說名善法。但這善法,也沒有善法相可取,所以又說為非善法;要是通達無善法的義,這才是明了如來所說的善法義。所以佛說了四十九年的法,自己說未曾說一字。這句話有兩種的解釋:要是從俗諦說,佛現所說的法就是三世諸佛所共宣說的,不是別有所說的。要是從第一義諦上說,佛說種種法,正是說的不可說的法,無分別智親證無相真實的法,無語言文字可說;雖說了四十九年法,無一字說到的。所以轉法輪、無轉法輪相可得,這才是轉法輪。佛又告善現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集七寶聚,他的量等於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妙高山王、持用布施;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最少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還能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理作意。善現!前說福聚。望於這個福聚,百分計算所不能及,如是千分、若百千分、若億兆百千分、若數分、若算分、若喻分、若極細分也不能及。

己三度眾生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頗作是念,我當度脫諸有情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無少有情如來度者。善現!若有有情如來度者,如來即應有其我執、有有情執、有命者執、有士夫執、有補特伽羅等執。善現!我等執者,如來說為非執,故名我等執,而諸愚夫、異生強有此執。善現!愚夫、異生者,如來說為非生,故名愚夫、異生。】

要是沒有成正覺就沒有佛了,也沒有轉法輪,怎麼又有度眾生這回事呢?當時善現有這疑,佛就問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能作這念,我當度脫一切有情嗎?善現!你現在不應當作這樣的觀察。什麼緣故呢?沒有少許有情是如來所度的,這因為正是不見有眾生可度,才名為佛。若有有情為如來度的,就有了我執——我是如來為能度的,有情是為我所度的;有了我執就有有情執、有命者執、有士夫執、有補特伽羅等執。這些我等執,是由執而有的,本來就沒有我的自體可得。雖執而無所執,所以如來說為非執;但是為破眾生我等執而顯真實法性,所以名我等執。但一切愚夫異生,硬是以為有這種執了。愚夫、是通於凡夫同二乘的,比較異生的意義稍廣一點。因為二乘人愚法,雖斷人我執仍有法我執,所以也名愚夫。異生隻通於凡夫,範圍比較狹小點,就是在異類中流轉而受三惡趣生死的。要是小乘須陀洹果,將分別我執斷了,證得生空法性,不再墮三惡趣中,那就不名為異生了。佛叫善現說:愚夫、異生、但隨分位上假定的,實則沒有愚夫、異生的自體可得,所以如來說為非生;隻是為除顛倒分別,所以說名愚夫異生。要知度眾生,但是度本空的眾生,因為眾生妄想顛倒、不自覺知,就是要斷除他的妄想而顯真實法性;所以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這才名為度眾生。

戊三斷三身疑

己一即應觀真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善現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者,轉輪聖王應是如來;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三身,就是法、報、化三身。法身有兩種義:一、是以三身相對而明的法身,名為法性身,就是一切法離一切相的真實性。隻這法性就是佛身,而此法性是遍一切法,一切眾生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的;不過在一切眾生位,完全沒有顯了,在二乘隻顯了一分,在菩薩位也不能究竟顯了。凡夫就比如盲人、完全不能見,二乘就比如一眼的人、見不明了,菩薩就比如隔霧觀日、不能了了明知,所以能究竟了了明知而普遍顯了一切法的真實性的,隻有佛智才能證得;這是說的無為法性身。二、廣義的法身。就是如來所證的、所思惟的、所說的、所顯得的、所生得的,這一切法,都是佛法,以這一切法為法身,就是一切無漏法的總聚。所以依三大阿僧隻劫廣修妙行所成的福智二德報身和應化身,這些都是在這廣義法身中所攝,所以廣義的法身,可攝三身。乃至佛所說法,示現的教化同所教化中的一切天龍八部、都是佛的法身所等流出來的,故聲名句文的經典也是從佛無漏法中平等流類的法,所以都是佛的等流身。此中還是取第一無為法性義來明法身。

報身也有兩種:一、自受用身。就是在因地中,從初發心經三大阿僧隻劫所修的一切善法,展轉增勝、成最勝無漏的善法;到了因圓果滿,成福慧具足的佛果,成四智菩提身。這隻是佛自證的境界,就是等覺也不能見到。二、他受用身。他指少分證得法性身的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因為佛自受用身,他不能受用,所以佛施隨他的方便,令他受用佛功德的法樂,現超過三界的身土;為初地菩薩、就現初地菩薩所能見的佛和國土,乃至為十地菩薩、就現十地菩薩所能見的佛身佛土,隨十地各各所見不同而現他受用報身。

化身、有說應化身,有說變化身的,略稱化身。此化身有三類:一、勝應身。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同回小向大的阿羅漢見到的,就是在色究竟天所現的佛身,是世間最高大的身。二、劣應身。就是為人間所示現的化身。三、隨類化身。就是隨眾生的類,各見不同,要是沒有業障的人,就見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種種福德相;要是障重的人所見的,就沒有福德相了;所以神見佛為神類身,鬼見佛為鬼類身。又華嚴經中說佛有十種身,其實都不出這法、報、化三身。佛在三身中,又說為二身;一、應身,二、真身。真身中攝法性身,自受用身。應身,是應地上菩薩的他受用身和地前三賢菩薩、二乘聖者、世間六道眾生而示現的身,有色身相好可見的。真身是與法性等同一味,是沒有色身相好的,也沒有彼此自他相的差別。

善現他想:佛為地前菩薩同六凡,現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既有這種種相好,所以真身也應有種種的相好,為什麼佛在前麵說畢竟無種種相可取,名為如來呢?佛問善現: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諸相具足觀為如來不能呢?善現回答說:如我了解佛所說義,不應以諸相具足觀為如來。佛說:善現!好啊!好啊!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像你所說的,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善現!若以諸相具足觀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是諸相具足,應當也是如來;所以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應以諸法相非相的諸法實相,觀於如來。那時,世尊就說了兩個頌。頌中的內容,是說:若一切觀佛的:要是以色塵觀我,以音聲尋求我,彼生——指以色塵音聲觀佛的人——行履於邪見不合正理的斷滅中,不能見我。怎麼才能見佛呢?應當觀佛的無相法性,就是導師——佛的法身。然法性不是虛妄分別所能分別的,所以,虛妄分別中的眾生所不能了知。必須先空虛妄分別,般若智才得現前,明了見佛的真實法身。

己二報化斷滅

【佛告善現:於汝意雲何?如來應正等覺、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覺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何以故?善現!如來應正等覺、不以諸相具足現證無上正等菩提。複次、善現!如是發趣菩薩乘者,頗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耶?善現!汝今勿當作如是觀。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由是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彼。複次、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具壽善現即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佛言善現:所應攝受,不應攝受,是故說名所應攝受。】

善現懷疑既真實法身是無相的,那麼佛於三無量劫修因所成的報身同化身,也就斷滅沒有了啊?佛告善現說:在你的意思怎樣?如來應正等覺是不是以諸相具足,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覺呢?善現!你現在不應當作這樣的觀察。如來應正等覺是不以諸相具足,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的。佛又對善現說:如是發大乘心趣向菩薩乘的人,能計較施設少許的法,若失壞若斷滅嗎?這是說:法執本來空,就說他是空,並不是將依他起法斷滅說是空無的;原來如是就說他如是,本來有就說他是有,本來真就說他是真。眾生一向不明真相,所以就有顛倒執著,以妄為真、以真為妄。本無有法若壞若斷,而執著是有法若壞若斷。現在當如其真實,真還真、妄還妄,所以佛又告善現說:諸有發趣菩薩乘者,終不施設少法若壞若斷。既如其真實就不起顛倒,因不起顛倒,由顛倒所起的過失也就沒有了。這正顯佛果上因緣所生法:依三無量劫所修的無漏因圓滿,所以成佛的圓滿報身果,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所以報身名相續常。隨眾生機,現種種生而為救度,眾生無盡、應化身也無盡,所以是無盡常。若觀報、化身是有相,就執法身也有相,這就是起增益執;法身無相,就執報、化身應斷滅,這就是損減執;這都是不如實相。若知法身是自性常、報身是相續常、化身是無盡常,就知報化不是斷滅,而也不是無相法性身了。因為報化身,相續無盡的教化眾生,所以法施的福德,也無窮無盡。

此下,說明法施的福德。佛又告善現說: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又若有菩薩,於諸無我——諸,指人無我、法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的,由這種因緣所生福聚,是多於前麵的七寶奉施如來。無生有三種的解釋:一、就是二我執自性本空,說名無生。二、一切有為因緣生法,本來就沒有能生的性,名為無生。三、一切法常住其真實性,不從因緣生,也不是遍計所執所能取的,名為無生。堪忍、就是說於此二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忍可於心。有初地菩薩所得的忍,有八地菩薩所得的忍,有以勝解所得的忍,有以念念相應所得的忍,有證得法性的忍。又告善現:菩薩不應攝受福聚。善現就白佛說:世尊!雲何菩薩不應攝受福聚?佛說:善現!所應攝受,即世間所貪著的福聚,菩薩不當貪著,所以說不應攝受;既沒有貪著心,也就沒有虛妄分別心了,所以說名所應攝受。

己三法化非一

庚一法化不離

【複次、善現!若有說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善現!言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如增語,都無所去、無所從來,故名如來應正等覺。】

有福德的報化身同無相法身,既不是一,怎麼可以說都是佛身呢?應知如來的應化身相,雖不斷滅而是從因緣生、空無自性的,由性空所顯的,就是真實法性;所以即化身性空,就是法身。所以佛又告善現說:若有人說: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去來是行,行、住、坐、臥,是四威儀——這人不了解我所說的如來義。不知如來的應化身,猶如水中月:有淨水為因、月為緣、因緣具足,就有水中月現;因緣不具足,月就不現。又如鏡中像:有淨鏡為因、麵為緣、因緣具足,就有鏡中像現;若不具足,像就不現。水中月、鏡中像,都是無所從來的,如來也是這樣。善根因緣具足就有如來現,不具足如來就不現;不應當執實有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要知道佛說如來者,就是一切法真實真如性假立的言語,是即相無相的;所以都無所去,無所從來,這才名為如來應正等覺。

庚二法化不即

【複次、善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大地極微塵量等世界,即以如是無數世界色像為量、如極微聚。善現!於汝意雲何?是極微聚寧為多不?善現答言:是極微聚,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何以故?世尊!若極微聚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所以者何?如來說極微聚,即為非聚,故名極微聚。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故名三千大千世界。何以故?世尊!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

佛又告善現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量等的世界,就用如是微塵數無數世界的色像諸法、磨它為墨,如極微聚。善現!在你的意思怎樣?這極微聚算不算多呢?善現回答說:這極微聚,甚多,甚多。這是顯法身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而應化身是無量無數的,有百萬億閻浮提就有百萬億應化身。但這些應化身都同一法身性,如微塵是一而極微聚甚多,雖極微聚甚多而同一微塵性。這些極微聚若是實有者,佛不應說為極微聚,因為在假相位上觀察,有極微聚相,所以如來說為極微聚;但不是外道小乘執為實有的極微聚,所以名為非極微聚。即如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即非世界;因為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不同凡夫、外道、小乘執為實有的世界。但從因緣所生的和合假相上,說名為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若世界是實有者,即是一合執。一合執,就是一合相;瑜伽論又稱為總聚執,是我法執的總聚相,就是眾多因緣法總和的一聚。這總聚,就是諸法所和合的一相,執這一相為實體,就是一合執。如人是四大五蘊的一合相,執這四大五蘊的一合相是有實體的,就成了我。乃至若執草、石、地球、日、月、有一實體,有獨立自然性,是單一性的,都是一合執。如來說此一合執,即為非執;因為所執的微塵世界的一實體是沒有的,所以說如來說一合執即為非執;但微塵世界是和合假相,所以說名一合執。如於五陰執有我法的實體,這是沒有的;而五陰和合的假相,可以說是幻有的。這一合執,執我、執法,從本以來就是沒有的。所以佛告善現說:這一合執,不可言說,不可戲論——如龜毛兔角本來是沒有的,怎麼可以說多長、多短、多輕、多重呢?然那些愚夫、異生,不達法性,在眾緣和合的假相上強執這是我與法。眾生對於佛的三身,也不當起一合執。法身是非一非非一,化身是非多非非多。因為化身是空無性的,所以多身就是一身;法身是無相的,所以沒有決定的一相可取。法身既非一非非一,化身既非多非非多,所以沒有法身、化身的區別相可取。

戊四斷三德疑

己一斷德

【何以故?善現!若作是言:如來宣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於汝意雲何?如是所說為正語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如是所說非為正語。所以者何?如來所說我見、有情見、命者見、士夫見、補特伽羅見、意生見、摩納婆見、作者見、受者見,即為非見,故名我見、乃至受者見。佛告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信解;如是不住法想。何以故?善現!法想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是故如來說名法想法想。】

三德就是斷德、恩德、智德。若將無明煩惱,生死惑業,都完全斷盡了,名為斷德。佛從大願智心中,盡未來際、救度眾生,畢竟令入涅盤,名為恩德。常在大寂定中,常住大智慧中,名為智德。

前說一合我法執是空無所有,像這樣就無所斷的執,既無所斷的怎麼能成就佛果的斷德呢?要知道所執我法雖沒有,而能執的心是有的;必須要有對治道,斷除習氣,然後這能執心才沒有了,所以佛果上能成就斷德。善現既疑沒有所執的我法,便佛果上沒有斷德,佛為斷他的疑,所以佛又同他說:善現!若作是說:如來宣說我見等,在你的意思怎麼樣?這所說的是正語不是?善現回答說:不是,不是。像這樣所說的,不是正語。什麼緣故呢?如來所說我見等,就是非見,所以才名我見乃至受者見。這因為明白了這些見,都是沒有所見的實體可得;所以如來要人破除它,名之為我見乃至受者見,才好斷除了這些見。佛告善現:一切有發心趣向菩薩乘的人,於一切法應當這樣知、應當這樣見、應當這樣信解——去妄知、妄見、妄信解、而成正知、正見、正信解;像這樣不住於所見的法,不取一切法相的想。什麼緣故呢?由為想的法,都是本空無性的,所以法想即非想;為令知道非想而假說法想,所以如來才說名法想的。

己二恩德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乃至四句伽陀,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此因緣所生福聚,甚多於前無量無數。雲何為他宣說開示?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

如來筏喻中密意說過的,若要渡人到彼岸還是要用舟筏,所以諸佛雖證無相法身,為要度眾生還是要現身說法的。但雖說種種名相分別法,隻是作為過渡的工具,真實還是要證無相法身,使眾生不執名相分別、了達真實法性,都到究竟彼岸。所以這正是諸佛的恩德。

善現懷疑諸佛法身,遍一切處無相可得,那麼誰人說法恩濟群品呢?佛的恩德怎樣存在呢?因為善現對於佛的恩德懷疑,所以佛告訴他說:善現!若大菩薩,以無量無數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應正等覺;又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對於此般若波羅多經中乃至四句頌,受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及廣為他宣說開示。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還多於以前奉施如來的福聚,無量無數。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是佛從因至果直至成佛的唯一法門。佛既依此法門成就而又布施於人。若人聞此法門乃至最少四句頌,能領受憶持、讀誦、究竟通利、如理作意,又能覺悟他人,他人聞此法又能展轉開示他人。使眾生聞此法,不取不著,修四尋思、四如實智,或修唯識觀,遍觀察一切法都不可得;久久觀察,然後分別習氣漸斷,無分別智現前,親證離言說分別真實性。由這種因緣所生的福聚,當然勝前無量無數。這不是佛現身說法的大利益嗎?怎能說佛沒有恩德呢?什麼叫為他宣說開示呢?不為他宣說開示;就名為他宣說開示。因為此法不是言說分別所能說到真實的,不是凡夫思量心所能想到的;是無有情命者等想,是不住相想離一切相的,這才是般若波羅蜜多法。所以宣說此法,即無此法可取可說;雖說無可說的相,雖聽無可聽的相,這才是真正宣說此法。

己三智德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智德,又名般若德,是通於佛菩薩的,佛的智慧,又名薩婆若德。本經是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最後說明智德。

善現懷疑,既一切有為法虛妄不實,無相可取可得,那麼就無可知法,可知境;既無可知境,也說不上能知智,在諸佛怎麼有智德呢?佛知善現有這種疑,就說四句頌來斷他的疑:諸和合所為,是指一切有為法,因為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小至芥子、大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說諸和合所為。一切有為法可分三門:一、唯識門,就是從唯識上說。唯識門中又分三分,就是能知見分,所知相分,見相二分所依自證分、又名自體分。二、業報門,就是從眾生業報上說的,也可分三分。就是正報——有情世間,依報——器世間,由依正二報所受用的事。三、時間門,就是從時間上說的,也有三分。就是現在、過去、未來。頌中的星、翳、燈、是喻唯識中的三分的。能知見分,喻如星光:在天空中的星,在黑暗中,也稍有點光明,但日光出現的時候星光也就隱沒了。眾生的能知見分——有漏心心所,也同此例:在無明位中,有別別了知,就如黑夜星光似的;但無分別智現前時,這分別見也就被消滅了,就如日光覆蔽星光似的。所知相分——宇宙萬有,是依見分變起的,喻如翳:如病眼生翳、見空中花,實則空中並沒花,隻是翳眼才見有花的。由有漏見分而現種種差別相,實則都是唯識變現、空無自體的,就如翳眼見花似的。所以不論科學智識、哲學智識,凡世間智識所見知的,都是由見分所取的相分,都如翳眼見花似的,是不正確的。在見相二分所依的自體分,喻如燈:如清油燈,要具有燈油、燈炷、及火,由燈油相續的燃燈炷,所以有燈光發現,於是有能照用及一切物為所照;等到油盡炷盡而燈光滅,能照的作用、與所照的光相也就消滅了。見相二分所依自體分如燈的自體,煩惱如油,業報如燈炷,於是有識的自體光。由煩惱持續業報,於是有心心所的活動,由心心所活動變起相分,似乎是常住的;實則刹那生滅、不得久住,業報一盡,能知見分與所知相分也就消滅了。

幻、露、泡三種譬喻,是喻業報門的。觀器世間如幻:如看電影,見著種種山川草木、人物花鳥,看起很逼真,其實都是由無數的影片,相續不斷的演繹而成似真的情境;在我們錯覺的眼識,就看為非常真實似的。器世間的宇宙萬有,也都是由有情真異熟識所幻現的,本刹那生滅而又相續不斷的,似乎經千古不變、是常住的,實則是我們的錯覺。觀有情世間如露:露的原素,本水蒸氣、無相可見:但遇冷成為水就有形可見了;雖有相也不過是暫時的,日光出現時就被消滅了。一切諸法本盡虛空、遍法界,無定自體,但由有情業力所感而成五蘊諸法假合的有情;有情執取為實有,執令不壞,但到業報一盡仍要壞滅的。由有有情世間,器世間而成為六根六塵,根塵接觸能發生種種受用苦樂的事;觀受用事如水泡:如江河中的水,由激動力水中起泡,有情所受用事,也是由根、境、識三和合而生的。

夢、電、雲三種,是喻時間門的。觀過去一切法,喻如夢境:如人醒時回憶夢中的境,但這已不是事實了,隻是一種憶念;過去一切法也是不可得,隻是憶念,就如夢似的。觀現在事,喻如空中的閃電:在閃電忽生忽滅、非常的快,現在一切法也是這樣,我們覺察是現在時,已成過去了。觀未來法體如雲:未來法所薰成的善惡習氣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中,成熟時就生起現行;空中的雲,遇冷就下降成雨,現起雨的相了。佛告善現:於一切有為法,應作以上的九喻觀。可見佛正是由修這九喻觀而得根本無分別智現前,能如實了知諸法實相;並且由根本智起後得智,如實了知這有為相而宣說的。這正是從眾生位到佛位的光明大道,這才是佛的智德。並不是如眾生的分別慧,知此而不知彼;又不能如實知諸法,執一切法都是實有而起實執的。

至此,斷餘疑完了。本經的正宗分,至此告了一個結束。

甲三流通分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善現及諸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並諸世間天、人、阿素洛、健達縛等,聞薄伽梵所說經已,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經的序分,是敘的常隨眾;但現在又說了這許多弟子,就是為廣流通的。

苾芻、苾芻尼、是成年的男子同女人依佛製受了具足戒的。鄔波索迦、鄔波斯迦,譯為正信男、正信女,是於佛法已起信心的,為要使正信心確定成為真正佛教徒,而依佛製受三皈五戒的。世間天、是指的人間以上的天趣。人、是指的各種人。阿素洛、譯為非天,這類有情有天的福報,但沒有天的德,最歡喜諍鬥。健達縛、譯為尋香,就是以香為食的有情。等、等取迦樓那,緊那羅、摩睺羅伽。善現尊者同佛四眾弟子,還有八部眾,聽佛說完了這部經都大歡喜,信受奉行。

聞法應當歡喜才能領受,若生厭惡心就不能領受了,所以說歡喜信受。佛法不是為求點知識,增加點辯才,要受人恭維而聽聞的。在佛法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理,究竟實相,所以信受以後,還當如實奉行。如隻為增加點知識而研究佛法,那就看錯了如來說法的宗旨了。本經所說的九喻觀,是從眾生到佛位都用得上的。聽了這部經以後,當時時作這九種觀,觀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久習純熟,對於一切有為法,就不取不著了;既不取不著,就不起我法二執,於是般若慧現前,就能證得二空所顯的真實。然後又如所證的教化眾生,這才是信受奉行;這才是明了佛說法的本義。(胡繼羅、繼木、繼歐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