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7.君子如玉

玉之美,出於自然,是由內而外之滲透折射,柔和含蓄,魅力無窮。因此,賞玉之過程,往往是一種特殊審美理念形成並產生愉悅的過程。玉外表溫和圓潤,本質卻至堅至剛,與人中君子道德追求之境界正相吻合。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儒家文化的勃興,神鬼文化與先民生活漸行漸遠,貴族士卿崇尚“觀物比德”,標榜“君子如玉”,玉被賦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成為品評人物的道德標準。“君子比德於玉”的道德觀念,將玉之色澤、質地、形狀等比附人品之德、仁、智、義等品德,於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乃至“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以玉比德之觀念影響極大,玉質佩飾也就成了顯示貴族身份與教養的標記,而玉璽則是國家和王權之象征。

古人崇尚禮節,先秦典籍中對玉之使用曾有嚴格規定。據《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官月,故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居則設佩,朝則結佩”,“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玉亦可作為貴重禮物相互贈送,以表達情誼。《詩經·國風·木瓜》有雲:“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瓊琚、瓊瑤、瓊玖,均佩玉也。《秦風·渭陽》有“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作為知識階層的士大夫,則將自身對理想道德最高境界之追求,比附於玉之堅潔精美,將高尚人格之砥勵磨練,寓之於美玉之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規範道德、。約束行為之標誌。古人辨玉,首重其所寓美德,而天然色澤與紋理則次之,使得玉由單純飾佩升華為實用、審美與修養三位一體的倫理人格風範之標誌。中華文化具有早熟性特征,先秦時期便達到了不可逾越之高峰。而其後文化之擴展,無不是對先秦文化之解讀與稀釋,故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萬變不離其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