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8.美玉無價

自古以來,“玉”字在人們心目中就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麵、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等。古人更是將玉人格化,賦予它美和德雙重性格,正如前引“君子比德於玉”,崇玉之風熾盛,可見一斑。

美玉無價之實例,最為典型者乃和氏壁之身世。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與厲王。王使玉工辨識,雲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複獻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於荊山之下。文王遣人問詢,日:“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寶玉,琢之為璧。因稱和氏璧。後此壁為趙惠文王據為已有。秦昭王聞之,“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獻壁而不得其城。左右為難。藺相如自請奉璧至秦,獻璧後,見秦王無意償城,乃當廷力爭,寧死而不辱使命,並以擲壁相要挾,終致秦王妥協,得以“完壁歸趙”。秦破趙,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統,贏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之壁精研細磨,雕琢為璽。傳國玉璽乃成。後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後梁,至後唐時,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其後雖屢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噪,但皆贗品,其身世遂成千古之謎。將美玉與江山社稷緊密相聯,且超越朝代更迭而傳世,足見玉在古人心靈中的突兀地位,亦是古人心目中道德之地位遠遠勝過政治之典型例證。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玉器之絢麗紋樣,似乎流淌著我華夏先民之靈性,護符與佩飾之中,蘊含著他們純潔高尚的情懷。我國一以貫之的玉文化品位之高,內涵之富,堪稱舉世罕見,斷無其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