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9.中國人與玉

玉,都是古老的。世界上最精彩的玉,產於新疆和闐。凝固的玉的龍脈,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億萬年。這玉的龍脈是大自然最精彩的結晶。隨著天地滄桑,一部分玉的龍脈破山而出,裸露於天地風雨冰雪之間,又呈現出別一種玉的資質。經曆了風刀霜劍的揮斫,一部分玉滾落在山澗、河流之中,這玉是一大群星星般的魂魄,人們稱之為“子玉”。這玉是玉的龍脈的孫兒,最具生命力量又曆經磨礪。這玉徹心徹骨地和光同塵,與風雨雷電,水火冰雪,相親相融,是真正承受了天地靈氣的人間精魂。玉是大自然對於人類最美好的饋贈,可惜隻有中國人對它怦然心動,因為隻有中國人發覺了玉的美好,而且傾心傾情。

玉,來到人間,便分成了古玉和新玉。一是因為玉來到人間有先後,更因為人間愛把玉琢刻雕鏤,而這琢刻雕鏤也有年代的先後。於是在大自然中不分古今的玉,在人間被分出了今古。然而古畢竟太古老了,也因此越是久遠年代被琢刻的玉,越讓人心向往之。與瓷器廣為盛讚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器不同,可這三代是夏商周三代。隻一點,便見出了玉的朦朧美意、天空海闊。我見過夏商周一片片冰雪般排開的玉铖、玉斧,和铖斧之上用一堆堆歲月研磨出來的木木訥訥的孔,至今可以想見我們祖先的手澤和心痕。歲月無所謂長短,人生也無謂長短。為著一個寄托,向著一個目標,耗盡性命,過盡歲月,生命可以見出它的永久,歲月可以不見了今古。玉,讓人無限敬仰我們的祖先。在熙攘匆忙的日子的縫隙,在一些路邊的小攤上,彎腰挑出一個毫不起眼的遠古小小的帶孔的玉片,妙處難與君說。而這難與君說的妙處,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已藏得太久。

生成了億萬年的玉,遇到了中國人之後,才變成了通靈寶玉。而具有人類所有的美好品性的中國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因為玉也具備了人類所向往的所有的美好的品性,溫文、寧靜、含蓄、純淨、堅貞和正氣。“君子比德於玉”,是中國人一句古訓,是中國人與玉一見傾心的真情流瀉。中國人活著,像玉一樣,去世了,最神聖的悼念,也是“生芻一束,其人如玉”。玉最讓人稱道的品質還在於玉永遠不折不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玉最讓中國人感動的品性。玉碎了,碎了還是玉!中國人把玉看作了民族魂,近百年不折不撓奮鬥,中國人有的就是一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維持著自己的尊嚴。具有玉的精神的中國人,是永遠也不可戰勝的。

玉與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是中國古今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國古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中必然有所反映,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實。但是,由於中國文學在中國古文化中出現得較晚,文學作品的誕生便大大晚於玉文化誕生的年代了。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305篇詩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與玉有關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鄭風·女曰雞鳴》)其意是:我知道你來慰勞我,把由幾種玉組成的佩玉贈送給你。“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秦風·小戎》)之意為:想起我那心上人,溫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雲:“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說:登上昆侖山品嚐玉之精華,可與天地一樣長壽,像日月一般光輝。這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之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等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題名,還有涉及玉的主題與情節。描寫玉工碾玉勞動及其不幸愛情遭遇的宋話本《碾玉觀音》,與玉的關係就更為直接。元明雜劇《玉玦記》、《拾玉鐲》、《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為創作線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說《紅樓夢》與玉、玉文化的關係最為密切,從《石頭記》——《紅樓夢》,從女媧補天遺石——通靈寶玉——“命根”——賈寶玉——林黛玉……直到全書悲劇性的結局,無不貫穿著玉文化的諸種理念。

總之,正如一句老俗語所道的“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樣,玉、玉文化給予中國文學以極為深遠的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