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學校德育工作的改進
德育管理是根據一定的德育目標,通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製,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種要素,以實現培育人的學校管理活動。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迅速發展、變化,學校德育麵臨著更為複雜的環境和嚴峻的挑戰。形勢的發展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德育現狀與客觀環境的變化不相適應的矛盾明顯地暴露出來,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遠遠達不到人們的期望。俗語說:“沒有知識是可悲的,可恥的,沒有良好的品德是危險的,近年來,屢屢發生青少年學生離家出走,自殺、殺人等等事件,江澤民總書記明確指出:“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麵發展,是一個關係到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可見,學校德育工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新世紀接班人的質量。如何改革和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重振思想教育的權威,使其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充分發揮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功能,是深化教育改革過程中,廣大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共同關注和探索的重大課題。更是學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
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背景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影響:
(1)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影響。經濟體製轉軌與學校德育密切相關。學校德育若無視經濟環境的變化,關起門來泛談德育,必然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而喪失其活力。經濟環境的變化,迫使德育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如何有成效地教育好下一代。商品經濟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效應。青少年學生現在正生活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環境中,又是未來參與人才市場激烈競爭的新一代。
(2)政治環境的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影響。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為社會民主化和個人政治品格的提高提供了條件。政治生活日趨完善和透明,不僅提倡有益的,也允許無害的東西存在。在經濟、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再簡單地用“姓社”、“姓資”來裁決,而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民主要求和參與意識大為增強,在政治生活中的自主性不斷提高、對政治教育的選擇性明顯增強。
(3)文化環境的變化對德育工作的影響。我國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由兩千年的文化大傳統,建國40多年形成的文化小傳統和西方外來文化傳統構成的現實文化,五顏六色,兼容並蓄,紛繁複雜。社會文化環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是多方位的,深刻的,在這種豐富的、多元的,複雜的文化環境中,在不同價值觀念的矛盾中,如何探求青少年道德成長與文化環境的本質聯係,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的影響,幫助他們進行道德選擇,將新思想、新觀念與封建渣滓、外來汙毒區別開來,是學校德育一項嚴肅而艱巨的任務。
除此之外,我國社會生活的大環境還有許多其他方麵的變化,諸如社會心理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變化,人口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就業方式和職業結構的變化,獲取信息的渠道與方式的變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校德育工作。
教育對象的變化對學校德育的影響:
青少年學生是學校德育的對象。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特定曆史條件下成長的一代青少年學生,他們的思想特點也與以往幾代的學生不同。
(1)思想開放,道德取向多樣化,當代中學生思想活躍、思路開闊,敢說敢想,評人論事不拘一格。他們敢於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求新求異,不崇拜權威。在人生價值道德取向上失去了明確的,統一的導向,出現了多樣化、多層次的新特點。在奉獻與索取、社會與個人的關係上,大多數學生追求個人與社會利益的統一,無私奉獻在當代中學生中已經淡化,甚至難以理解了。
(2)求實求真,注重個人發展和現實利益。是否合乎實際,是他們判斷是非的一個重要標準。他們更相信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甚至對於報紙的宣傳,學校的教育也持分析和懷疑的態度,然而這種求實求真離開了高尚的人生理想導向時,又難免陷入追求實惠的狹隘天地。
(3)渴望獨立,主體意識增強。當代青少年學生獨立意識明顯增強,這種獨立意識表現在許多方麵。有人作了如下描述,在思維方式上由求同轉向求新、求異;在思想觀念上。由接受灌輸轉向獨立思考、平等探討;在家庭生活中,不再把父母教導奉為行為指南,由聽從父母轉向自己怎麼想就怎麼辦。但是,畢竟他們年齡尚小,涉世未深,獨立性很不徹底,在思想上、言論上崇尚主體的能動性,而在行動上卻有很大反差,出現獨立意識與獨立行為的不一致。當遇到挫折或在大是大非麵前,往往又表現出很強的軟弱性和依賴性。
麵對改革開放,複雜變革的社會大環境,麵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與接班人的高標準要求,麵對敏感活躍、對教育選擇性強的教育對象,學校德育原有的體製與模式與之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弊端已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德育工作“低效”的現狀也嚴重地困擾著廣大教育工作者。
當前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有的甚至非常嚴重,主要表現在:
(1)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教育,都存在這種傾向,在培養人才問題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務實,在思想道德品質養成上放鬆。認為隻要學習成績好就行,其他方麵差點不是大問題,實際上形成了學習好就等於好孩子,好學生的觀念。現在做父母的普遍存在望子女成龍成鳳的願望,對其子女的學習是非常重視的,為了使子女學習好,父母不讓子女幹別的事情,甚至於連生活小事也大包大攬。無形中養成了他們的懶散、驕慣、狂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德。不少的學生進入到中等學校甚至大學後,也表現出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關心集體、他人,唯我獨尊的不良品德。而大中學校的德育教育隻側重傳受知識,對學生已形成的不良品德缺乏矯正的手段和措施。
(2)學校德育教育的適應性和實效性差。正如《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若幹意見》中指出的:“麵對新的形勢和要求,學校的德育工作還很不適應。”一是表現為傳統的德育具備片麵性。傳統德育教育大多著眼於學校,並認為學校教育養成一個人終身需要的品格和素質。僅強調學校德育工作具有係統性優勢而忽略了存在的諸多不利因素,造成學校德育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二是重知識講授,輕能力行為培養。目前學校普遍把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課堂上,教學內容畸輕畸重,過分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德育活動自身規律。三是重灌輸輕個性培養。在德育教學中,強調按統一的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材進行教學,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的科學性、係統性、準確性,忽視德育教育也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而對學生所表現的道德認識實際水平及思想實際狀況關心不夠,因而削弱了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教學風氣不民主。教師“一言堂”普遍盛行,“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教師改學生記”的傳統模式,很難激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內容假、大、空,對青少年學生中存在的不少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缺乏引導和疏通的措施,教學方式簡單甚至粗暴,嚴重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甚至發生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