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會因由分第一(1 / 1)

(法者,即大乘法也。會者,佛與諸弟子共會於隻園也。因,始也。由,行也。行必有所,始此法會者,乃作經之因由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隻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如是者,指此經所言之法也。我,集經者自謂,即阿難也。言如是之法,我親從佛聞之。一時者,師弟會遇說此般若之時。

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曰佛。此指釋迦,為一曰教主也。

舍衛國,梵語舍衛,此雲聞物。即波斯匿王之國。隻樹,王之太子名隻陀,此雲戰勝。生時適值戰勝,因以為名,樹是隻陀所施。給孤獨園者,王之宰臣名須達多(一作孥),常在此園賑濟孤獨。達多原是外道,因在護彌長者家,聞佛說法,心生敬心,欲得勝地請佛住。思太子有園,方廣八十頃,空曠清淨,堪為福地。往白太子,太子戲曰:“若布金滿園,吾當與之。”達多如其言。太子亦不愛金,將金共立精舍,請佛說法。

比丘,梵語;華言乞士。謂上乞法於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於人,以為世人種福。即今之僧也。大比丘,乃得道之深者,天人所共恭敬,非小德故;內外教典無不博通,非寡解故。蓋佛將說真空無上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請問領悟也。千二百五十人,皆佛所化度弟子常隨聽法者。俱,皆在也。

爾時,彼時也。

世尊,舉世之人所尊敬也。

食時,乞食時,非受食時。乞食當辰巳,受食當午時也。

著衣,著僧伽黎,即二十五條之大衣。製像水田,見生福故。佛製入王城聚落,應著此衣,猶今之搭戒衣也。持缽,持四天王所獻之缽。(過去維衛佛缽,入涅盤後,供龍王宮中。釋迦成道,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取以奉佛。此是紺琉璃缽,乞食時持之。)次第乞,平等行乞,不分貧富貴賤也。本處,即隻園也。飯食訖,此飯字作餐字解,指受食時。言訖,畢也。洗足,西域行露足,故以水滌去塵垢。已,完也。敷,布也。布列高座而坐,即今之止靜打坐,將說法也。

﹝講﹞阿難記而言曰:如是經之所言,乃我親從佛聞之。佛說此經時,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中,與得道之大比丘及相隨聽法之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同處焉。爾時,世尊於日當辰巳,可以乞食之時,著僧伽黎大衣,持紺琉璃缽。園在城外,入舍衛城中,次第行乞,不越貧以從富,不舍賤以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乞食既已,還歸園中。當午受食,飯食事畢,將入禪定,於是收入衣缽,使心無係累。洗足以潔其身。乃布座而坐,說法之因由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