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特別是計算機軟件進入課堂輔助教學,更是使現代教學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如何把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應用於課堂教學?對於化學學科,更有其特點。
輔助教學之媒體、越簡單越好
在教學中,對於媒體的選擇,首先應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而定,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果每節45分鍾的課,選擇的媒體太多太複雜,花時太長,那麼將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媒體的選擇,隻要能夠說明問題,應越簡單越好。
講《碳的化學性質》時,將課本中“筆意”二字放大複印,上課時展示,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引入新課。模型的展示,掛圖及活動掛圖的合理運用,均是一些簡單,卻不失為有效的教學媒體。
如有機化學中,運用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來說明其分子結構及單、雙、叁鍵的特點,分析其化學性質,既直觀,又可以提高學生對有機物空間結構的想象能力。
實驗是一種最重要的教學媒體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其理論的建立大多是通過實驗,從個別到一般,再到個別;或者實驗、假設、再實驗論證的過程。因此,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理論,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嚴謹的科學素質必不可少的過程。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實驗以其真實性、直觀性,給學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擬、說明、比喻、描述,都必須基於實驗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
利用錄像實驗輔助教學真實可信
對於一些較複雜、有危險、要求高、時間長的實驗,不適合課堂演示,則拍成錄像,於課堂播放。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又便於觀察實驗現象,同時也提高了課堂密度。
如講《CO的性質》時,把家中的煤爐燃燒情況拍成錄像用於上課。又如講“碳還原二氧化碳”時,很多同學很難想象這個反應實驗該怎樣做。采用鐵管作為木炭還原二氧化碳的反應器,然後把實驗拍成2分鍾的錄像,這樣把一個複雜、反應時間長的實驗帶到課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運用計算機軟件模擬化學反應原理效果好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概念及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且化學變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的結果。因此單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動畫模擬,能形象生動地表現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運動特征,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