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利用“互動,探究”法進行化學教學
教育應當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準備,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過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終身教育的理念並非要求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習者更多地掌握學習的方法與途徑,真正使他們漸入“會學”鏡界,學會學習。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采用“互動——探究”教學法,其步驟分為“創設情景,引導探究,答疑點撥,變式探究。”四個階段。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新為主,能充分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造性。
“互動——探究”教學法的提出
長期以來,中學化學教學普遍采用“傳授式”課堂教學模式,以教為中心,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遏製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應當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革課程實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的習慣,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不斷創新、不斷實踐。
新的課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新世紀的創造性人才。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我嚐試采用“互動——探究”教學法進行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互動——探究”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互動——探究”教學法有著堅實的理論依據,理論的主要指向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造性。
(1)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產品”,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的過程,學生不應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應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學生要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思考,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努力成為一個“發現者”。
(2)合作教育論提倡師生之間應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完全排除對學習的強製手段,培養民主、個性,教學中應盡量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延緩對學生的評判,允許學生對某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從而使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優勢得到良性發展。
(3)羅傑斯教學觀主張教學應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他們具有內在的潛能,並能主動地發展其自身的潛能。學生應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與教師一起探索、研究和發現,做到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
(4)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會存在或發生教學,那些隻有教學的形式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
“互動——探究”教學法嚐試的措施和步驟
根據上述理論,“互動——探究”教學法應以啟動、聯動、能動和創新為主線,以學生的探索活動為主體,以教師點撥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為中心,以優化教學過程、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以動腦為核心,進而輻射到動口、動手、動筆等諸多互動因素,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強調交流提問、變式探究等教學環節,從而引導學生發現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