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采用符合教材內容的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是對學習活動產生興趣的主要源泉。不斷變換教法,使興趣產生遷移,形成新的興趣,把學習不斷引向深入。
例如:在講授《硬水的軟化》這—節時,我們首先向學生發問:什麼是硬水、軟水?硬水對人類生活及工農業生產的危害何在?怎樣進行硬水軟化?然後再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讀書,分析教材內容。事實證明采用此法本節課學生興趣濃厚,情緒高漲,知識掌握得相當好。
講《矽》時,讓學生像學語文那樣地閱讀。講《摩爾》時讓學生像學數學那樣地嚴密推理。講《核外電子的運動》時讓學生發揮想象。知識不僅相互滲透,而且學法也相互滲透,最重要是使學生感到不同的學習內容,具有不同的體味,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源泉。
創設憤悱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1)創設提問環境。
采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調動感知器官,激起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連續不斷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促使學生真正主動地“跳一跳”“摘到桃”,這才是真正的現代教學觀,更加符合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學的教育,促使整個教學質量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疑布陣,創設出能使學生憤悱的情境,以便營造探究的氛圍。教學中巧問善誘是營造這種氛圍的最好方法。
因此,教學中要善於問,更要會問,更要指導學生多問善問。要問得恰當,問在知識關鍵處;問還應掌握坡度,問在難易適中處:問更應選準時機,問在教學當問處。造成學生感到時時有問題可想,促使聯想,對比思考,設想種種解決方案,從而使一係列複雜的心理活動在學生的大腦中展開,學生形成開放式探索性思維。
除巧設疑問外,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及時評價,並給予不同水平的學生以表現的機會,以激其情,奮其誌,使他們的思維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斷提高。
上課時,可用提問的手段,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授氯化氫的物理性質時,教師可以先做氯化氫的噴泉實驗,然後問學生:壓縮滴管的膠頭,擠出幾滴水,有什麼現象發生,噴入燒瓶裏的石蕊試液的顏色是否有變化,為什麼?這一下,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因為學生觀察到了這有趣的實驗現象,就急於知道為什麼,對於給出的問題就會積極的思考。當然對於氯化氫的物理性質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了。教師對於自己的設問要在最後要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解答。
(2)開放性探索。
傳統的教育在能力培養過程中,往往存在一種缺陷即缺少獨創性。經驗告訴我們,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在學過和未學過的知識之間,在未知領域與新領域的知識之間沒有學生不可逾越的鴻溝。隻要教師能為學生架設聯係的橋梁,諸多認識問題是可以突破的,這正是探索性實驗培養的關鍵。
自主探索實驗關鍵是自主提出問題,有強烈的探索動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這一動機蘊藏著強大的內驅力和求知欲,教師的職責是創設情境、幫助引導。啟發積極思維、幫助設計分析方案,查閱文獻資料、補充設問和反問,以增加思維的深廣度,使學生對新問題的探索能順利完成。
因此自主探索實驗的特點是:提出問題,限製方法,自定方案,實驗探索,自尋結論。科學發展史告訴我們,科學上的重大進展與成就並不是由解決問題的人促成的,而是由提出問題的人在平常中看出異常而促成的,即“提出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而深化自主探索的特點是:正確提出問題,自主選定方法,獨立創新實驗,自主尋求結論。
例如在演示實驗室製取乙烯的實驗時,有學生提出,燒瓶內的殘留物為什麼變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質生成?此時就順勢啟發:肯定有新物質生成,大家在課後思考一下會是什麼物質,為什麼有這種物質生成,此外是否會產生影響乙烯純度的物質,怎樣用實驗論證。請設計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實驗條件供大家驗證。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欲望,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滿意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