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模型,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

要通過化學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方麵應該加強化學知識與其它學科知識的聯係,另一方麵要全盤了解化學教材中的多學科因素,化學概念與原理可以利用學生相關學科知識來類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應用。

(1)通過模型,建立空間概念。

結構示意圖或直觀模型是客觀實物的模擬品,也是對微觀事物想象的類似品。通過對模型或結構示意圖的“形似”,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力求達到“神似”,這樣就能準確的判斷和定位。如氯化鈉晶體內鈉離子和氯離子是空間交替排列一句中,有人對“空間交替排列”不理解,對其中的鈉離子與氯離子個數之比為6:6或1:1就更難以理解了。

對此,我們觀察氯化鈉晶體結構後,再去觀察氯化銫晶體結構,兩者相比較很快就會得出結論,雖然兩者化學式相同,但是晶體的內部結構不同。從而,通過直觀模型,糾正了平麵的結構錯覺,這樣經過數次的觀察,感性認識不斷加強,大腦中就會逐漸建立起正確的、完整的、清晰的立體構象,為增強立體空間想象能力打下基礎,也為以後學習結構化學奠定基礎。

(2)尋找原型,進行類比遷移。

中學化學對乙烯、乙炔、苯、白磷等的分子的空間結構作了詳細的介紹,在近幾年的考試題中常出現這些典型分子間或形變而成的較為複雜的空間結構問題,解題時就充分利用典型物質原型進行類比遷移,同時還要注意利用單鍵可以旋轉,而雙鍵不能旋轉的基本原理解題。

(3)抓住特點,分析空間結構。

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經常出現一些根據一定的空間形象和信息解答一定的結構有關問題,解答這類問題,應認真審題,由平麵思維定勢,進行創造遷移,靈活的將信息和空間構形及性質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建立完整的立體形象。由此可見,隻有把握住物質的空間結構及有關參數,才會從“形似”思維中解脫出來,建立準確的空間立體的“神似”的空間思維。

(4)切割單元平均計算。

在晶體結構中切割出一個基本結構單元弄清該單元中的點邊麵為多個基本單元所共有,則這一個點,一條邊,一個基本單元的貢獻隻能是它的1/m(m為基本結構單元數)。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體結構中的運用。在晶體的有關計算中利用這一原理可使問題迎刃而解,忽略這一原理將使所有計算誤入歧途。

例如NaCl晶體的一個單元中,頂點上的離子被8個單元所共有,每個單元實際擁有該離子的1/8;棱上的離子被4個單元所共有,每個單元擁有該離子的1/4;麵上的離子被兩個單元所共有,每個單元實際擁有該離子的1/2;體內的離子被該單元擁有。這樣使學生更加清楚一個基本結構單元中原子離子個數,從而得到正確的化學式。

想法事發,使學生形成探究習慣

(1)指導學生收集、查閱資料。

自己解決淺層問題,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些與本節知識有關,即本節知識的生長點,但這些知識又不屬於本節必須掌握的內容。為不衝淡本節課的主題,使知識緊湊,可指導學生自己查找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分析,以成為本節課的延續和深化。這樣做學生逐漸養成不斷探究化學奧秘的習慣。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

使學生解決有爭議的、有難度的問題,並能在這樣的探究中找到樂趣。

化學學習中會有許多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出現,這時,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解答,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層層深人地分析問題,疏導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等。討論,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於我們上課前不強調預習,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討論時,不會造成思維定勢,學生的思維不會受課本的限製,學生可根據已有的知識,奉想辦法解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潛能,調動其探究積極性。

(3)及時輔導、整理、小結。

指導學生整理、小結,歸納各知識點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係,分析知識點與考點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