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市總人口約105萬(2005年統計數據),有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18個民族。中衛境內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處,共同形成了中衛的文化麵貌和語言特色。

在寧夏,中衛方言是一個特例,它屬於蘭銀官話銀吳片的區域方言,它與周邊省區甘肅、內蒙的語言有很大的區別,甚至和同在寧夏與其近鄰的吳忠、銀川都迥然不同,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孤島”現象。

中衛話是那麼的特立獨行,以至於每到飯桌上,隻要有一個中衛人,話題很容易就跑到中衛話上。通常大家都會的開場白是:來就來麼,還提的是包包蛋蛋的。其他人也就跟著展示起自己的語言天分,不管平民還是官員,表情立刻生動活泛起來,酒桌上也就歡聲笑語地熱乎起來,似乎中衛話才是一道最受歡迎的下酒菜。

黃河自西向東將中衛劃為南北兩塊,中衛方言基本上也以黃河為界,劃分為中衛河北話和中衛河南話。中衛河北話是中衛方言的典型話語,以中衛市區城關鎮人所說的話語為代表;中衛河南話則接近中寧話。中衛河北河南人經常互相戲謔,河北人稱河南人是“河南呢的冷煙鍋子”,意思是鄉下人不會來事;河南人反譏:“中衛城裏的熱火籠子”,意思大約類似燒包。據專家研究,中衛方言的形成與曆史上統治者屯田、實邊政策及漢族人口的遷徙有很大關係。從山陝、冀魯豫、江淮吳越各地遷徙來的戍邊屯墾的兵士、軍餘、移民、官宦、屬吏、從眷等在這裏雜居共處,他們所使用的語言相互影響,逐漸形成了以“秦晉語”為基礎,並雜以“齊魯燕趙語”“江淮語”“吳越川滇語”而成的中衛方言。此外,“隴語”(甘肅話)對中衛話也有比較大的影響。

中衛話粗略地說有兩個特點,一是發音特殊,二是用詞特別。中衛方言的發音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在發聲母音時,發音部位聲帶阻塞太緊,氣流過強,摩擦較重,致使整個語音顯得比較硬。韻母發音更有特點,沒有前鼻尾韻,開尾韻中的主要元音又帶有濃重的鼻化色彩。另外,中衛人不大發卷舌的兒化音,比如“兒子”,可能會念成“啊子”。大學時中文係的一位中衛籍的學長一天到我們宿舍問:“有沒有小‘櫃’子?”鹽池籍的老何說:“沒有小櫃子,隻有一個盛垃圾的鐵箱子。”後來才明白他要找的是“小棍子”。有些字的發音是從移民地直接繼承過來的,如:“街(音gɑi)、鞋(音hɑi)、啥(音sɑ)、上幹娃子、胰子”等是四川方言;“嫌含(討厭)、膩彎(不爽)、抓瞎(沒辦法)”等是東北話;“尕娃泡(小夥子)、尕日鬼(不務正業)、著氣(生氣)、傍肩(差不多)”等是回族方言;“阿不子(不知道)、歡勢(活潑、高興)、癟三(二流子)、邋遢”等是南方方言詞彙。

中衛話的字詞重疊較多,又喜歡在後麵綴上一個子字,比如:盆盆子、罐罐子、盤盤子、辣辣子、鹽鹽子、電視機機子、鍾表表子,等等,不勝枚舉,似乎所有的東西都能套用這個公式。上麵是名詞的重疊,動詞照樣可以重疊:走走子、耍耍子、跳跳子、睡睡子、曬曬子(曬太陽)、擔擔子、抬抬子,等等,簡直就沒有中衛人不敢重疊的詞。形容詞詞彙用語“的(音地)”作修飾詞的也很多。平時口語中經常能聽到的如:圓圓的、扁扁的、鼓鼓的、癟癟的、方方的、醜醜的、瘋瘋的、紹紹的(神經兮兮的)、瞎瞎的、麻麻的、辣辣的、鹹鹹的、熟熟的、生生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