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厭其煩的重疊詞彙的同時,中衛方言裏還保留了一些古代白話詞彙,比如:立馬短時(馬上)、大模斯樣(清高)、談閑(背後說是非)、潑煩(憂愁煩躁)、營生(工作)等。這些常用語在元、明、清白話小說中被頻繁地使用,中衛因其地理位置等原因,與各地往來頻繁,也吸收了一些外地的語言,加之元、清兩個朝代的統治者又是少數民族,中衛話也吸收了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諸如:挑攛(慫恿、鼓動)、哈喇味(腐敗的氣味)、一達裏(一起)等。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方言與本地語言融合演變,形成了獨特而豐富多彩的中衛方言,很多生動有趣的詞彙在普通話和其他地區語言中已經消失了,但在中衛卻“活化石”般保留了下來,不能不說是語言中的一朵奇葩。
如果想學說中衛話,有個簡單的訣竅,就是多用重疊詞,多加“子呢”。碗,叫碗碗子。剪子,叫剪剪子,依次類推。例句:我先站站子,看看子書,一會去跳跳子舞,再睡睡子覺。還有多用“呢麼”,比如:你吃呢麼?意思是你吃不吃;你走呢麼?意思是你走還是不走。另外,還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詞“兀”,這是個指示代詞,指與說話者距離較遠的人或物。如:兀個人別是個當老師的。中衛人說一個人不牢靠:兀是個半仙麼。兀呢,就是那裏。兀個,就是那個。兀些,就是那些。聽起來很有些元雜劇的遺韻。還有“我們”要讀做“阿們”,再加幾個有意思的詞綴,如“象的”“巴唏”之類,例:“兀個人瘦不拉嘰的,脫模像個猴象的(一樣)”;“不要光知道坐著,也摘個菜、洗個碗巴唏(什麼的)。”若是用中衛話吵架,則即生動貼切,又入木三分,還節奏鮮明、鏗鏘有力,聽起來很帶勁。要是要人不值得信任就說:“你這個鬆,一天介日乎子宣天滴(的),也不知道在哪呢日鬼搗棒槌著呢,真是東門上說話西門上等呢。”有人模仿中衛腔描述中衛人:“聽說朱(中)衛地耐(男)人打架煽鼻竇(耳光)呢額,米(女)人打架摳臉呢麼。”
有青年才俊把《大話西遊》裏那段著名台詞用中衛話演繹了一番: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感情放在爹們麵前,爹們沒有管三,等到失去的時候,後悔得爹們摳腔子呢,人世間的痛苦莫過於此。如果老天給爹們再來一次的機會,爹們會對兀個女女子說,爹們愛你,如果非要加一個期限的話,爹們希望是,能整上兀麼個一萬年玩玩。這是中衛版的無厘頭,中衛話是中衛市最顯著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