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的足浴療法
痛經
婦女在行經前後,或正值經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麵色蒼白、頭麵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惡欲吐等症,並伴隨月經周期發作,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鬱不舒,氣滯血淤,或寒凝經脈,氣血不暢所致,當以活血化淤,溫經止痛為治,可選為下列足浴方。
1.益母草湯
【組方】益母草、香附、乳香、沒藥、夏枯草各2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以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洗浴並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鍾,每日1劑,連續2~3天。
【功效】活血散寒,溫經止痛。
2.溫水足浴方
【組方】溫水1桶。
【用法】取木桶1個,加入溫水,將雙足置於溫水中足浴,並用毛巾搽洗至膝關節上下。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鍾,連續2~3天。
【功效】溫經散寒,每日用溫水足浴,可局部保溫,防止寒濕之邪由足入裏,從而防治痛經。
3.當歸益母草湯
【組方】當歸、益母草各1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置於浴盆中,候溫足浴,每晚1次,每劑藥可用3天,連續2~3劑。於月經前1周開始使用,選用2~3個月經周期。
【功效】養血,活血,止痛,適用於血虛痛經。
4.香附柴胡湯
【組方】香附子30克,柴胡1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先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置於浴盆中,候溫足浴。每日2次,每日1劑,連續3~5劑。於月經前1周開始使用,連用2~3個月經周期。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止痛,適用於肝鬱氣滯痛經。
帶下病
正常女子陰道內流出的一種黏稠液體,如涕如唾,綿綿不斷,稱為白帶。女子在發育成熟期,或經前經後,或妊娠初期,白帶可相應增多,不作病論。若帶下量多,或色、質、氣味發生變化,或伴全身症狀者,即為帶下病。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鬱脾虛,濕熱下注,或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所為,當以疏肝健脾,清熱利濕,溫腎固元,收澀止帶為治,可選用下列足浴方。
1.石榴花湯
【組方】石榴花3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蒸會陰部,待溫度適宜時坐浴並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鍾,每日1劑,連續5~7天。
【功效】收澀止帶,適用於赤白帶下。
2.胡蘆茶湯
【組方】胡蘆茶60克,虎杖、金櫻根各30克,甘草2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蒸會陰部,待溫度適宜時坐浴並足浴。每日2次,每次30分鍾,每日1劑,連續5~7天。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3.仙人掌湯
【組方】仙人掌適量。
【用法】將仙人掌去刺,洗淨切碎,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蒸會陰部,待溫度適宜時坐浴並足浴。每日1~2次,每次30分鍾,每日1劑,連續5~7天。
【功效】清熱解毒。
外陰瘙癢
陰癢,為婦科常見病,其臨床特征為外陰部及陰道內瘙癢,常常瘙癢難忍,臨床內、外用藥甚多而療效不甚理想。外陰瘙癢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發癢部位多在陰蒂和小陰唇附近,大陰唇、會陰和肛門附近也可發生,一般在月經期和夜間刺癢加重,嚴重時奇癢難忍,坐臥不安,從而影響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肝膽濕熱或脾虛鬱熱,熱邪下注所為,當以清熱利濕,健脾滲濕,祛風止癢為治,臨床觀察發現,中藥足浴法對外陰瘙癢有明顯療效。
1.魚腥草二黃湯
【組方】魚腥草100克,硫磺50克,雄黃40克,杏仁、百部各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