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2 / 3)

【用法】將魚腥草擇淨,與諸藥同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沸後,加入硫磺、雄黃混合均勻,患者趁熱蹲下將藥罐口對著陰部熏蒸,待溫度適宜時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清洗外陰,同時進行足浴。每日2次,每次半小時許,連續2周,癢止後繼續使用1周,鞏固療效。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2.茵陳苦參湯

【組方】茵陳、苦參各3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後坐浴,再足浴。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1劑,連續5~7天。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3.透骨草公英湯

【組方】透骨草15克,蒲公英、馬齒莧、地丁、黃芩、防風、獨活、羌活、艾葉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後坐浴,再足浴。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1劑,連續5~7天。

【功效】解毒祛風,止癢利濕。

產後惡露不淨

胎兒娩出後,胞宮內仍遺留少許餘血濁液,叫惡露。正常惡露一般在產後3周左右幹淨,超過此段時間仍淋漓不止者,稱惡露不淨,又稱惡露不盡、惡露不止。中醫認為,本病多為衝任為病,氣血運行失常所致,當以調補衝任,養血化淤為治,可選用下列足浴方。

1.桂椒麻黃湯

【組方】桂枝、川椒、麻黃各30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雙足心,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溫陽通絡,活血止痛。

2.益母草蒲黃湯

【組方】益母草30克,蒲黃15克。

【用法】將諸藥擇淨,放入藥罐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先熏雙足心,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鍾,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活血通絡,化淤止痛。

月經不調

凡是月經的周期或經量出現異常者,稱為“月經不調”。《婦科玉尺》雲:“經貴乎如期,若來時或前或後,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數月一至,皆為不調。”所以月經不調為以月經周期改變為主的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經期延長,和以經量改變為主的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月經不調是常見的婦科疾病,除量、期的異常外,常伴有經色、經質的變異,足療法有輔助治療之效,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艾桂山甲糊

【組方】艾葉12克,桂枝10克,穿山甲6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末,米酒或水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連續5~7天,至結束為度。

【功效】溫經通絡,適用於月經後期者。

2.益母草糊

【組方】益母草60克,生地、五味子各12克。

【用法】將上藥共搗爛成膏,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連續3~5天。

【功效】涼血止血,適用於月經提前者。

3.二草膏

【組方】益母草60克,夏枯草3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加清水適量同調為膏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若為鮮草,則同搗為糊外敷,1日1換,連續3~5天。

【功效】清熱涼血,適用於月經不調,或前或後,或疼痛,或伴血塊者。

4.大蒜泥

【組方】大蒜適量。

【用法】將大蒜搗為泥狀,外敷雙足心湧泉穴,3小時後取下。

【功效】清熱涼血,適用於崩漏。

妊娠中毒症

妊娠中毒症(又稱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簡稱妊高征),是孕婦特有的疾病,常發生在妊娠20周以後或產褥早期。主要表現為水腫、高血壓和蛋白尿,嚴重時出現抽搐,昏迷,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和早期胎盤剝離等,以致威脅母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