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3 / 3)

本病多為妊娠水腫或高血壓等,未經及時治療發展而來。因此,妊娠以後,必須定期進行產前檢查,一經發現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等變化,應積極治療,這對預防妊高症的發生,有重要意義,足療法有輔治之效。1.吳萸蒜泥糊

【組方】吳茱萸3克,大蒜2枚。

【用法】將吳茱萸研末,大蒜搗泥,拌勻,貼雙足心湧泉穴,用敷料包紮固定,並於足底熱敷。用藥後覺足心刺激感強烈,4小時後測血壓可逐漸正常,下肢浮腫漸消,餘症緩解。

【功效】利濕消腫。

催產

分娩過程中受到阻礙,使產程停滯不前,這時需采取一些特殊方法使分娩盡快結束,這個辦法稱之為催產,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大麻子催產方

【組方】大麻子30克。

【用法】將大麻子去皮,搗碎成泥狀置於白布上,貼於產婦腳心處,一般在敷貼10~30分鍾均可引起規律性地宮縮,3~4小時後效力減弱。

【功效】活血通絡,用此法引產可收到良好效果。

2.大麻子貼敷方

【組方】大麻子2粒,巴豆1粒,麝香03克。

【用法】將大麻子適量,搗爛,外貼肚臍及湧泉穴,或將上三藥搗爛敷產婦足心湧泉穴。

【功效】開竅通絡,於臨產前2~3小時用藥,一般用藥後10~30分鍾可引起規律性地宮縮,3~4小時後效力逐漸減弱,產後即宜去藥,胞衣不下用之亦能收效。

3.夏枯草糊

【組方】夏枯草適量。

【用法】將夏枯草搗爛如糊狀,外敷於產婦雙足心湧泉穴,至生產為度。

【功效】通絡活血,適用於難產。

4.蓖麻雄黃糊

【組方】蓖麻子100粒,雄黃3克。

【用法】將蓖麻子去殼存仁,與雄黃同搗爛如糊狀,外敷產婦雙足心湧泉穴,至胎下為度。

【功效】通絡催產,適用於難產。

產後發熱

產後發熱是產後細菌進入產道而發生的炎性過程,多發生於分娩及產褥期。《醫宗金鑒》雲:“產後發熱之故,非止一端……感受風寒,則為外感發熱,若惡寒不去,淤血停留,則為淤血發熱,若去血過多,陰血不足,則為血虛發熱。”臨床以感染風寒為最多,當以清熱解毒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法。

1.桂竹大黃散

【組方】桂枝50克,竹葉、白薇、山梔、黃連各15克,大黃、赤芍、黃芩、丹參各2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粗末,分裝在2個紗布袋內,略灑白酒,放鍋內蒸半小時,取出後略放置10分鍾,當溫度適合皮膚溫度時,放在雙側湧泉及肚臍處,在外敷前,先在穴位表皮塗上香油以免藥物刺激皮膚,產生藥疹,1日1換。

【功效】活血化淤,清熱解毒,用此療法可收到滿意療效。

2.乳香樟腦膏

【組方】乳香12克,樟腦3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末,加凡士林適量調為膏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關元穴和腰骶部,每日1次。

【功效】活血通絡,適用於產後淤血腰痛。

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脫垂至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垂至陰道口外的一種疾病。此病中醫稱為“陰挺下脫”,民間俗稱“掉茄子”,因其多發生於產後,又稱“產後子腸不收”。根據其脫垂程度,在臨床上常分為Ⅲ度:子宮頸下垂至坐骨棘水平以下,但不脫出陰道口外的為Ⅰ度;子宮頸及部分子宮脫出陰道口外的為Ⅱ度;整個子宮脫垂於陰道口外的為Ⅲ度。

本病多見於勞動婦女和多生育婦女,而慢性咳嗽、便秘、年老體衰等,也容易誘發。中醫認為,本病多為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或腎氣虧損,衝任不固,帶脈失約所為,當以健脾益氣,固衝益腎為治,可選用下列足療方。

1.五味升麻糊

【組方】五味子12克,升麻6克,薑汁適量。

【用法】將上藥研為細末,薑汁調糊,敷貼於雙足心湧泉穴,1日1換。並可配合貼臍下三寸關元穴。

【功效】補腎益氣,適用於腎虛型子宮脫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