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1 / 3)

足浴常用中草藥

薄荷

【別名】野薄荷、吉如各巴(藏名)。

【形態】唇形科植物薄荷,多年生草木,高40~60厘米。莖直立,四棱形,常分枝,味芳香,葉對生,長圓狀披針形、披針狀橢圓形或披針形。花序輪生於莖上部葉腋間,花淺紅紫色,4裂。小堅果暗褐色,長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於山野濕地。

【采製】6~7月開花時,割取地上全草,切碎,陰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辛,涼。散熱,解表,利咽。

【治療範圍】治中暑、外感風熱、鼻塞流涕、咽喉腫痛。

【用量】15~25克。

菊花

【別名】甘菊。

【形態】多年生草本。葉互生,卵形或長圓狀卵形,羽狀分裂,正反兩麵幾乎無毛。頭狀花黃色,集生在枝端。10~11月開花。

【采製】7~9月(莖、葉);11月(花)。

【性味與功效】甘、苦,涼。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治療範圍】①治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咯痰不爽;②治高血壓或肝腎虧虛等所致的頭痛眩暈或眼紅腫痛、視物模糊等症;③治熱病所致的口幹便秘、心煩發熱及局部紅腫痛熱等症。

【用量】配方或單方使用,10~15克。

牛筋草

【別名】蟋蟀草、路邊草、扁草、千斤草。

【形態】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15~90厘米。須根細而密。稈叢生,直立或基部彎曲。葉片扁平或卷折,長達15厘米,寬3~5毫米,無毛或表麵具疣狀柔毛。葉舌長約1毫米。穗狀花序,長3~10厘米,寬3~5毫米,常為數個呈指狀排列(罕為2個)於莖頂端。小穗有3~6朵花,長4~7毫米,寬2~3毫米。穎披針形,第一穎長15~2毫米,第二穎長2~3毫米。種子矩圓形或近三角形,長約15毫米,有明顯的波狀皺紋。花果期6~10月。生長於曠野荒蕪的地方。

【采製】八九月份收,洗淨,曬幹,切斷,置於通風幹燥處,注意防潮防蛀。

【性味與功效】甘、淡,平。清熱,解暑,利濕。

【治療範圍】治傷暑發熱、小兒急驚、濕熱黃疽、痢疾、熱淋等。

【用量】40克。

金銀花

【別名】忍冬花、雙花、銀花。

【形態】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采製】5~6月間,在晴天露水剛幹時摘取花蕾,攤席上晾曬或陰幹,並注意翻動,否則容易變黑。保存於幹燥通風處,防止生蟲、變色。

【性味與功效】甘,寒。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治療範圍】治熱病口渴、麵赤心煩、吐血、鼻出血、口舌生瘡、小兒四肢抽搐及小便短赤不利等症。

【用量】配方使用,12~24克。

蘆根

【別名】葦根。

【形態】禾本科植物蘆葦的根莖,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粗壯,莖高2~5米。葉鞘抱莖,無毛或具細毛。葉片平展,長20~45厘米,兩麵光滑。圓錐花序,長10~30厘米,小穗狹披針形,紫色或黑紫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於沼澤、水邊濕地,常呈大片純群,也散生於原野或路旁沙質地,產於全國各地。

【采製】春秋挖出根莖,去淨須根和泥土,曬幹生用,或鮮用。

【性味與功效】甘,寒。透疹,清熱,止吐,止咳。

【治療範圍】治疹出不暢、胃熱嘔吐、妊娠嘔吐、肺熱咳嗽。

【用量】50~100克。

蒲公英

【別名】蒲公草、地丁、黃花地丁、婆婆丁、庫爾芒(藏名)。

【形態】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帶根全草,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圓錐根肥厚,無明顯莖,僅有花葶。葉全部根生,形成蓮座狀、線狀披針形、倒披針形或匙形,為大頭羽狀分裂,邊緣疏具不整齊的倒鋸齒狀裂片。頭狀花序較大,單生於花葶端。花黃色,全部為舌狀花。瘦果倒披針形,暗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生於原野、宅旁、路邊、溝沿。

【采製】開花前或剛開花時,挖取帶根全草,曬幹生用,也可鮮用。

【性味與功效】苦、甘,寒。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治療範圍】治癰瘡腫毒、熱淋、痢疾。

【用量】30~100克。

地丁

【別名】箭頭草、羊角子、地丁草、如意草。

【形態】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頭草,豆科植物或龍膽科植物華南龍膽的帶根全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壯,木質,圓錐形,須根較少,外表棕褐色或紅棕色,稍帶紫色,奇數羽狀複葉,叢生於根莖。葉片橢圓形、長卵形至線狀廣披針形,邊緣具淺鈍齒。花藍紫色或紫紅色,2~6個集生於花軸頂端,呈傘形狀。生於田野、路旁草地、幹燥山坡或草原。

【采製】果實成熟時挖取全草,曬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苦,寒。清熱解毒。

【治療範圍】治腸癰及諸瘡腫毒。

【用量】10~30克。

馬齒莧

【別名】馬齒菜、長命莧、螞蟻菜、馬蛇子菜、掃馬(藏名)。

【形態】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一年生肉質草本,莖平臥,馬齒莧由莖基部分枝四散,長達30厘米。葉互生,有時對生,肉質肥厚,倒卵狀匙形。6~8月開黃色小花,7~9月結蒴果,蓋裂,內含黑褐色種子,數量極多。分布於田間及荒地。

【采製】夏秋季割取全草,洗淨泥土,用開水略燙後,撈出曬幹。

【性味與功效】酸,寒。清熱解毒。

【治療範圍】治痢疾、熱淋、丹毒、癰腫惡瘡。

【用量】30~100克。

穿心蓮

【別名】欖核蓮、一見喜、苦草。

【形態】爵床科植物穿心蓮,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莖方形,多分枝,莖葉具有苦味。葉對生,紙質,葉片長圓狀卵形至披針形,全緣或有淺齒。蒴果長橢圓形。種子細小,紅色。

【采製】秋、冬采收。

【性味與功效】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治療範圍】治感冒、急性菌痢、急性胃腸炎等病症。

【用量】50~100克。

枇杷

【別名】枇杷果。

【形態】薔薇科植物枇杷,常綠小喬木,高3~8米。小枝粗壯,被鏽色絨毛。單葉互生,葉片革質,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疏鋸枇杷齒,葉柄極短或無柄,托葉2枚,大而硬,三角形。有圓錐花序,花序有分枝,密被絨毛。花期9~10月,果期翌年4~5月。

【采製】全年都可采收,采摘後,曬至七八成幹時,紮成小捆,再曬幹。

【性味與功效】苦,平。枇杷果不僅可以當果生食,而且可以藥用,製成枇杷膏、枇杷露。食之清肺和胃,下氣降火,止咳化痰,清熱解渴。

【治療範圍】治消渴、腳氣、熱咳。

【用量】12~25克。

綠豆

【別名】青小豆。

【形態】豆科植物綠豆,農村都有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