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製】秋季種子成熟時,打下生用。
【性味與功效】甘,涼。解毒,消炎。
【治療範圍】治感冒、吐瀉、痢疾、瘡癰。
【用量】30~100克。
蘆薈
【別名】龍角、油蔥、象膽、龍舌。
【形態】為百合科多漿植物。幼苗期葉片為2列狀排列;植物長大後葉片呈蓮座狀排列。葉為披針形,肥厚而多汁,兩麵有長矩圓形的白色斑紋,邊緣疏生三角形齒狀刺。圓錐狀花序,小花筒狀,橙紅色,瓣端帶綠色。花期12月。主產於非洲,我國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也有栽培。
【采製】全年可采,割取植物的葉片,收集其流出的液汁,置鍋內熬成稠膏,傾入容器,冷卻凝固。
【性味與功效】苦,寒。通便,殺蟲,消積。
【治療範圍】治慢性習慣性便秘、婦女閉經、腸燥便秘、小兒蛔蟲病等所致的營養不良、麵色萎黃及腹脹腹痛症。
【用量】40~80克。
茯苓
【別名】茯菟、土茯苓、鬆木薯。
【形態】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幹燥菌核。菌核常生於鬆樹根上,在茯苓地下20~30厘米處,球形、卵圓形或橢圓形。新鮮時,外皮略皺,淡褐色,內皮粉紅色,幹後堅實,外皮極度皺縮,色變黑,內皮變為白色,內有紅筋,是與鬆根相連的部位。
【采製】春秋季於鬆林下挖取。生有茯苓的地麵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鬆林附近的地麵有裂隙,敲打發空響;②鬆林附近地麵有白色菌絲,且鬆根皮肌有黃白色漿汁流出,即證明有茯苓生長。一般取鮮茯苓,去掉腐朽部分,洗淨泥土,分開茯苓皮(外皮)、赤茯苓(靠皮淡紅色部分)、白茯苓(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及茯苓(茯苓中間有木心的),曬幹後生用。
【性味與功效】甘、淡,平。滲濕利尿,益脾止瀉,止咳化痰。
【治療範圍】治水腫、腹瀉、痰塞咳嗽、遺精、健忘等。
【用量】30~50克。
車前子
【別名】車前實、豬耳朵穗子、塔日馬(藏名)。
【形態】車前草科植物車前的種子,多年生草本。葉成叢,全部為車前子根生,常平鋪地麵,有長柄,葉片橢圓狀卵形。花莖數個由葉叢挺出,花淡綠色。蒴果,種子細小,長圓形,較扁平,成熟種子為棕黑色。花果期6~8月。生於路旁及荒地,產於全國各地。
【采製】秋季采成熟種子,割取果穗,曬幹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6~7月割全草,鮮用或曬幹。
【性味與功效】甘,寒。清熱利濕,通淋止瀉,益精明目。
【治療範圍】治小便不利、腹瀉、痢疾、目赤障翳。
【用量】30~50克。
幹薑
【別名】白薑、均薑。
【形態】薑科植物薑的幹燥根莖。
【采製】冬季莖葉枯萎時挖取,去淨莖葉、須根、泥沙,曬幹。
【性味與功效】辛,熱。溫中散寒,化痰回陽。
【治療範圍】治胃腹冷痛、遇寒劇痛、消化不良、嘔吐清水、腹瀉便稀等胃腸道疾病。
【用量】10~40克。
肉桂
【別名】牡桂、桂皮、玉桂。
【形態】樟科植物肉桂,常綠喬木。樹皮灰褐色,芳香。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全緣,上麵綠色,有光澤,下麵灰綠色,被細柔毛。花期5~7月,果熟期翌年2~3月。
【采製】一般於8~9月間,選擇桂樹,按一定寬度剝取樹皮,加工成不同的規格。
【性味與功效】辛、甘,大熱。具有補元助陽、溫經止痛、散寒斂瘡的作用。
【治療範圍】治元氣不足、胃腹冷痛、結核性膿腫及氣血虛寒之癰腫等症。
【用量】10~30克。
橘皮
【別名】陳皮、貴老、黃橘皮、紅皮。
【形態】芸香科植物福橘或米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
【性味與功效】10月以後采摘成熟的果實,剝取果皮,陰幹或曬幹。
【治療範圍】辛、苦,溫。理氣健胃,燥濕化痰。
【用量】治胃炎、胃下垂等疾患所致之消化不良、食積不化、食後腹脹、脘腹悶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大便稀薄、慢性氣管炎等症。
【用量】10~25克。
紅花
【別名】紅藍花、刺紅花、草紅花、紅花尾子。
【形態】菊科植物紅花,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直立,下部木質化,上部分枝、葉互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近於無柄,抱莖。頭狀花序大,頂生,花橘紅色,管狀。瘦果卵形,通常有四棱,白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采製】花初開時摘下,曬至純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辛,溫。活血散淤。
【治療範圍】治跌打損傷,婦女閉經。
【用量】10~30克。
白前
【別名】水楊柳、鵝白前、草白前。
【形態】蘿摩科植物細葉白前,多年生草本,高約15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密被短毛,葉無柄,線狀披針形。傘形花序腋生,花黃白色,種子具毛。
【采製】夏季采全草,8月采果實,曬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苦,平。通乳。
【治療範圍】治乳汁不通。
【用量】30~50克。
杏仁
【別名】杏子、杏核仁、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
【形態】薔薇科植物遼杏,喬木或大型灌木,高達12~15米。樹皮軟,暗灰色,深裂,木栓質發達。嫩枝綠色、淡棕色、紅棕色,陰麵為褐棕色。葉卵形、廣橢圓形或近圓形。花淡紅或白色,先葉開放。核果廣橢圓形,鮮橘紅色。花期4月下旬至5月,果期7~8月。生於開闊向陽山坡、多石質或石砬子山坡、灌木林或疏喬木林間。
【采製】7~8月果實成熟時,取杏核,去外殼,取仁曬幹。
【性味與功效】苦,溫,有小毒。潤肺祛痰,止咳定喘,滑腸。
【治療範圍】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心腹煩悶、便秘。
【用量】20~30克。
桔梗
【別名】梗草、和尚帽子、包袱花、明葉菜、苦桔梗。
【形態】桔梗科植物桔梗,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圓錐形,少分枝,淡黃褐色。莖單一或上部有分枝。單葉互生,有時3~4片輪生,卵狀至狹卵狀披針形。花單生於莖頂,鮮藍色。蒴果橢圓狀倒卵形,成熟時頂部5裂。花期8~9月,果期9~10月。生於向陽山坡、草地、草原等處。
【采製】秋季挖根,除去殘莖,剝去外皮,曬至半幹,切片,再曬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苦、辛,平。宣肺祛痰,止咳定喘,清咽利喉,消腫排膿。
【治療範圍】治外感咳嗽、痰多不爽、咽喉腫痛、痞滿氣逆、胸滿痞悶、肺癰。
【用量】10~30克。
百合
【別名】白百合、蒜腦薯、卷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