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3 / 3)

【形態】百合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鱗莖白色,廣橢圓形,數鱗片聚集而成,鱗片廣披針形或廣橢圓形。莖細直立,高25~60厘米。葉互生基部,無柄,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花單一,稀有數花,直立向上開放,鮮紅色。蒴果長圓狀廣橢圓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生於河邊草甸、丘陵草地、灌叢間。

【采製】秋季挖出鱗莖,去淨泥沙,略曬,將鱗片剝開,蒸1~2分鍾,取出曬幹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與功效】甘、苦,微寒。滋陰清肺,止咳化痰,健脾胃。

【治療範圍】治肺結核咯血、熱咳嗽、胃痛。

【用量】15~30克。

人參

【別名】土精、神草、棒棰。

【形態】五加科植物人參,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呈圓柱狀長圓形,多斜生,下部常分枝,都有橫紋,須根長,有多數小疣狀物。根莖長,莖直立,高30~70厘米,頂端多生2~6枚輪生的掌狀複葉。葉的數目以生長年限而不同,有長柄,小葉5枚,卵形或倒卵形。頂生傘形花序,花小,淡黃綠色。果實為漿果,腎形,成熟時鮮紅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

【采製】7~9月采挖,去淨泥土。加工方法複雜,一般以生曬(曬幹即可)為宜。

【性味與功效】苦、甘,寒。補氣,固脫,安神,生津,止渴。

【治療範圍】治虛脫及病後體虛。

【用量】15~50克。

山藥

【別名】山芋、薯蕷、懷山藥、野山豆等。

【形態】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莖,多年生纏繞草本。生於山野向陽處,現全國各地都有栽培。

【采製】11~12月采挖,切去根頭,洗淨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曬幹或烘幹。

【性味與功效】甘,平。益氣養陰,健脾補肺,固腎益精。

【治療範圍】治脾胃虛弱之食欲不振,治肺、氣管疾患及神經衰弱等疾病。

【用量】20~60克。

大棗

【別名】紅棗。

【形態】鼠李科植物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枝有長枝、短枝和無芽小枝之別。長枝開展,紅褐色,呈“之”字形曲折,具成對刺;短枝鋸狀,生於2年生以上枝上;無芽小枝纖細,秋後脫落,常3~7個簇生於短枝上。單葉互生,卵形、矩圓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楔形、心形或近圓形,稍偏斜,基生三出脈,側脈明顯,邊緣具細鈍鋸齒,兩麵光滑,葉柄長3~4毫米。花2~4個簇生於葉腋,或成短聚傘花序,花瓣5個,黃綠色,花盤圓形,綠色,後變暗紅,卵圓形、橢圓形、矩圓形,平均長23~59厘米,寬18~42厘米。核兩端具銳尖頭。花期5~6月,果期9~10月。

【采製】果實、樹皮、根、葉入藥。7~8月采收果實,曬幹。樹皮、根隨時可采。夏季采葉,晾幹。

【性味與功效】甘,溫。補脾益氣,養血安神。

【治療範圍】治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盜汗、過敏性紫癜。

【用量】20~30克。

石斛

【別名】黃草、金釵石斛、吊蘭。

【形態】為蘭科植物石斛,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根據品種及加工方法的不同,通常分為金釵石斛、黃草石斛、耳環石斛及鮮石斛等數種。金釵石斛為植物金釵石斛的加工品,幹燥莖表麵為金黃色或微帶黃綠色,節明顯為棕色,以莖長、色金黃、質致密而有光澤者為佳品;黃草石斛為鐵皮石斛、羅河石斛、細莖石斛等的加工品,莖圓柱形,略彎曲,具有深縱溝,以條勻、金黃色、質致密者為佳品;耳環石斛又名楓鬥,為石斛屬多種植物莖經特殊加工製成。加工時取長約4厘米的鮮石斛,修去部分須根,洗淨,晾幹,再放入鐵鍋內,炒至柔軟,趁熱搓去薄膜狀葉鞘,放置略通風處,再置於有細眼的鉛皮盤內,用適當的微火,在離盤33厘米處微微加溫,用手使之彎成螺旋形或彈簧狀再曬幹,如此反複多次,直至幹燥。

【采製】石斛全年均可采收,但以秋季采收質量較好。鮮石斛為保持新鮮度,采收後可放在陰濕處,蓋上細砂,經常澆水。一般采收後剪去須根,洗淨,曬幹或烘幹。

【性味與功效】甘、淡,微寒。養胃生津,滋陰清熱,明目強腰。

治熱病傷津或胃陰不足、陰虛發熱、視物模糊,以及腰膝酸軟等症。

【用量】30~50克。

女貞子

【別名】女貞實。

【形態】木樨科植物,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色至灰褐色,具皮孔。葉對生,葉柄長1~2厘米,上麵有槽。葉片革質,卵形至卵狀女貞子披針形,先端漸尖至銳尖,基部闊楔形,全緣。總花梗長約4厘米,苞片葉狀、線狀披針形,無柄。漿果狀核果,長橢圓形。花期6~7月,果期8~12月。

【采製】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除去枝葉曬幹,將漿果略熏後曬幹。

【性味與功效】甘、苦,平。滋陰補腎,養肝明目。

【治療範圍】治高血壓、神經衰弱、肝病、眼疾等症。

【用量】20~30克。

蛇床子

【別名】蛇床仁、野茴香、野胡蘿卜子。

【形態】傘形科植物蛇床,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莖通常單生,直立,圓筒狀,中空。葉互生,2~3回全裂,最終裂片線形或狹披針形。葉鞘中白色,基部膨大抱莖。傘形花序頂生或倒生,傘梗10~25條,花白色,懸果橢圓形或廣倒卵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香氣。花期7月,果期8月。生於田邊、路旁、河岸或草地。

【采製】8月采成熟果實,曬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辛、苦,溫。祛風燥濕,殺蟲止癢。

【治療範圍】治濕疹、皮膚瘙癢、滴蟲性陰道炎。

【用量】10~20克。

土黃芩

【別名】土金菜根。

【形態】毛茛科植物草玉梅,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細毛,根莖細,橫走地中。莖直立產,高40~70厘米,基部有數片鱗葉,上部叉狀分枝,分枝處各頂生一花。葉對生,無柄,深裂,裂片倒披針形。花白色,7月開。瘦果卵形,多聚集成扁平的球果狀,8月成熟。生於濕草甸。

【采製】秋季挖根,曬幹生用。

【性味與功效】苦,寒。舒筋活血,強壯補虛。

【治療範圍】治跌打損傷、痢疾、瘡癰。

【用量】50~150克。

天麻

【別名】赤箭。

【形態】蘭科植物天麻,多年生附生草本。塊莖長圓形或橢圓形,有環紋。莖粗壯,圓柱形,黃褐色,高60~100厘米,疏生鱗片,鱗片葉原質,有細脈,通常呈鞘狀抱莖。花序頂生,上生多花,黃色而常帶綠色。毯果直立,長圓形。花期7月,果期7~8月。生於林下腐殖質肥厚處。

【采製】4~10月可采,10月采最好。割取地上莖,洗淨,將大小塊分別加工。

【性味與功效】甘,微溫。平肝,熄風,定驚。

【治療範圍】治頭痛頭暈、半身不遂。

【用量】10~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