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和路雪:冰淇淋為什麼沒有“熱”起來 (2)(1 / 3)

應該說,和路雪強化直銷,逐漸弱化經銷商是一種趨勢,但和路雪顯然有些心急和過分自信。從現實情況看,目前市場上70%的冷凍飲品都是經過不辭辛勞的經銷商送到零售終端的,比起廠家,他們多年積累的分銷渠道以及人脈關係令他們具有較強的滲透力,經銷商在商品流通環節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盲目撇開經銷商的舉動一則會傷害經銷商的感情,影響後期的合作,二則會增加廠家的監管成本,而最好的局麵是雙方能夠互相扶持,互存共贏。

和路雪削減經銷商的本意是加強對終端的控製,卻忽略了由此產生的其他費用的支出以及競爭對手的迅猛攻擊。直銷並沒有給和路雪帶來新的希望,卻仿佛是動了一次不太成功的手術,病痛沒有減輕,反倒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傷口,時而隱隱作痛。

價格戰的“始作俑者”

如果對近幾年中國市場進行一段簡要的總結,“價格戰”必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詞。

先是白色家電行業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價格轟炸,“出血價”、“跳樓價”層出不窮,之後這股降價風刮到了電子行業、汽車行業、日用消費品行業,且愈刮愈烈。冰淇淋行業也緊隨其後,在不斷開發新品的同時競相以低價吸引消費者,率先祭起降價大旗的正是和路雪。

和路雪以聯合利華雄厚的資本作支撐,公開聲稱“不怕打價格戰”。早在1998年,為了擴大市場占有率,和路雪調整了營銷策略,有4~5個品種分別降價,降幅為17%~38%。但和路雪並不願放棄自己的“貴族”形象,於是,和路雪重組了價格係列,將多個檔次產品納入麾下,從05元一支的“小牛奶”到125元一盒的“千層雪”,全麵覆蓋高、中、低檔產品。並且,和路雪逐漸加大了低端產品的開發比重,目前2元以下的產品已占到50%左右。2003年後,麵對伊利和蒙牛猛烈的價格攻勢,和路雪高端主打產品“夢龍”、“可愛多”再度跳水,由過去的7元和4元分別降至35元和25元,甚至出現了6支夢龍賣138元的現象。和路雪的平民化策略已走得非常徹底。

平民化策略帶給和路雪的是銷量的增加,自1999年收購日本冰淇淋企業蔓登琳之後,低端產品分量的加大,使和路雪的銷售額在北京和上海市場上都獲得了200%的增長。兩年前,一款1元錢的“綠舌頭”為其帶來近2億元的收入。然而,和路雪的成績仍稱不上理想,這幾年和路雪的銷售額一直停留在5~6億元之間。這與後來者居上的伊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伊利的贏利在其銷售額才6億元時就已經達到了幾千萬元,之後銷售額和利潤不斷增加。

即使在同等銷售額的情況下,和路雪的贏利遠不如伊利與蒙牛這些本土企業,問題的根源仍在“成本”上。

伊利和蒙牛占有天然的成本優勢,其背後所依托的奶、糖產業和低廉的人力資本構成了強勁的競爭力。雖然和路雪也采取了諸多措施進行成本控製,如換掉外籍管理人員,不再進口昂貴的冰櫃等,但作為一家單純的冰淇淋企業,其成本仍然偏高,在中低檔市場仍不具備競爭優勢。

和路雪(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孔澎韜後來檢討說:“價格戰把冰淇淋行業變成了一個很糟糕的行業,把品牌市場變成了商品市場,賺不到錢。當然,這樣的結果是我們造成的!”經過幾年激烈的價格大戰,冷凍飲品行業的利潤已經薄得不能再薄,在這場以實力為基礎、以利潤為代價的“硬碰硬”的價格戰中,和路雪勉強活了下來,卻已元氣大傷。

和路雪敗局反思

和路雪“冰櫃戰略”的成功是建立在高成本之上的。據統計,和路雪平均每年要向市場投放6000台左右的冰櫃才能實現終端壟斷。和路雪拒絕從國內采購冰櫃,堅持從歐洲進口,每台的單價在6000元人民幣左右,是國內同類產品價格的3倍以上。到2002年,和路雪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投放的冰櫃已達60000台,隻這一項,和路雪已經投入了36億元人民幣。這一項支出大大增加了和路雪的成本壓力,使得和路雪在占有較大市場占有率的情況下仍難以獲得利潤回報,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階段。

和路雪“冰櫃戰略”的實施並非不理智之舉,和路雪進入中國市場時就已經做好了虧損5年的準備,它依托聯合利華這棵大樹的雄厚資本,為自己打造了具有一流競爭力的渠道。2000年,和路雪品牌在北京、廣州、上海、武漢、深圳等地的知名度超過90%。2002年,在經過9年的中國市場征戰之後,和路雪的狀況是:1993年底成立時注冊資本是18億美元,2002年和路雪向中國工商銀行申請貸款時,提交銀行的報表顯示,賬麵上的淨資產隻剩下了3000萬美元,也就是說,和路雪9年來已經虧損了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億元左右。同時2002年和路雪的市場占有率是28%,居全國第一,並首次實現在華贏利。如果市場份額全國第一的地位和贏利的趨勢能從此保存下去,那麼以前的犧牲都還是值得的。但是和路雪接下來仍是隻有渠道優勢,其他方麵(如新品開發)沒有快速跟進,辛辛苦苦賺到手的市場份額隻能拱手讓給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