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麥肯錫: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2)(3 / 3)

1998年,麥肯錫給樂百氏做谘詢,失敗。

1998年,麥肯錫給實達電腦做谘詢,失敗。

1999年,麥肯錫給康佳集團做谘詢,失敗。

2001年,麥肯錫給聯通公司做谘詢,失敗。

2001年,麥肯錫給光明牛奶做谘詢,失敗。

【四方聲音】麥肯錫戰略的本質:以運營效益代替戰略

在2001年之前,光明乳業是中國乳業的領先者,它連續保持著銷售額全國第一、液態奶市場第一、酸奶市場第一、收奶量第一、贏利能力第一的優異記錄。它甚至接管了達能在中國的兩家企業,並使其銷售額實現50%以上的增長。2001年,為了在需求日趨興起的乳品行業占據製高點,光明聘請麥肯錫公司擔任戰略顧問。麥肯錫給出的是“輕資產戰略”,讓光明隻進行少量硬資產投資,通過輸出管理、技術和品牌獲取利潤,自己則專注於產品研發、銷售、服務與品牌推廣。渴望增長的光明,對頂級谘詢公司提供的“輕資產戰略”迅速付諸實施,數年中收購了30多家地方乳品企業,其中包括天津夢得、江西英雄、鄭州山盟等,並且同杭州喬司、金華佳樂等外省企業簽訂定牌生產光明產品的協議。

“輕資產戰略”的結果,是光明利用自己的無形資產,獲得了奶源、生產和渠道資源,極大提升了企業滿足顧客需求的能力,在規模上實現了快速擴張。但令光明始料未及的是,新戰略縱然在企業內部運營管理上成果累累,卻忽略了外部問題的解決,不能在競爭中爭取到足夠多的顧客來消化增長的產能,因而沒有給企業帶來應有的業績。舉例來說,光明入主江西英雄乳業後,對企業而言是收編了一支創造地方顧客的生力軍,但隨著英雄品牌的隱退,當地消費者卻紛紛轉向了競爭對手。據年報資料,2004年光明多家工廠出現虧損,光明乳業(涇陽)公司虧損287萬元,天津光明夢得乳品有限公司虧損408萬元,江西光明英雄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更虧損高達1799萬元。

尤為嚴重的是,光明在外部遇到了障礙,產品滯銷,牛奶在保質期內賣不出去,致使某些地方的分公司竟然將過期牛奶回爐再加工,或將產期標後以延長可售時間,這釀成了2005年的“回爐奶”和“早產奶”危機。光明在很多城市的銷量立時暴跌,廣州下跌30%,鄭州下跌90%,長春下跌60%,A股上市公司股價也在半月內幾乎跌去20%。伴隨危機事件,人們同時發現了另一個事實:曾經一度全國第一的光明乳業,早已跌落到了行業第三的位置。就在光明忙著全國布局輕資產戰略的同時,伊利和蒙牛先後登陸中央電視台大做廣告,向消費者推廣“大草原”概念。這標誌著它們在和國內其他大品牌競爭時,都想在市場中強調自己的“草原奶”定位。伊利和蒙牛一唱一和,把呼和浩特塑造成“中國奶都”,很快就樹立起了內蒙古的乳業聲譽。借助這種“大草原出好奶”的區域聲譽,伊利和蒙牛雖然還沒有進一步互相區隔出不同的市場定位,但已經將乳業領導者光明區隔為非草原、非自然的都市化和工業化奶。光明的“輕資產戰略”對競爭顯得束手無策,放任外部顧客的選擇力量,任由草原雙雄超越於自己之前。

“輕資產戰略”改善了光明企業的運營效益,解決了企業內部如何控製、協調、管理以使業務快速擴大的共性運營問題,但由於對外缺乏強有力的差異化定位,使得光明與行業對手競爭時無法爭取足夠多的顧客。麥肯錫所謂的戰略谘詢,由於定位缺失,無法形成獨特的運營模式以為顧客創造差異化價值,其效果也就僅僅止於運營效益的改善。這種以運營效益代替戰略的“戰略谘詢”,如若行業競爭貧乏,或者競爭對手離生產率邊界還很遠時,可以保證企業能更好地提供需求滿足,更佳地創造顧客。一旦競爭興起,特別是強勢競爭者出現,則企業在打通內部阻力而改善運營之後,自然會增加外部出口的壓力,結果讓企業在競爭不斷加強的商業環境中逐漸失去優勢,甚至爆發危機。

事實上,麥肯錫一直以來都是以組織架構和運營改善的谘詢在建立聲譽,扮演的是商業運營“智庫”角色,隻不過太多的人混淆了運營效益和戰略的區別,錯將其谘詢當做了“戰略”。

(節選自鄧德隆、陳奇峰、火華強《論麥肯錫戰略之誤》,有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