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炮和一般火炮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一般火炮的固體發射藥筒已被燃燒室代替。

在水炮中,將液體發射藥注入燃燒室,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點火前,把液體發射藥用泵一次泵入燃燒室,稱做“整體供給係統”;另一種方式是,在發射過程中將所需液體發射藥逐漸噴入燃燒室,使發射藥得到充分燃燒,這個係統稱為“噴射供給係統”。

15電熱炮

用電極放電產生高溫、高壓氣體,將彈丸以很高的速度推出炮管的叫做“電熱炮”,它與電磁炮是火炮王國裏的孿生姐妹。

試驗表明,電熱炮能大大提高火炮初速,一般可達到2000米/秒以上。而通常所用的以固體發射藥為能源的火炮,初速一般為1000米/秒左右。初速最高的坦克炮,也僅為1600~1700米/秒。

電熱炮是利用外部電源為彈丸飛出炮口提供全部或部分能量,它主要由外部電源和加速兩大部分組成。在它的炮閂中引入了高壓電極和內含燃料的毛細管。在這種炮的燃燒室內裝的是用來產生高壓氣體的含氫化合物或其混合物。

當電熱炮發射彈丸時,外部電源提供的電能經導線輸入連接毛細管的電極,電極在強電流作用下放電,激發毛細管中燃料的燃燒,從而產生高達幾萬攝氏度的高壓等離子體。在高壓作用下,高溫等離子體迅速由噴口射入含有氫化合物的燃燒室,將輸入的電能轉化為熱能。

在燃燒室中,等離子體與含氫化合物發生作用,產生大量的氣體,使壓力突然間升高,從而沿身管將彈丸加速推出炮口。

16機器人坦克

機器人坦克有遙控式機器人坦克和智能機器人坦克兩種。前者是由遠處的操縱人員通過電纜、電波或光纖通信等進行控製的無人駕駛坦克。這種坦克上除裝備有遙控設備外,還配備有電視攝像機,其作用是監視機器人坦克的行駛路線和方向是否正確;後者則不需要人操縱,能夠依靠自身的人工智能裝置自動完成規定好的動作和任務,這也是未來坦克發展的趨向之一。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等開始研製智能型的機器人坦克。這種坦克上配裝有高速電子計算機係統和各種先進而又可靠的傳感器等,通過事先儲存的和新采集的信息,能自主地選擇最佳的行駛路線,以到達目的地。

這種智能型機器人坦克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它用機器人代替坦克乘員,減少坦克乘員緊張的戰鬥操作和繁重的體力消耗;二是坦克上的機器人能自動識別敵我和目標,並能自行行駛和自動克服或繞過障礙物追擊敵人;三是機器人能自動發現目標、跟蹤目標,並能準確地射擊目標,提高了作戰效果;四是在未來的戰場上,機器人坦克將大顯身手,它可能冒著槍林彈雨去爆破和排雷,從而減少人員的傷亡;五是機器人坦克適合在核戰、化學戰和生物戰條件下使用,它不怕汙染和中毒,從而能繼續進行戰鬥。

17無形坦克

坦克的麵貌隨著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而不斷改變。

到21世紀初,大麵積的彩色顯示板將代替坦克的小窗口,使坦克乘員的視野大大地開闊了。如果要察看坦克周圍的情況,顯示板會變成像玻璃一樣的透明體,供人眼直接觀察;若要了解遠方和其他方麵的敵我情況,坦克內安裝的電子計算機將從諸如全球定位係統衛星接收器(能使車組人員測算出自己的車輛確切位置)、指揮與控製中心(其任務之一是追蹤敵軍和敵戰車的位置)、紅外傳感器和其他傳感器(能監視到周圍敵人裝備所排放出來的熱氣和化學物質)、坦克車相互之間的通信聯係數據庫和計算機本身的數據庫等多種途徑獲得信息,並顯示在顯示板上。

有了上述信息然後再加以綜合,車組人員就能迅速及時地獲知任何方向所發生的情況,從而避免放慢行車速度出車觀察的麻煩。

美國陸軍計劃將未來的王牌坦克——M1A2坦克的行駛速度提高到接近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速度,以便出其不意地擊毀目標。

隨著軟件和通信設備的完善,信息個人化將成為可能,也就是根據每個乘員的不同需要,隨時可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具體來說,坦克乘員隻要將一張大小如信用卡一樣的智能卡在閱讀器上劃過,坦克上的計算機就會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在顯示屏上並顯示出來。

18巡航導彈

“戰斧”式巡航導彈身長僅29米,重量隻是同射程彈道導彈的1/10,但卻能用來射擊2000千米遠的目標。它的外形像架飛機,並采用和飛機一樣的空氣噴氣發動機。燃燒所需要的氧取自大氣,從而有利於減小它的體積和重量。

巡航導彈體積和重量的減小,使它的作戰性能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麵有效地減少了導彈對敵方雷達波的反射麵,使它不易被敵方發現。另一方麵,體積小、重量輕也為發射、運輸、儲存和維修等帶來很多方便。導彈的彈翼和尾翼都可折疊起來,發射後再伸開。

這種巡航導彈可以在15米以下的低空飛行,是低空實防的優良武器。它可以從空中、艦艇上、水下(潛艇上)和陸上進行發射,命中率高。在導彈的表麵上塗敷有能吸收雷達波的塗層,隱身性能很好。在這種導彈上還裝有自動搜尋目標裝置、敵我識別裝置、電腦製導與儲存係統以及地形識別係統,能按照預先確定的彈道(即飛行路線)不斷修正飛行中的導彈方向,引導導彈準確地擊中目標。

19敏感彈

敏感彈是一種能擊穿較薄裝甲的“自鍛成型彈丸”。它可以說是導彈與炮彈雜交的“優生兒”,既有導彈銳利的“眼睛”和機敏的“大腦”,能夠“觀察”和“思考”,自動探測、識別和跟蹤目標,又具有炮彈使用方便、造價便宜、“打了就不用管”的優點,這也是人們稱它為“敏感彈”的原因。

目前敏感彈有兄弟兩個,哥哥是目標激活彈“斯塔夫”,弟弟是遙感反裝甲彈“薩達姆”。它們的“眼睛”,就是裝在彈上的毫米波敏感器。這種眼睛十分敏銳,能接收各種景物輻射或反射的毫米波,並根據目標和背景所輻射或反射的毫米波差異來識別目標,如同人的眼睛一樣。當坦克在地麵上通行時,由於各種物體的輻射性能不同,低空飛行的敏感彈從不同的“熱”背景中,很容易找到坦克、裝甲車等一類“冷”金屬目標。“薩達姆”彈的敏感器,甚至能將坦克和吉普車區別開來,而且其彈丸能自動地去攻擊坦克。

敏感彈的藥型罩呈球麵形或碟形。當爆炸時,金屬藥型罩被壓塌、翻轉並拉伸成類似於羽毛球形的實心彈丸,以每秒2500米左右的高速飛向目標,可擊穿坦克的頂裝甲。

20雲爆彈

“雲爆彈”也叫做“燃料空氣炸藥炸彈”。它是一種易燃、易爆而且沸點又很低的環氧乙烷液體。這種液體很容易揮發到空中,與空氣形成一種遇火就發生爆炸的雲霧,實際上是一種液體炸藥。

這種能爆炸的雲霧,比重比空氣大,所以,能像水一樣向低處流動。用它來破壞地下工事、導彈發射井、坑道、山洞等敵方的軍事設施是最合適的。

雲爆彈爆炸時,能產生像台風一樣猛烈的衝擊波,比普通炸藥產生的衝擊波大很多,而且作用的時間長,因此它破壞建築物的力量就很大,像掀起一股巨大的氣浪一樣,因此又有人把雲爆彈叫做“氣浪炸彈”。

由於雲爆彈是利用空氣中的氧作氧化劑進行爆炸和燃燒的,因此它爆炸後,在爆炸點周圍地區,將會發生長達三四分鍾暫時性的缺氧現象。這樣,受到襲擊的人由於呼吸不到空氣中的氧氣,感到憋氣難受,往往會抓破喉嚨掙紮,最後窒息而死。因此還有人把雲爆彈叫做“窒息彈”。

更神奇的是,雲爆彈在現代戰爭中還能用來攔截敵方的洲際彈道導彈。因為用它可在敵方導彈經過的路途上設置一道道巨大的雲霧屏障,將敵方導彈摧毀於空中。

21空雷

空雷是一種用來對付直升機的新型武器。它由雷體、近炸引信(控製爆炸的裝置)、氣球、壓縮氣罐、係雷鋼絲繩等組成。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研究這種武器。

使用時,打開雷體頂蓋,使引信處於待發狀態,同時利用裝在雷上的壓縮氣罐給氣球充氦氣。充氣後,氣球通過係雷鋼絲繩將雷帶到空中,在那裏“站崗放哨”。一旦敵機在氣球、係雷鋼絲繩附近經過時,飛機的響聲或它產生的磁場等都可能使近炸引信發生作用,從而引爆空雷。

空雷雷體頂蓋的打開、引信保險的解除和給氣球充氣等任務,既可人工操作,也可通過有線或無線電遙控來完成。空雷一碰或一接近就炸,使它成為“空中霸王”。

與地雷的布設方法相似,空雷可由單兵、車載布雷器或飛機來布放,也可用火炮來發射,以布成一個空中雷場。空雷的布放高度一般在樹梢上方100米或再高一些的範圍內,以對付敵方的直升機或低空飛機。

為了偽裝,通常將空雷和氣球塗成藍色,與藍天顏色相近;或者將它隱蔽在雲霧之中,使敵機不易發現;最好是采用“埋伏戰術”,即將釋放空雷的時間推遲到敵機靠近雷場之前,這樣敵機就難以躲避。

現代的空雷,都是防攻兩用的,而且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它的功能將會更多。

22電子武器

美、俄、西歐各國都十分重視電子戰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美國裝備品種繁多、數量第一、性能優良。

美國陸軍電子戰裝備可靠性高,機動性好,使用汽車、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作為平台,偵察幹擾係統能滿足空地一體作戰的需要。空軍電子戰裝備的投資占三軍電子戰投資的一半左右。其機載電子戰裝備的技術水平,也是世界最先進的。海軍電子戰裝備的發展與更新,要比空軍電子戰裝備慢一些,但近幾年來海軍加強了這方麵的工作。

目前海軍所有艦艇除配備先進的雷達以外,還根據艦艇大小和用途,配備了電子偵察、電子幹擾和無源幹擾物投放係統。此外,海軍艦艇和飛機裝備了通信對抗裝備。

23軍用航天器

人造衛星有民用和軍用的分別。90年代初的統計,全世界30多年裏,已經發射成功的航天器有3824個,其中美蘇的軍用衛星有2566個。當然衛星都有壽命,最長的幾年,最短的隻存在幾天。所以同時在天空中的衛星不會有幾百個幾千個。許多民用衛星和科學衛星,也為一定的軍事目的服務。

比如氣象衛星、通信衛星,民用和軍用是很難劃分清楚的。因為研究氣候、溝通民間聯絡用得到它,軍事上也一樣用得著它。和平利用宇宙空間同利用宇宙空間為打仗之用,其間不像白和黑的區別那樣一清二楚。所以如果把這類衛星加上,世界發射的航天器中,大約3/4是用於軍事目的。

各衛星的結構、控製溫度、姿態、程序、天線和發射手段大致一樣,不同的是衛星的專用係統。衛星的任務不同,設計和裝備也就不同。

24核武器

所謂核武器,又稱原子核武器,它是一種利用自持進行的核裂變或聚變反應,在瞬時內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爆炸,對攻擊目標產生大規模殺傷作用的武器。原子彈為第一代核武器;氫彈以及中子彈和衝擊波彈為第二代核武器;現在正在研製第三代核武器。

25原子彈

也稱“裂變彈”,是利用“鈾”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瞬時釋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當量,有巨大的殺傷破壞力,由於它由不同的運載工具攜載,故稱為核導彈、核航彈、核地雷、核炮彈等。

原子彈的設計原理,是使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瞬間達到超臨界狀態,並適時提供若幹中子觸發鏈式裂變反應。超臨界狀態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達到:一是“槍法”,又稱“壓攏型”,即把2~3塊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在炸藥爆炸產生的高壓力推動下迅速合攏成為超臨界狀態;二是“內爆法”,又稱“壓緊型”,即用炸藥爆炸產生的內聚衝擊波和高壓力,壓縮處於次臨界狀態的裂變裝料,壓縮後的裝料密度提高,處於超臨界狀態。

兩種方法相比,內爆法可少用裂變裝料,因而被廣泛采用。原子彈主要由引爆係統。炸藥層、反射層、核裝料和中子源等部件組成。引爆係統用來起爆炸藥;炸藥是推動壓縮反射層和核裝料的能源;反射層由被或鈾構成,用來減少中子的漏失;核裝料主要是鈾-235“和鈈-239”;中子源是提供觸發鏈式反應所需的“點火”中子。

26氫彈

也稱“聚變彈”或“熱核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氖、氖等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核武器。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或幾萬噸TNT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氫彈由起爆原子彈、熱核裝料和外殼等主要部件組成。一般多以“鈾”‘作外殼。聚變反應產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能引起“鈾”核裂變反應,釋放出大量能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當量並降低費用。

27中子彈

也稱“增強輻射武器”,是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低當量小型氫彈。主要特點是加強了中子輻射而削弱了衝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應。一枚1000噸當量級的中子彈,其瞬時輻射對坦克乘員的殺傷半徑可達800米,相當於一枚1萬噸的裂變彈,但其產生的衝擊波對建築物的破壞作用半徑隻有300~400米。

如果適當增加爆高,在核輻射的殺傷半徑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對建築物的破壞半徑還可顯著減小。但當武器的當量增大時,核輻射殺傷半徑隨當量的增大比衝擊波。熱輻射的破壞半徑隨當量的增大要慢得多。

28衝擊波彈

所謂衝擊波彈是一種以衝擊波效應為主要殺傷破壞因素的特殊氫彈,又稱減少剩餘放射性彈。它對地麵建築或堅固工事有很強的摧毀作用,是一種理想的戰場使用核武器。

29化學武器

化學武器是以化學戰劑殺傷、疲憊敵有生力量、遲滯敵軍事行動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破壞武器,它包括裝有毒劑的化學炮彈、航彈、火箭彈、導彈和化學地雷、飛機布灑器、毒煙施放器材,以及裝有毒劑前體的二元化學炮彈、航彈等。化學武器在陸海空軍及導彈部隊中均有裝備。使用時,將毒劑分散成蒸氣、液滴、氣溶膠或粉末等狀態,使空氣、地麵、水源和物體染毒,造成人員傷亡,遲滯敵方軍事行動。

化學武器與常規武器比較,有以下特點:一是殺傷途徑多。毒劑可經呼吸道、皮膚、食物、水等途徑使人員中毒;二是持續時間長。化學武器的殺傷作用可延續幾分鍾、幾小時;有時達幾天、幾十天;三是殺傷範圍廣。化學炮彈比普通炮彈的殺傷麵積一般要大幾倍至幾十倍。染毒空氣能隨風擴散,滲入不密閉、無濾毒設施的裝甲車輛、工事、建築物等;四是受氣象、地形條件的影響較大。如大風、大雨、大雪和近地層空氣的對流,都會嚴重削弱毒劑的傷害作用,甚至限製某些化學武器的使用。

30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一種特殊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由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組成。戰爭中,用來殺傷人畜、毀壞農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和細菌毒素叫做生物戰劑;裝有生物戰劑的各種炸彈、導彈彈頭以及布灑器等是現代意義上的生物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