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來看:

從前,有一個呆頭呆腦的小財主,叫孫萬,他的仆人叫二愣,比他更傻。

這一天,孫萬要到親戚家辦一件急事。可他一覺醒來太陽已經老高了,就臉也沒顧得上洗,帶著二愣上了路。俗話說,忙中難免出錯。孫萬總覺得地不平,走起路來似乎一腿長一腿短,很不對勁,心裏就犯開了嘀咕:怎麼回事呢,睡了一宿難道把一條腿睡短了不成?這往後可不真的成了瘸子了嗎?

就這樣心事重重地走著走著,忽然他看見了一位很有名的郎中。孫萬讓二愣請來郎中,說明了緣由,求郎中給他診治。郎中依他說的,扳起他的腿察看了半天,哪也不疼不癢,沒看出有啥毛病。郎中便讓孫萬脫掉靴子看看他的腳,孫萬剛把靴子脫掉,郎中就前仰後合地笑起來:“你哪有什麼毛病,是穿錯了靴子!你看,這靴子底兒一個厚一個薄呀!”

孫萬這才如夢初醒,很不好意思,忙喝令二愣馬上回家,給他找一雙底子一般厚的靴子來。二愣不敢怠慢,趕緊掉頭往回跑。

孫萬坐在路旁心急火燎地等著,盼了許久,才見二愣兩手空跑回來。孫萬急忙問他:“靴子呢?我讓你拿的靴子呢?”

二愣氣喘籲籲地答道:“老爺,你的靴子換不成了。我在家找了好半天,找到了一雙靴子,可我拿起來一看,也是一隻底兒厚一隻底兒薄!就沒拿,拿來又有什麼用呢?還是這樣走吧!”

孫萬怒衝衝地說:“這是哪個壞蛋搗的鬼?把我的靴子都弄得一底兒厚一底兒薄的,待我回去,一定要查清楚。”說罷,主仆二人沒了轍,隻好深一腳淺一腳地硬著頭皮繼續趕路。

這主仆二人確實傻得夠水平,他們傻就傻在僵化地、孤立地看待事物,不能綜合歸納整理出事物之間的聯係,自然他們的動腦是錯誤的,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鬧出了大笑話。

再來看一例:

從前,有個油匠師傅收了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向師傅學手藝都很用心,很勤快,又都一樣手巧,但不知哪一個更聰明。於是,師傅想了個辦法來考考兩人。

有一天,師傅拿出兩袋花生交給兩個徒弟說:“你倆去剝這些花生,一人一袋,看看是不是每一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現在你倆就去剝吧,看誰先來回答出我的問題。”

大徒弟一聽,扛上一袋花生就往家跑,回到家連飯也顧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剝起來。二徒弟一麵扛著花生回家,一麵思考著怎樣回答師傅的問題。

大徒弟一刻不停地剝著花生,怕師弟趕過自己,還打發妻子去打探消息。妻子回來說,二徒弟隻剝了一小捧就不剝了。大徒弟一聽,心裏十分高興,認為這下子自己可贏定了,就更加賣力地剝,熬了一個通宵,總算剝完了所有的花生,知道花生仁都有紅皮包著,就趕緊跑去找師傅,卻發現二徒弟早就等在師傅那裏了。

二徒弟其實隻花了一頓飯工夫,就知道了正確的答案。原來,二徒弟很善於動腦筋,他並沒有剝完全部花生,而隻是挑了幾顆鼓的,幾顆癟的,幾顆大的,幾顆小的,幾顆兩個仁的,幾顆三個仁的,總之,每樣幾顆,總共不到一小捧,把這些花生剝開後,他發現每粒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於是他便知道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紅色的皮包著。

動腦思考問題時,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搜集有關問題的材料。但是如果不懂得去分析、綜合和歸納,這些材料再多也不過是一個個零散的“零件”罷了,始終不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關係而組成一輛“汽車”來。在這個例子中,二徒弟之所以能很快找到問題的答案,關鍵在於他善於動腦,對花生進行了分析、歸納,再分別剝開有代表性的花生,最後把發現的情況加以綜合得出了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