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記憶在學習效率方麵的作用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知識信息可以在長時記憶中得到永久儲存,但由於人們的學習不能停止下來,人腦也處於不斷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的狀態,學習材料之間會產生幹擾作用,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頭腦中的某些知識信息會出現難以提取的情況,也就是說會發生遺忘現象。

著名的記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由其實驗結果繪製成著名的艾賓浩斯曲線,這條曲線反映了遺忘的規律:學習後的不同時間裏保持量是不同的,剛學完時保持量最大,在學後的短時間內保持量急劇下降,然後保持量漸趨穩定地下降,最後接近水平,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幾乎不再遺忘了。

艾賓浩斯通過實驗所提出的這條遺忘規律成為現代記憶研究的基礎。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遺忘?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對於遺忘原因有不同的解釋。衰退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幹擾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幹擾之故。

一旦排除了這些幹擾,記憶就能夠恢複;提取失敗理論認為,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尋,那麼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來;動機性遺忘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我們不想記,而將一些記憶推出意識之外,因為它們太可怕、太痛苦、太有損於自我。總之,遺忘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如果不通過進一步的學習進行充分鞏固,並隨後進行充分複習,是會很快被遺忘的,這會直接影響到對學習效果的保持。如果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學習有關記憶的規律,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來防止遺忘,學習效率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那麼如何提高學習和保持的效率,下麵介紹一些具有普遍意義和廣泛應用價值的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心象化

當對象不在麵前時,我們的頭腦中浮現出的形象稱為心象。例如,讀著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頭腦中會浮現出哈姆雷特的心象;讀著曹雪芹的《紅樓夢》,在頭腦中會出現林黛玉、賈寶玉的心象。美國學者哈拉裏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把要記的材料同視覺心象聯係起來進行記憶,視覺心象越清晰,記憶效果越好。

對於故事和詩歌或單詞等,如果能在頭腦中形成心象來記憶,其效果遠遠優於機械地重複記憶。例如,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可以根據詩意幻想出如下畫麵:高山上雲霧繚繞,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的廬山香爐峰好似正在冒著紫色的雲汽,遠處瀑布從高處飛瀉而下,水花四濺,那白練樣的水花猶如天上的銀河飛落下來。記住了這個壯觀的畫麵,再加上聲情並茂的朗誦,自然就會相當深刻地記住這首詩。

意義編碼

記憶分為兩種,一種是機械記憶,一種是理解記憶或叫意義記憶。心理學研究認為,理解記憶的效果優於機械記憶,尤其對中學生而言,根據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理解記憶應該在記憶活動中占優勢。

學習無意義的材料,通過關注記憶材料的細節,或賦予意義並與有關觀念形成聯想等,以對新材料從多個方麵進行感知,從而有助於提高長時記憶。如,要記住149162536496481這一行數字,如果看不出這些數字間的意義聯係,就難以記住,如果看出了這些數字之間的意義結構:1,4,9,16,25,36,49,64,81,即“從1到9的整數的平方”,那就容易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