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塊記憶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短時記憶是以組塊為單位的,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個組塊。每一個組塊內的信息量多少是相對的、變化的。一個組塊可以是一個字母或數字,一組字母或其他材料,甚至一組詞或一個句子,組塊內部的信息是互相連結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

學習無關聯的材料時,可以把孤立的記憶材料建構為一個大的組塊。利用組塊來記憶可以大大增加人的記憶容量。組塊現象在各種學習材料中大量存在著。例如漢語中的成語、諺語、詞組,英語中的短語、習慣用語,人的名字、職務,甚至數學公式也存在著組塊。

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是指達到能夠完全背誦材料後仍繼續學習。心理學家苛魯格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證明了過度學習對材料保持的作用,認為過度學習對保持特別是對材料長久保持更為有利。150%的學習程度是最佳的學習程度,即記憶一個材料,假定記10遍恰好剛剛背過,那麼,如果再多記5遍,記憶效果則最佳。

學習的程度不同對保持進程也有影響。一種學習材料如果學得沒有達到一次完全能背誦的標準,比達到恰能背誦之後還能繼續學下去更容易遺忘。一般來說,熟練的動作,保持得最好;記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較能長久記住;有意義的語文材料,特別是詩歌,比無意義材料,保持得更好些。

及時複習

斯皮澤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選用一段文章作為記憶材料,A組被試學習後不久就進行一次複習,B組被試則不進行複習,結果發現A組在一天後和一周後的保持成績均高於B組。研究結果發現,學習後的前幾天遺忘發生很快,而以後則逐漸變慢。

因此,合理的複習方法是在學習後當天最好複習一次,以後複習間隔逐漸變大。剛開始記憶時,可以用較長的時間,兩次記憶之間間隔短一些。經過幾次記憶之後,每次記憶所用時間可以短些,時間間隔可以長些。這樣就可以在遺忘之前得到鞏固,使保持效果始終處於較高水平,切不可等到幾乎全部忘記後再重新學習。

自我參與程度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感興趣並自覺自願地學習,記憶效率就高;反之,不願學或不感興趣,記憶效率就低。美國心理學家拉紮若斯在高中語文課上做過一個興趣與智能的對比研究:他將學生分為智能組和興趣組,智能組的學生平均智商為120,但對閱讀和寫作不感興趣;興趣組的學生平均智商為107,但喜歡閱讀和寫作。

一個學期結束時對兩組學生進行同題測驗,結果興趣組總成績高於智能組。因為,興趣組的學生平均每人閱讀了20。7本書,寫了148篇文章;而智能組的學生平均每人隻閱讀了5。5本書,寫了32篇文章。可見,興趣的重要性。

布魯納談及學習動機與情感的關係,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必須有誌於學,樂於學,才能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認知好奇心。

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甚至是不同記憶者,都有其最佳的記憶方法。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習者也要對自身的學習情況加以總結和歸納,從中找到最科學的記憶方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運用記憶輔助我們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