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李德林和《三都賦》

李德林,字公輔,出生於公元532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北齊時以博學多才出名,為中書侍郎,撰修國史;北周武帝時備受寵信,授內史上士;隋朝時官至內史令。

李德林出身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李壽,在北魏時任湖州戶曹,他的父親李敬族以學問高深而為太學博士。東魏孝靜帝時,命他校訂書籍,很受信賴,官至鎮遠將軍。

李德林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喜愛讀書。在他剛剛會說話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他識字,到三歲時,就教他讀《詩經》。李敬族本人對李德林學業上的進步也很關心,親自過問。他每次辦完公事,回到家中,便和兒子一塊背《詩經》,有時還和兒子比賽,看誰背得快,背得熟。在比賽中,他常常故意背錯,讓兒子糾正,用以鼓勵兒子學習的積極性。李德林的爭勝心特別強,加之他天資聰穎,在父親的教育下,一本厚厚的《詩經》,共計三百餘篇,僅用半年的時間,便背得很流利了。

李德林學完《詩經》,又想讀一些比《詩經》更難懂的書。李敬族見兒子記憶力驚人,索性把左思的《三都賦》給他找來。《三都賦》是西晉著名作家左思所著,從實地考察,到寫作完成,前後整整用了十年的時間,長達一萬多字。這在我國古代所有詩賦中,堪稱長篇巨著。然而,就是這部長篇大作,李德林隻用了十天的時間,就背得滾瓜爛熟了。當時,李德林年隻四歲。

四歲的李德林能背《三都賦》,這在當時的確是令人不敢想象的事,故很快便作為一大奇聞傳開了。後來,消息傳到了尚書左仆射高隆之耳中,以為是訛傳,便親去李德林的家中,把李德林叫出當麵測試。李德林毫無懼色,不僅把《三都賦》很流利地背了出來,一字不漏,而且回答了高隆之提出的幾個問題,使其激動不已。高隆之回去後,無論見到親朋好友,還是大小官員,總是高興地稱讚說:“那的確是個曠世奇才!我敢斷定,這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成為天下難得的治國人才。”

京城中大小官員聽他如此一說,也都感到驚異,爭相前來,一覽這位奇才童子的風采。於是,李宅門前,終日車水馬龍,人來轎往,非常熱鬧,月餘不息。

李德林十五歲的時候,就開始係統地攻讀五經及古今文集了,每日數千言,長期堅持不懈。不久,李德林便成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此外,他的學習興趣十分廣泛,上讀天文,下讀地理,就連陰陽八卦,他也潛心研究,力求精通。常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於李德林廣涉群書,知識豐富,他所寫的文章,更是取諸家之長,補個人之短,不僅立意新穎,筆法巧妙,別具一格,就是遣詞造句也是汪洋恣肆,氣勢渾厚,令人賞心悅目。北齊侍中魏收,是當時的著名學者、文人,與溫子升、邢子才同被世人稱譽為“三才”。有一天,他和高隆之去好友李敬族家中做客,聽說李德林不僅書讀得好,文筆也很好,便讓李敬族把李德林叫來,當場命題,令其著文。李德林稍加思索,便一揮而就。魏收看後,拍手叫絕,並深有所思對高隆之和李敬族說:“依我看,敬族令郎的手筆,總有一天可以和溫子升相提並論的!”

高隆之聽了,則哈哈大笑道:“我說魏大人,你怎隻把他和你們‘三才’之一的溫子升相比?莫不是有了妒忌之心?為什麼不和老、彭相比呢?該不是怕李德林將來要超過你們吧!”

高隆之話中提到的老、彭兩個人,其中的老是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老子,又稱老聃;而彭則是指商朝的大思想家老彭,又稱彭祖。這兩人都是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是自商朝以來的兩位大賢,受後世崇拜。

高隆之將李德林和老子與彭祖相比,可看到其對李德林推重到何等程度。

李德林16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了,李德林親駕車馬,把父親的靈柩送回故鄉安葬。時正值隆冬三九,天氣嚴寒,李德林按照古禮,單衣赤足,以示對父親的哀思,州郡人等見了都讚其孝,對他很是敬慕。

不久,由魏收推薦,李德林做了北齊的中書侍郎,走上了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