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駱賓王七歲詠鵝
唐詩宋詞,一直流傳至今。我國唐宋時期曾湧現出許多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以一首膾炙人口的《詠鵝》詩,名揚千古。今天我們能在《全唐詩》中談到的這首活潑而清新的小詩,是駱賓王7歲所作。
駱賓王從小就喜歡詩詞,酷愛文學而且才思敏捷,善於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事物,而且觀察得細致入微,然後抓住特征,詠詩作文。
小時候,駱賓王很喜歡玩耍,他家所在的村邊有條小河,他常去那裏看魚兒戲水,聽白鵝唱歌。有一天,他吃完午飯,來到河邊,正在翻弄河邊的小鵝卵石,一抬頭,隻見河旁小路上,搖搖擺擺地走來一群白鵝,伸著彎彎的脖子,昂頭朝天,嘎嘎地叫喚不停,一隻隻都對著駱賓王引吭高歌。駱賓王被鵝群吸引住了,坐在河邊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它們。
“撲通通”,一隻隻白鵝跳進了小河,輕鬆、自在、歡快。駱賓王被這種氛圍所感染,癡望著那碧綠的河水,上麵輝映著潔白的鵝毛,紅紅的鵝掌,有節奏地激蕩起碧亮的水波……他仿佛被這美妙的白鵝嬉水圖迷住了。
駱賓王凝神注視,從鵝兒的歡快嬉水中好像捕捉到了一種靈感,於是信口詠出一首小詩: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短短的四句詩,把這奇妙的白鵝嬉水圖描繪得淋漓盡致,讀起來朗朗上口,筆調清新,色彩鮮明,誰都喜歡讀。杜甫曾高度讚揚其作品為“不廢江河萬古流”。
駱賓王一生坎坷。做過官,後來因罪遭貶鬱鬱不得誌。棄官後,埋頭作詩,他因廣泛與社會各階層接觸,詩文中常有勃鬱不平之感和積極進取之精神。後駱賓王隨徐敬業起兵造反,一篇聲討武則天的檄文,氣勢磅礴,語言辛辣,連武則天都盛讚其才學。武則天平定叛亂後,駱賓王下落不明,一位極有才華的文學家在一場政治動亂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