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歐陽修用荻練字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出生於公元1007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才華出眾,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更以散文著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學成就異常突出。

歐陽修出身於書香門第,又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叫歐陽觀,好讀經書,能詩善文,為泰州(今吉林省洮安東)州府。他的母親鄭氏,出身於江南大族,很有文才,也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歐陽修剛剛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於任上,沒有給他們留下什麼家產。孤兒寡母實在無法生活下去,鄭氏隻好帶著歐陽修及其妹妹,千裏迢迢來到隨州,投靠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待安頓下來後,鄭氏自謀出路,靠給人縫衣服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母親很想讓歐陽修讀書,可是家中買不起紙和筆。母親華竟是個有文化的人,深知讀書對兒子前程的重要,所以,便千方百計地想辦法讓兒子讀書。

歐陽修家的住處,有一個大池塘,母親鄭氏常去池塘洗衣服。這一天,鄭氏又去池塘刷洗衣物,忽然發現一種叫荻的草,頂端像葦穗,可做筆毛用,可在地上畫字,於是便折下一些,拿回家中,代替毛筆,教歐陽修寫字。這就是典故“畫荻教字”的由來。

歐陽修天資超人,刻苦強記,不到兩年的時間,由母親用“畫荻教字”的辦法,學完了《詩經》、《論語》、《漢書》和《左傳》等十餘部經典著作,初步學會了寫詩和作文章。

有一天,鄭氏教歐陽修《漢書》,當讀到其中的《範滂傳》時,歐陽修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我若是範滂那樣的人,母親準許還是不準許?”

鄭氏則笑著回答:“你若能成為範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成為範滂的母親嗎?”

範滂,東漢著名學者,年輕時以節儉有名,為官後以清廉著稱。這說明歐陽修在六七歲時,讀書就有獨到見解,而且崇拜曆史上的廉潔官員。

此後,歐陽修晝攻夜讀,又用了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家中的所有藏書。在這過程中,他最愛讀唐朝大文學家韓愈的書。他感到當時宋朝有些人寫文章,隻追求華麗辭藻,句子和句子之間講究對應,而內容卻空洞無物,有無病呻吟之感;而韓愈的文章,內容充實,說理透徹,雄奇豪放,變化曲折,文字流暢,主題明快,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所以,他讀後常常感慨不已,激動地對人說:“學者當至此而止耳!”

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學者,如果寫文章能達到韓愈這個水平,就可以了。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立誌要做像韓愈那樣的文學大家。

歐陽修在母親的精心培養和教育下,在立誌要做韓愈那樣的文學大家的目標激勵下,刻苦學習的自覺性越來越強,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嚴,求知的欲望越來越高。他感到,一天不吃飯、不睡覺可以熬得過去,如果一天不讀書,他便像生了病似的心煩意亂,坐立不安。

他讀完家中父親留下的藏書後,便開始了借書抄書的學習過程。

歐陽修十歲那年,聽說他的小友中一個叫李堯輔的,家中藏書甚多,就常去李家找小友玩。他名義上是玩,實際上一到了李家,他便央求李堯輔給他打開書房,躲在裏邊讀書,而且一讀就是半天。他的小友卻往往看一會兒就看不下去了,要他出去一塊玩。歐陽修怎舍得這難得的讀書機會?於是,他便將自己讀書時看到的一段一段的有趣故事,讓他的小友去讀,待按住小友出去玩耍的念頭後,他再靜下心來,按自己學習的需要,去認真攻讀。如此時間一久,他的那位小友也養成了好讀書的習慣,學業上也有了進步。那小友的父親知道後,對歐陽修的刻苦學習精神很是佩服,也為自己的兒子能在歐陽修的影響下養成了刻苦學習的良好習慣而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