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魚為何難以稱霸亞馬遜?許多人對這樣一個問題大惑不解:既然食人魚這麼厲害,為什麼亞馬孫地區的動物不會被它掃蕩光呢?
食人魚的主要食物當然不會是落到水裏的人、猴子、牛或其他哺乳動物,因為這種守株待兔式的獵食方式不能使它挨到下一頓,它們的主要目標是其他各種魚類。
然而對於食人魚來說,在亞馬孫流域的河流裏去獵食其他魚類並非輕而易舉之事,因為河水實在混濁,能見度通常不超過1米,而食人魚發起攻擊時離獵物的距離不能大於25厘米。
食人魚的遊速不夠快,這對於許多魚類來說無疑值得慶幸,但是捕食時的突擊速度極快。遊速慢的原因歸咎於食人魚的那副鐵餅狀的體型。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什麼沒有賦予它一副苗條一點的身材呢?科學家們認為,鐵餅型的體態是所有種類的食人魚相互辨認的一個外觀標誌,這個標誌起到了阻止食人魚同類相食的作用。
為了對付食人魚,還有許多魚類在千百年的生存競爭中發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條電鰻所放出的高壓電流就能把30多條食人魚送上“電椅”處以死刑,然後再慢慢吃掉。
刺鯰則善於利用它的銳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魚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遊到最底下的一條食人魚腹下,不管食人魚怎樣遊動,它都與之同步動作。食人魚要想對它下口,刺鯰馬上脊刺怒張,使食人魚無可奈何。而且在且在亞馬遜河殺手排行榜上刺鯰排第一,食人魚隻排在第四。
食人魚還有一種獨特的稟性,隻有成群結隊時它才凶狠無比。有的魚類愛好者在玻璃缸裏養上一條食人魚,為了在客人麵前顯示自己的勇敢,有時他故意把手伸到水裏,隻要不在水裏劇烈抖動或激起水花,在大多數情況下他都能安然無事。
假如客人湊近玻璃缸或是主人做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手勢,這種素有“亞馬孫的恐怖”之稱的食人魚竟然嚇得退縮到魚缸最遠的角落裏不敢動彈。顯而易見,平常成群結隊時不可一世的食人魚,一旦離了群,就成了可憐巴巴的膽小鬼啦。
烏克蘭有關魚類專家在查看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捕捉到的食人魚後認為,這些不速之客是被人為放生的,春季以來烏克蘭河水和湖泊的水溫能夠滿足食人魚生存的需要,因此它們被放生後能自由地生存並開始繁殖。雖然等到冬天水溫下降後這種熱帶魚會被自然凍死,但今年夏天和秋天這段時間如果不捕殺它們的話,這種魚還是會對水禽和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在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傷人的事件是較少見的,在我國非官方引進作為觀賞魚已經有十多年的曆史。近來由於無知的新聞媒體炒作在魚市上已經非常少見,且因為外形不大好看,隻有喜愛它的專業魚友手中才能見到。最低的價格都在百元以上,珍稀品種如“紫羅蘭”則高達萬元難求一魚。市場上常見的幾元一條稱為食人魚的大都是它的近親紅腹鯧。是我國早年作為食用魚從巴西引進的。
在亞馬遜河流域,牧民放牧牛群,遇到有食人魚的河流,就會把一頭病弱的牛先趕進河裏,用調虎離山計引開河中的食人魚,然後趕著牛群迅速過河。而作為犧牲品的老牛,不到10分鍾就被凶殘的食人魚群撕咬得隻剩下一副白骨殘骸。當地土著人借用其凶殘的特點,在護城河中放養食人魚,以抵擋猛獸的侵襲,並把它們供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