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鮮為人知湘西老兵的抗日秘史(1 / 1)

說到民國時候的湘西,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湘西土匪,不錯,湘西是出過N多的土匪,可鮮為人知的是,在盧溝橋炮響的時候,在湘西一幫抗戰漢陽造,梭標,大刀的湘西竿軍就喊著“竿軍出征,中國不亡”的口號,奔赴抗日戰場,他們很多人的命運就此而改變。筆者是湖南人,曾接觸過部分參加過抗日的湘西國軍老兵,現在把他們的故事講出來,以慰先烈。

1. 湘西籍士兵中最先參加抗日的是國民革命軍128師,原湘西王陳渠珍的部隊,參加1937年日軍杭州灣登陸後的嘉善阻擊戰,接觸的這部分老兵貌似隻有一個了,現已經過世,老兵說已經記不清,但嘉善阻擊戰麵對的是日軍的18師團,在太平洋初期的東南亞戰場所向披靡。在嘉善,128師以低劣的裝備硬是和18師團硬抗了幾天幾夜,嘉善阻擊戰是抗戰期間浙江規模最大最激烈的戰鬥,在浙江抗戰史上寫下了輝煌而悲壯的一頁。淞滬會戰中,1937年11月5日淩晨,日軍在杭州灣金山衛一帶登陸。接著兵分兩路,第6師團和第5師團一部撲向奉賢、鬆江、青浦等,第18師團在登陸後沿滬杭鐵路西進,企圖切斷蘇嘉鐵路並從嘉興、湖州一線進擊南京。但是,在滬杭咽喉地帶杭嘉湖平原的嘉善大地上,前進的日軍遇到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城牆”。以湘西鳳凰縣籍官兵為主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128師官兵以英勇無敵的氣概,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軍18師團激戰7晝夜,打退了敵人無數次進攻,築就了一道“血肉長城”,予敵以重創。嘉善阻擊戰作為淞滬會戰的外圍戰,它牽製了日軍的進攻兵力;作為大撤退時的阻擊戰,嘉善之戰掩護了中方部隊的後撤,而且嘉善阻擊戰的戰績和堅守的時間,創下了淞滬會戰的阻擊戰之最。

2.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三軍暫編第五師,抗戰進入中期以來,湖南長沙成為抗戰的前沿,湘西漢子們再次走向了抗日戰場,七十三軍暫編第五師就是一隻由湘西官兵組成的部隊,據很多暫編五師的老兵說,這隻部隊在當時隻是國軍中一支下三流的部隊,上層基本看不上,七十三軍其他幾個師的代號是守忠守義,按忠、孝、仁、義排的,結果給暫編五師的代號是守本,意思是要這幫土匪窩裏出來的部隊安守本分之意,但很幸運這個三流的部隊曾有一個一流的師長,那就是在以後內戰中解放軍在國軍內部的最高間諜郭汝瑰將軍,如今已經到花甲之年的暫編五師的老兵提起郭師長都評價很高,郭師長本身軍事素養很高,練兵很有一套,作風正派,沒有因為是少數民族的部隊就擺架子,不貪汙,不搞小圈子,因和陳誠關係好,通過陳給這支下三流的部隊補充了好些迫擊炮機關槍等武器,老兵說,1940年暫五師駐守在長江沿線和日軍對峙,部隊把江對麵的偽軍軍官家屬控製起來,然後逼迫這些偽軍為國軍提供情報,然後派部隊輪流過江組織敵後遊擊戰,采用打了就跑的戰術取到不少戰績。第三次長沙會戰期間奉薛嶽命令暫五師駐守長沙嶽麓山,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當時嶽麓山上有中國的重炮陣地,他們上山後看到不少外國炮兵,後來問聯絡官說是蘇聯炮兵,但現在所有的曆史記載中沒有這方麵的記載,老兵們說他們不會看錯的,曆史的真相也許被掩埋了。

3. 國軍押著日本戰俘衝鋒,在8年抗戰中國軍能抓的日本戰俘很少,抓到了也會被當寶貝守起來,但薩蘇先生在他收集的一本日軍士兵的史料裏記載了這麼一件事,1941年在廣東反攻潮州戰役中發生了國軍士兵們押著被俘的日軍士兵向日軍陣地衝鋒的事情,當時的國軍指揮官叫喻英奇,是當年湘西王陳渠珍手下愛將,抗戰中在粵軍中任職,但據維基上記載當時不少湘西青年仰慕其名去投奔麾下,加上潮州本來就是出硬漢的地方,這次湘西土匪和潮州仔共同演繹抗戰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讓人唏噓不已。

湘西老兵的最後結局,由於不是嫡係部隊,就是軍功再大也難逃淒慘的命運,抗戰結束後很多湘西籍的官兵回到了家鄉,有人參政有人上山落草有人回鄉當了農民,幾年後解放軍席卷全國,老蔣再次想到湘西,想把憑借著湘西十萬大山和10萬土匪和解放軍周旋到底,再次拉攏這幫人,大封委任狀,有人信了跟著老蔣幹到底,結果死的很慘,至今在台灣的忠烈祠裏都沒有他們的名字,甚至都不承認他們的“身份”,可憐他們死時候都還說自己是國軍,荷包裏兜著國民政府的委任狀。有人看清了形式,起義投誠,結果三反五反被當反革命鎮壓,到了80年代才撥亂反正了,更多的人在曆次運動中被當成黑五類反革命一次次的批鬥,到了80、90年代後沒人再批鬥了,但他們已經一無所有了,生活在最貧困的農村,守著莊稼過日子,在夜晚的油燈下,喝著米酒講述著當年的故事。最後筆者以當年在一個老人嘴裏聽來的一個不知道真假故事做結尾,民國26年一個湘西小土匪頭目帶著手下近百個兄弟下山投身軍旅抗戰救國,8年禦敵九死一生,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抗戰勝利後小頭目帶著剩下的兄弟回到了大山繼續幹這很有前途的土匪職業,後來終在曆次剿匪中灰飛湮滅。